同志们:
经市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市循环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十一五”及当前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刚才市发改委张梅副主任传达了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后市政府将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暂行意见》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分工方案》等文件,请大家按照今天会议的精神和有关文件的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加快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要从理念的深度、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结合各地的实际,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把我们的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上来,统一到中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选择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遵循生态学规律,把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之中,在物质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就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产业等途径,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推进生态宜春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本质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而传统工业化只是片面强调GDP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从长远看,资源难以支撑,环境不堪重负,工业化也难以持续。推进新型工业化,客观上要求工业发展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遵循循环经济原则,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约束,把发展循环经济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与坚持“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在集约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在提高质量效益中求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既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市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环境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最大优势,但是决不能盲目乐观,麻痹大意。 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市加快崛起、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市化都将处于加速发展阶段,也势必进入资源紧缺、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压力更加紧迫的时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只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转变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高污染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保护我市的生态环境优势,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从长远、从大局、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发展循环经济如果仅从一个局部、从眼前来认识,可能不显得那么紧迫和重要,但从长远看、从全国来看,就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我们现在已进入经济全球化阶段,资源实行市场配置,资源已不单是哪个地方所有,一旦资源紧缺引起价格上涨,就会波及到所有地方的资源价格上涨;一旦一个地方污染,就会影响别的地方污染。从一个地方的竞争力来看,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生产成本也将比别人高。因为循环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目标,循环经济做得好的企业,既给国家和社会节约了资源,又给自已降低了成本,给社会减轻了污染的压力,也有利于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资源占有量非常少,但资源消耗量却非常大,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的40%,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占有量和蓄积量分别是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和八分之一,支持工业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其中石油只有世界人平的11%、天然气只有世界人平的4.5%、铁矿只有世界人平的42%、铜矿只有世界人平的18%、铝土只有世界人平的7.3%;2005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4%,仅相当于美国的七分之一、日本的五分之二、德国的三分之二,我国的经济增长成本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创造每万元GDP所消耗综合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消耗了全世界水泥的50%、钢铁的30%、原煤的31%、氧化铝的25%、电力的13%、石油的9%。因此,我们要从长远、从大局、从全国一盘棋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
二、明确目标,切实理清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思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我市的循环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工作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技术创新体系、咨询服务体系等都有待完善,公众自觉参与的社会氛围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一)明确总体要求。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发展循环经济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缓解资源约束和加强环境保护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参与的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建设实力宜春、活力宜春、魅力宜春、和谐宜春。
(二)把握基本原则。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要坚持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生态宜春相结合,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二是坚持政府宏观调控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为主、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格局;三是坚持政策激励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研究制定引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四是坚持全面部署、重点推进、示范带动相结合,精心组织,加强示范推广,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单位取得突破,由点及面,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各领域加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三)制定工作目标。总的目标是:到2010年,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更趋合理,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工业园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市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以上;消耗每吨能源、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重要资源产出的生产总值2010年比2005年提高25%左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6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70% 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8%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三、突出重点,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起步
当前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要以示范、引导、推广为主,通过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和示范工作,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实际的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模式。重点抓好“33111”工程建设,即全市抓好3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3个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10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0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10个节约型机关建设。
1、以创建3个工业园区为示范,抓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全市9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逐步实施生态化改造,通过产业链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热电能源共享等模式,选择3个不同类型生态示范工业园区进行试点。引导园区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和完善园区道路、交通、物流配送、信息通信、供热、供气、给排水、废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实现园区公共设施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集成管理和集中供热、供气。重点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和循环使用内部资源,拓展或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生态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杜绝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园,园区内所有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实施园区环保设施联建共享,实行雨污分流,污水统一纳入城市管网或进入园区污水集中处置设施进行处理并达标排放,2006年截污率达到50%以上;加快建设固体废物集中处置或收集中转系统。要控制一层厂房建设,节约园区土地,提高单位面积投资强度。
2、以创建3个工程和社区为示范,抓好绿色建筑和社区建设。积极开展社区环境整治,改善社区各项公共卫生设施,加大社区绿化建设。提倡良好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模式和节约用水、用电,实行垃圾袋装收集,引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等可重复使用器具,减少“白色污染”和一次性制品使用,推广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倡导室内空调提高(降低)1—2度。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教育宣传活动,在绿色社区设立环保专窗,定期组织环保活动。开展园林小区评选活动。推广使用新型节能墙体材料,加快建设节水、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合理调控住宅面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建筑土地利用集约度。围绕垃圾分类拾拣、污水入网处理、太阳能利用和绿色消费等内容创建绿色社区。
3、以创建10个企业为示范,抓好循环经济企业建设。以电力、建材、采掘、轻纺、医药、石化等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为重点,选择10家企业作为市级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单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围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技术进步,调整和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督促和帮助企业落实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工作计划。加强对重点能耗和水耗企业的监督管理,落实统计监测工作。
4、以创建10个农业基地为示范,抓好生态农业建设。建设粮油、蔬菜、茶叶、柑桔、猕猴桃、花卉苗木、食用菌、药材、养殖等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选择10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试点。推广标准化生产、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休闲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猪沼果”一体化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一批肥药减量增效、沼气、太阳能利用、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秸秆还田、畜禽便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等项目,畜禽粪便利用率达到80%以上。
5、以创建10个机关单位为示范,抓好节约型机关建设。制订节约型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优先选购使用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核或ISO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加强日常节约资源管理,政府机构推行办公区域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的作法;优先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执行楼堂馆所的审批程序,加强政府机构办公楼、会议室的装修控制和管理;鼓励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公务用车提倡乘坐大车和集中同行;大力精简会议;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建设全天候网上虚拟电子政府;推广无纸化办公。2006年,启动政府机构(包括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国防等部门)节约资源试点工作,建设10个示范项目;形成一批政府扶持和鼓励使用的绿色产品;全市政府机构比上年节电5%,节水5%,单位建筑能耗和人均能耗分别降低5%以上。
四、强化保障,切实抓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落实
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也是对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拓展和创新。因此,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把握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认真组织和落实,切实把我市循环经济工作抓出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市政府正在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设在市发改委,具体负责指导、部署、协调、督促、考核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各地要尽快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认真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和工作分工,认真研究制订、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扎扎实实推进全市循环经济深入发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以国家政策为依据,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体系和技术政策,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投资主管部门在审批、核准项目(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时,要把好审查关,要求投资主体对项目的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支持企业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工程设计应优先采用节约型方案,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节约的规范和标准。环保部门要严格环保执法,坚决查处各类污染环境行为,依法打击不法排污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国土资源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加大对土地、矿产资源开发使用的执法监督力度,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开发。水利部门要严格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大对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
(三)加强重点支持。各地、各部门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各级政府要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示范工程以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和突出企业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投资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实施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节能、节材、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各相关部门也要从各自领域和职责出发,增加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投入。
(四)加强宣传教育。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网络作用,广泛开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活动,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要重视和普及与循环经济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通过出版物、展览会、现场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对循环经济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要把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教育。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及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建设一支合格的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队伍。要组织编写消费行为准则和资源节约公约,提倡文明消费、适度消费,规范消费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充分发动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将循环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和社会风尚,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志们,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崭新的任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市经济发展质量和层次,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至关重要。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齐心协力,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市市情、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为建设实力宜春、活力宜春、魅力宜春、和谐宜春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