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某预备役师搞信息化不玩虚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330发炮弹覆盖目标说明什么

  盛夏7月,沈阳军区综合训练基地,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正在接受上级实兵实弹战术考核。一辆辆方舱依次展开,一门门火炮昂首待发。方舱内,各级指挥人员正在电脑前紧张地忙碌,指尖跳动中,一组组数据快速传向阵地。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顿时火光四起,一排排炮弹狂风暴雨般呼啸着扑向目标。

  对19个目标进行射击,330发炮弹全部覆盖,考核课目项项优秀,指挥效率提高了8至10倍。

  “战争之神”缘何插上了神奇的翅膀?该师师长梁军深有感触地说:“能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得益于5年来对信息化建设的艰辛探索1

  这样的探索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5年前,当该师党委面对在科索沃战争中的北约军队依靠空中打击和精确制导武器的优势,一直掌握着战争主动权的现实,提出围绕提高战斗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构想时,立刻引来官兵的议论,有的说,我们配发的都是老车旧炮,缺零少件,大仗轮不上,小仗用不上,信息化搞得再好也是摆设。有的认为,建设信息化不具备条件,预备役部队比不上现役部队,缺钱缺人缺技术,拿什么去搞。还有的提出,搞信息化是上边的事情,部队主要是使用好配发的武器装备。

  大家的“想不通”,师党委也想到了,但正如梁师长所言: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是我军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我们想不想建的问题,而是必须建的问题,这是形势所迫、使命所系、任务所需,我们预备役部队武器装备虽然落后,但我们思想观念不能落后。政委王跃金的大实话更让全师官兵振聋发聩:“将来战场上打胜仗,不靠信息化靠啥?信息化时代只靠手中那杆枪肯定不行,没有信息化我们就没有本钱,就没有资格说打赢未来战争。”

  19台新装备为什么成为亮点

  2004年6月25日,河北唐山,盛况空前的全军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工作会议在此举行,各路精英将多年来潜心经营磨尖擦亮的新装备、新器材公开“亮剑”。会上,该师自主研发的19台信息化装备独占鳌头,成了这次会议最大的亮点。

  这样的成绩是怎么得来的?

  信息化建设是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对预备役部队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工作该从何入手?2001年初,该师常委兵分三路,考察走访了8个军师级单位和17家科研院所,带回了1万多组数据、3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和可行性报告。经过反复论证,党委决定,从实用、实战着手,决不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2001年6月,该师1000多名官兵开进吉林西部,鏖战两个多月,铺设军用光缆260多公里,使部队加入了全军程控电话网,实现了军内直拨通信。紧接着,师里筹集资金98万元,购买了150台微机和配套设备,在师和各团建起了互联互通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加入了全军指挥办公自动化网。随后,他们又投资建成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与全军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实现了并网。

  2002年,他们又一鼓作气,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6个模拟训练教室,购置了多功能激光射击、侦察通信等20多种模拟训练装备,开发引进了炮兵作战指挥、炮兵射击指挥、炮兵参谋技能、通信兵侦察兵训练等14套模拟训练系统软件,实现了训练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

  以前,组织师团首长机关演练,需动车、动炮,集中人员,现在人不出屋、车不出库、炮不离场,完全可以实现网上练兵。过去,师里进行训练考核,各团走一圈至少需要10天时间,而且可比性差。现在,在网上考核,可在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考核同样的课目,谁好谁差一看大屏幕就一目了然。

  兵能够在室内练,仗必须在野外打。长期以来,射击指挥手段落后,一直是困扰炮兵快速反应的瓶颈难题。战场上,晚敌开炮一秒钟,就意味着被吃掉。师党委下定决心,迅速把信息化建设重心,向野战指挥和保障延伸,向实战应用发展。

  信息技术具有军民通用的特点。研制中,他们不搞重复建设,对民用技术装备,先进的积极借鉴,成熟的直接借用,相近的主动借助,通用的整体借来,先后应用地方技术30多项,相继研制出了炮兵侦察飞行器、作战指挥方舱、射击指挥车等装备,配备了卫星通信、无线短波传输等设备,实现了情报收集、卫星定位、战场监视和指挥控制等多种功能。

  2004年,在专家的指导下,该师逐步将作战链条上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进行功能整合和集成创新,开发出了炮兵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野战条件下由师、团、营连到单炮的全程数字链无缝连接。

  500名人才支撑队伍从哪里来

  “预备役部队建设,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整合军地人才资源。”这是预备役炮兵师师党委的共识。实践也证明,没有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预备役领导的支持,没有驻地科技人才的鼎力相助,该师的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从2001年3月起,在拉动预备役炮兵师信息化建设的长跑中,吉林省长春市的连续三任市委书记一个接一个传递着手中的接力棒,持续为该师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知情人都知道,预备役炮兵师信息化建设能有今天,得益于由现役和预备役500名科技人员组成的“一团一组一队一库”:“一团”即“决策智囊团”,由20位资深专家、教授组成,主要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辅助党委决策;“一组”即“科研攻关组”,由80名信息、通信、技侦、电子等科技人员组成,重点破解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一队”即“技术保障队”,由100名网络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和师团技术骨干组成,负责信息化系统维护调试、重大活动中的技术支援保障等工作;“一库”即“高技术人才库”,遴选300名两院院士、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分8个专业纳入《高技术人才储备数据库》,根据需要,随时点将上阵。

  目前,全师已初步形成了以现役军官为骨干、预备役科技人员为主体、地方高技术人才为补充的信息化建设人才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