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缩小数字鸿沟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数码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3

 
 
近年来,中国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应该看到,这种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数字鸿沟,这一现象在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中国缩小数字鸿沟,重点在西部,难点在西部的欠发达地区,在西部的广大农村地区。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辖六县一区,总人口220多万,以农业人口为主,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不足百亿元,属较为典型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2001年开始,平凉市委、市政府结合市情实际,以缩小数字鸿沟为主题,在西部地区率先将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中,选择政府、教育、农村、企业等领域信息化和信息化环境创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积极务实的推进。经过努力,近几年来全市区域信息化指数提升较快,一些领域的信息化效益开始初步显现,与发达地区在教育、农村、政府等领域的数字鸿沟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下面,我们就以平凉市的实践为例,谈一谈中国西部地区缩小数字鸿沟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当前的现实选择与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将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缩小数字鸿沟的根本措施

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地区的未来。教育在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占据着更为特殊的地位,学校往往是当地的知识传播中心,因此,将发展教育与推进信息化结合起来,既是西部地区缩小数字鸿沟的首选突破口,更是从根本上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基本途径。

目前,通过平凉市的努力和国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的实施,全市已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绝大部分中小学包括农村中小学都接入了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平凉市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基本达到或部分超过了国内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全市绝大部分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增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另外,我们还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服务‘三农’发展”的思路,“托信息之伟力,还深情于人民”,立足于教师在农村普遍受信任、学生的覆盖面广、学校的带动性强等优势,充分依托学校现有的各类信息化设施,面向农民及时传递各类实用信息。

在西部地区推行教育信息化,面临着资金、人才等一系列的现实困难,我们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注重研究和解决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深层次障碍,由政府牵头协调,以学校为实施主体,鼓励社会方面参与,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多渠道融资、高效益运转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体系。在融资问题上,平凉市探索出了“财政拿一点、企业欠一点、银行贷一点、项目投一点、勤工俭学补一点、教师借一点、学生收一点、社会捐一点、群众集一点”九个“一点”的办法,近几年全市每年筹集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都在2000万元以上,而这其中当地政府直接投入仅占了10%左右,特别是平凉市2001年通过融资性租赁的模式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创了全国的先河。同时,平凉市还将掌握信息化技能作为科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大力开展了多层次的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形成了一支适应发展要求、多个层次互补的师资队伍。

可以肯定,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不仅意味着区域内大部分未来劳动者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对平凉市将来的发展也必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将解决农村信息匮乏作为缩小数字鸿沟的现实选择

当前,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成本较高,不能及时掌握科技、政策、市场、劳务等各类信息,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很大,产品销路不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农村信息匮乏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突出因素。大力开发农村信息资源,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切实改变农民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是一项意义重大、关系长远、极为迫切的工作。

从2002年开始,平凉市将农村信息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级政府牵头,以乡镇为基本单元,适当延伸到村社、专业协会和致富带头人,累计建成150多个旨在解决农村信息匮乏问题的“农民信息之家”,每个信息之家都配备了计算机与打印机,接入了互联网,向农民及涉农组织免费提供多载体、全方位、多层面的信息服务。

在服务方式上,各信息之家每逢集日全天候开放,群众可直接查询各类信息,同时设立了信息发布栏,定期发布各类信息。有的乡镇利用驻村干部下乡的机会,把农民群众需要的信息带下去,把农民需要的信息反馈回来,或者把一段时期带有普遍性的信息编印成小册子,免费向群众散发;有的乡镇在村社设立了信息发布点,通过黑板报和有线广播向群众发布信息;有的乡镇在信息之家设立了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群众咨询;有的信息之家还实行了农技、农机、畜牧、卫生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坐堂咨询的办法,并且在信息之家内部设立了新产品、新技术专柜,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

在服务体系上,市上建成了“平凉市农业综合信息网”,指导并监控信息之家开展工作;各乡镇以“农民信息之家”为核心,在各个行政村设置信息服务站,村民小组设立信息服务点,并在乡镇设立专职的农村信息员,聘请各个层面的兼职信息员,从而形成了一个反应灵敏、渠道健全的信息采集与发布体系。

在工作机制上,我们将农民信息之家与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建成了“双培双带”工程培训基地,依托信息之家开展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将农民信息之家与农村基层政权的日常运作结合起来,适应了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决策效率与水平,提升了为农服务的能力;将农民信息之家与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了各类协会的市场灵敏性,增强了农产品适应市场的能力;将农民信息之家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农民群众提供医疗、科技、计生等方面的实用信息;将农民信息之家与教育信息化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学校现有信息设施的应用效益。

同时,平凉市还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工作,为全面缩小数字鸿沟打下了基础。我们将党委政府信息化作为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先导,以电子党务引领电子政务协调发展,开展了涵盖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的大电子政务建设,对外建成了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对内建成了党政内网平台,并完成了45岁以下公务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我们还将信息化软环境建设作为缩小数字鸿沟的基础性环节,从工作机制、政策法规、人员培训等方面,全力营造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另外,平凉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及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工作都得到了健康发展,基本与当前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三、缩小数字鸿沟的几点体会

平凉市的实践证明,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化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是完全可能的,而且还能实现信息化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并为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增加动力。在这一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将缩小数字鸿沟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从本质上讲,数字鸿沟仍然是一个发展问题,缩小数字鸿沟,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制定相对长远的战略框架。一方面,通过经济的较快增长与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与通讯技术的普及率,为区域内更多的人平等地、低成本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按照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的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应用为先导,注重现有各类资源的共享与整合,以构建区域信息化发展的支撑体系为重点,有选择、分层次、有步骤地予以推进,使信息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使西部地区获得发展上的后发优势。

二是要切合实际、科学慎重地选择缩小数字鸿沟的切入点。数字鸿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存在于政府、存在于农村、存在于教育、存在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当前,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准备能力明显不足,要实现全面消除数字鸿沟,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要客观分析区域的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到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收入情况及信息意识等方面的现状,从宏观上探索解决认识、人才、资金等信息化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寻找比较优势,重点选择那些当前迫切需要信息化支持、收效较快且成本较低的领域或行业,集中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下大力气进行突破,使信息化既能充分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为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信息化的支撑与保障。

三是必须因地制宜地建立缩小数字鸿沟的长效机制。在西部地区,政府往往既是新事物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与推动者,政府要在做好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为全社会做好示范的同时,主动承担区域信息化各项工作的推进任务,切实发挥好自己的职能。在此基础上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动员和吸引学校、企业、其他组织及公民主动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中来,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良性互动的信息化推进机制。同时,西部地区缩小数字鸿沟,必须重视党政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这是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

四是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信息通讯技术与传统手段的有效结合。西部地区的广大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很难通过培训促使他们直接掌握信息技能,而且农村的发展现状也决定了不可能在农村大规模地普及信息与通讯技术。在这种背景下,要缩小农村的数字鸿沟,必须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将农村信息化的着力点放到为农民群众传送各类实用信息上去,一方面,要在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开发环节广泛应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充分发挥ICT便捷、快速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在信息的采集与传播环节注重对各类传统手段的利用,选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低成本的信息传输载体与传输渠道,突出信息传播的实效。

平凉市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这些工作只是初步的、探索性的,缩小数字鸿沟,平凉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非常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界朋友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