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的神奇力量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盛夏7月,沈阳军区综合训练基地,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正在接受实兵实弹战术考核。阵地上,没有以往繁杂的口令传递,听到的是嗒嗒的键盘敲击声和方向机、高低机的快速转动声。指尖跳动中,一组组数据快速传向阵地。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顿时火光四起,一排排炮弹狂风暴雨般呼啸着扑向19个目标,330发炮弹全部覆盖,考核课目项项优秀,指挥效率提高了8倍至10倍。炮兵这个“战争之神”缘何插上了神奇的翅膀?师长梁军深有感慨地说:“能有今天这样的结果,得益于5年来对信息化建设的艰辛探索!”   

    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是1998年合编组建的一支年轻后备力量。2001年初,接连两次不成功的演练让上任不久的师长梁军清醒地意识到,国防后备力量不是“后用的力量”,预备役必须瞄准信息化前沿做打赢准备。

    2002年,他们从科研单位引进了射击指挥模拟系统,使用后发现,这套系统在使用投影仪作为显示设备时只能使用一半的屏幕,看上去狭小的界面与系统强大的功能很不协调。于是,他们组织力量从破解程序源代码入手,采用双机投影的办法,使画面等比例放大了8.8倍。2003年,军队某研究所的一位专家看到了这项创新成果后惊奇的说:“我走了全军很多炮兵部队,你们能把这套系统改进到这种程度,用出这样的效果,在全军都是首创,预备役师真是藏龙卧虎啊!”

    信息技术具有军民通用的特点。研制中,他们不搞重复建设,对民用技术装备,先进的积极借鉴,成熟的直接借用,相近的主动借助,通用的整体借来,通过嫁接、移植、嵌入进行集成开发,变外为内,化民为军。先后应用地方技术30多项,先进设备60多种、300多件。2004年,在专家的指导下,该师开发出了炮兵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野战条件下由师、团、营连到单炮的全程数字链无缝连接。

    2004年6月,全军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工作会议上,各路精英,一展风采,将多年来潜心经营磨尖擦亮的新装备、新器材公开“亮剑”。该师自主研发的信息化装备独占鳌头,参展的19台信息化装备,以高新的科技含量、领先的实战性能吸引着与会人员的眼球。

    2004年7月14日,军委领导到该师视察工作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预备役部队的信息化建设能搞到这种程度很不容易,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很大,预备役军官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样的评价一语中的。预备役炮兵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预备役领导的支持,离不开驻地科技人才的鼎力相助。师党委“一班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搭建起军地合力领导建设信息化的大舞台,把双重领导化为双重力量,把双重身份变为双重责任,整合军地人才资源,打造一个合力建设信息化的人才方阵。

    预备役炮兵师的“一团一组一队一库”建设很有特色:“一团”就是“决策智囊团”,由20位资深专家、教授组成,主要是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方向,辅助党委决策;“一组”就是“科研攻关组”,由80名信息、通信、技侦、电子等科技人员组成,重点破解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一队”就是“技术保障队”,由100名网络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和师团技术骨干组成,负责信息化系统维护调试、重大活动中的技术支援保障等工作;“一库”就是“高技术人才库”,遴选300名两院院士、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根据需要,随时点将上阵。官兵们说,这“四个一”就像“四驾马车”,是拉动炮兵师信息化建设驶上“快车道”的领军力量。

    好砖精烧,良玉细琢。早在该师信息化建设刚起步的时候,他们就把信息化建设的舞台当作现役官兵学习成才的平台,开展了高科技知识普及、计算机和外语考级、学历升级“三项成才”活动,还在4所军地院校、7个装备生产厂家和3个科研院所建立了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官兵成长成才。目前,全师现役干部本科以上学历已由2001年的36.5%增至81%,研究生12人,初步形成了以现役军官为骨干、预备役科技人员为主体、地方高技术人才为补充的信息化建设人才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