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
来源:中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我们不仅要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中的应用、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等。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三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教育相对落后。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视科技的作用。以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目前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并正在产生巨大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加快农业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实现共享,极大地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通过互联网和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强化薄弱环节,重视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信息化建设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农业信息化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业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不仅能为生产发展提供全面快捷的服务,辅助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而且能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生产效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信息技术还能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产销对接,加快其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

  由于农村人口和村级组织数量多、地域广、差别大,给组织管理和服务带来了一定难度。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对加强农村政务管理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信息化还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乡风文明。利用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开展劳动力有序转移,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等方面都需要信息化的支持。因此,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系统,开发各种农村信息接收终端,不断满足农民文化娱乐、科技知识、劳动技能等方面信息的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促进市场繁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为依托,大力建设农业电子商务系统。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农产品网上交易。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供求与市场监测预警、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等信息系统和智能农业专家系统,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区划、种子质量监测认证、植物保护监测、土壤肥料监测、动物防疫监测、农业科技教育、专家咨询和农业法律法规执行检查等信息体系,努力实现农业信息传播的数字化,加快农业信息的采集、分析、决策和发布的网络化。

  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提高农村科学决策水平。积极探索农村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新思路,研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管理系统、税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农村管理应用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采集、整理农村财务、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成市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中心、县(市、区)级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处理分中心和乡(镇)数据处理站,逐步实现市、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高效化。

  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以建成具有先进水平、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目标,采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信息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确保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重点建设完善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农村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系统、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等。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创造环境形成合力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落实好相关政策,优化信息化建设环境。各地区各部门要广泛参与,积极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农村发展新跨越。

  加强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大农业信息化宣传工作力度,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全民信息化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信息化的良好氛围。要研究制定支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优惠措施,推进农业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要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实施。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抓好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提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和发布的能力。依托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咨询,为农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供智力支持。鼓励引导农业信息化研发企业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技术培训。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深化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逐步完善农业信息化融资体制和机制,不断加大在农业信息化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信息化项目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农业信息化更快更好地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农业信息化工作目标纳入社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规划管理、政策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监督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农业部门负责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农村信息员培训。信息产业部门要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装备保证、技术支撑和应用培训。财政部门要负责统筹财力,保障重点,并切实监督农业信息化资金的使用效益。通信、广播电视部门要负责加快完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中共河南周口市委书记 董光峰)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突出重点抓住特色

  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应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用信息引导生产上来,从信息体系、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等方面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的渗透和应用。

  推进农业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提高农村通信能力。依托电信运营企业现有的基础网络,实施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实现农村用户网络的快速转型。继续推进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加快完成终端接收站点的建设。实施“服务新农村,建设信息村”,切实提高通光缆、通宽带、电话入户率,实现以涉农信息为主的综合信息交互式服务,使更多农民通过信息服务得到实惠。实施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县(市、区)、乡(镇)“信息服务站”,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加强农民生产技能和进城就业能力的培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三农”信息服务链。

  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积极探索发展高效农业新路子。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电话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扩大农业信息覆盖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引导信息技术企业开发、生产适应农业需求的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并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发展数字农业,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强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在农业上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田间管理和精准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重点改造传统农业,合理使用各种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以重点龙头农业企业为示范,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