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勇 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经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深刻认识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经验表明科技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
  纵观人类农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以技术变革为动力、以技术进步为标志。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发展农业的悠久历史和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我国在杂交水稻、基因组研究、动物疫病防控、林业生态等方面获得重大进展,动植物良种选育、节水灌溉、人工林营造、气象预报、防沙治沙等一大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促进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必将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更大发展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设施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使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手段不断改进;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体,食品制造技术多样化发展;可持续农业得到重视,技术潜力日益显现;材料科学、遥感技术等在农业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农业科技革命促使农业的领域不断扩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三)新农村建设为科技开辟了更加广阔的作用空间
  一是,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因。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应用与推广的速度加快,科技与生产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创新,持续带动农村生产力的不断跃升,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性要素,其作用不是外力助推,而是强大的内在驱动。


  二是,科技进步不仅要发挥支撑作用,而且要发挥引领作用。立足当前,科技不仅要为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提供支撑;面向长远,科技还要为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引领作用。


  三是,科技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生活质量实现新改善,乡风文化呈现新风尚,人居环境发生新改观,农民素质达到新提高。这些都有赖于科技进步,使科技服务的领域更趋多样化、综合化。


  四是,既要加强科技创新,又要推进体制创新。新农村建设有赖于科技的突破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二、全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的重大需求
  (一)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幅度提高农村生产力需要科技支撑。我国农业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促进形成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迫切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和大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科技支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同时,粮食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我国粮食丰产的长效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三)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需要科技支撑。我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资源、生态、环境的瓶颈制约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任务十分繁重。


  (四)培养新型农民,需要科技支撑。总体上讲,我国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致富能力不强。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农民,是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远、根本大计。


  (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需要科技支撑。我国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区科学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住宅建设中高耗材、高耗能和污染现象还较为普遍;农民因病致贫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农村人口还喝不上清洁安全的饮用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科学技术责任重大。


  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切实的支撑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新阶段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在工作思路上,应突出"六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把握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趋势,依靠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更加注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增强广大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建立起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资源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珍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更加注重营造环境,加强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农民的致富能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在工作部署上,应坚持"四个立足"。即立足"人才进村、知识下乡",促进科技资源向农业和农村转移;立足"以技术链延伸带动产业链、价值链延伸",促进农村财富创造和持续增长;立足"提高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科普;立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发展绿色、节约、宜居型农村社区。


  在工作落实上,要抓好六大措施。一是健全统筹城乡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在规划布局、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加以落实。二是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的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上加以落实。三是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我国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技术推广效率不高。据统计,我国每年有约6000项农业科研成果,只有1/3左右实现转化。要切实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在加大支持力度,充实农村一线科技力量上加以落实。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农村科技体制。要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础上,着力解决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整合资源,优化结构,转变机制,加大对基础性、公益性科研的支持,在整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多元化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加以落实。五是发挥好农民在农村科技进步中的主体作用和龙头企业的重要作用。农村科技进步,需要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发挥主体性作用。农业龙头企业和科技企业与"三农"存在着天然的"血脉关系"和利益关系,要积极引导企业发挥其优势,带领农民闯市场、增收致富。六是造就浩浩荡荡的农村科技大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关键在人才。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快人才培养和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机制,着力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数以百万计的农村适用技术人才、数以亿计的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致力形成浩浩荡荡的农村科技大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科技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李学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