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村信息化“三难”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产业和IT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商机。

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那么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有哪些困难?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和突破?8月10日,“信息化推动农村建设与公共服务创新高峰论坛”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对此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并着重探讨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创新模式。

突破“三难”

农村信息化的难点,首先是信息基础差;二是资金投入低;三是地域的差别大,组织化程度低。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推动业务的有关领导在论坛上表示,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地区发展十分不平衡,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农村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滞后,即便在比较发达的上海市,市区的电脑拥有量已经达到每百户81台,而郊区只有32台;市区宽带普及率为14.99%,郊区只有8.8%。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最新的调查,在资金投入上,在255个有县级信息中心的县中,148个有专门的经费,平均每个信息中心为86600元,经费最多的为110万元,最少的只有500元。

“农村对信息产品的享用能力不足是农村信息化推进过程的关键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购买力不足,二是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陈宝国博士在演讲中表示,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消费能力较弱,信息基础设施非常分散,投资市场回报也很难。他认为,“农业信息化推进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单纯市场化的行为难以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进程。政府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

为此,信息产业部有关领导指出,新农村信息化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发展农村信息化需要政府和企业、运营业和制造业以及邮政部门的全方位参与,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打造支撑中国农村信息化的产业链。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道亮提出,在推进机制上,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必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

IT商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对信息产业和IT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商机。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认为,建设新农村政府会增大投入,从而减少企业的投入成本,降低企业进入门槛。部分地区信息化需求更为强烈,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平原地区、人口密集地区。“而把握这些商机,企业一定要对目标群有一个很好的定位。一要硬件可行,能够实现共用,来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扩大用户规模;二要内容有用,针对性强,在区域、产业上有聚焦。”

由于农村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要求为之服务的信息化产品要低成本、广覆盖、讲实效,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道亮强调:“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是信息化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和坚持的基本原则。移动通信是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要能与计算机、Internet方便地连接,并相互补充,起到二传手作用。”

综合专家观点来看,农村信息化的IT商机主要表现在: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信息产业部的“村村通”工程正在推进过程中,各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企业自身的收益。二、在信息服务上,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业,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开发农村特色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