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缘何成为网络“死鱼”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某省会城市的一些政府网站进入冬眠期:有的网站首页只有“政务信息”一栏,9条内容全是2005年5月到7月份的;在“公告通知”栏中,仅有的一条信息,还是2004年7月份的。(《人民日报》8月15日)

  很多政府和部门网站,由于长期不更新,而成为了网络上的一条“死鱼”,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我们知道,一个池塘里如果出现了“死鱼”或“病鱼”,是一定要将其捞出,并要请鱼技人员认真分析一下病因,并进行及时治疗的,否则将会殃及所有池鱼。那么,网络上的很多“死鱼”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推行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是一个时期以来的时髦提法。这本来应该是利党、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在我们一些政府和部门领导的眼里,建立网站不过是为了“跟风”或为了完成任务。至于花了说多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起来的所谓政府网站,究竟应该如何运行,则不再去过问了。由于领导懒于或疏于过问,就使原本美丽而新鲜的网站渐渐地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而成为了一条“死鱼”。

  二是管理人员缺位。很多政府网站都是请社会上的网络公司代为设计和更新的,这就给日常的信息维护带来了不便。有的虽然也明确了管理人员,但由于不是专职的,加之相关职能单位、部门或科室不能及时提供信息源,也使得信息更新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另外,很多内容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在网络上进行公开,也使得政府网站内容严重缺乏。长此下来,网站营养不良,怎能不“死”。

  三是网络监管失职。按理,网络上出现了类似黄色内容或者冬眠网页时,作为网络监管部门必须及时进行清理或关闭的。而实际上,“围剿”和“枪毙”往往是滞后的,这也是网上很多不健康内容或者一些“死鱼”得以泛滥成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笔者印象中,一些免费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如果超过几个月内容不更新,是要被服务商强行关闭的,但是我们的政府网站却是付费的较多。既然有人付钱,服务商自然也就不会与钱过不去而将一些冬眠网站关闭的。所以,要想还网络以清新、鲜活,网络监管不能失职。

  四是政府形象翻版。向来,“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一直是某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的代名词。少数领导干部已经习惯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习惯了指挥命令、我行我素,现在要他们在网上开辟出什么民主、开放、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出来,当然是比较难的。现实世界中的监督已经非常缺失了,企图再通过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来监督政府、监督领导,不更是天方夜谭吗?所以,页面内容总是一副老面孔,监督信箱总是无人打开,互动平台总是门可罗雀,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