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中羞涩的教育财政面对信息化所要求的高投入,望而却步。教育信息化的严重滞后,一度成为安徽省的切肤之痛。但面对困难,安徽人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皖山徽水,人杰地灵。”两千多年前,老子、庄子创“道家学说”,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支柱。作为区域文化,徽州文化起始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在全国引领风骚800年。清初,桐城人方苞、刘大魁、姚鼐创“桐城文派”,影响深远达200多年——这就是那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安徽。
徽商起源于东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作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外邦。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堪称一流,曾雄踞明朝、清朝商界长达300年——这就是那个曾经拥有众多商界精英的安徽。
而今的安徽却有着不无无奈的现实。计划经济时代,农业省、资源省的定位,使安徽很长时间内承担着为东部省份提供资源的重任;长江、淮河穿省而过,使得安徽饱受旱涝之灾;全省6400万人口,三分之二以上在农村。“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安徽人自古就有爱读书、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中部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安徽省必须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强省必须要强教育,到了21世纪,安徽省如何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浪潮,推动全省教育跨越式发展?
突破资金瓶颈 教育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安徽是个教育大省,但在教育上的财政投入十分有限。每年教育财政支出中,高校采购1亿元左右,留给普通教育的不足1000万元。除了2.3万余所农村中小学外,县城以上中小学就达3850所。如果为每个城市学校建立一个电子教室投资20万元计算,至少需要8个亿。囊中羞涩的教育财政面对信息化所要求的高投入,望而却步。教育信息化的严重滞后,一度成为安徽省的切肤之痛。但面对困难,安徽人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告诉记者:“要进行信息化建设,资金无疑是个瓶颈。为了突破瓶颈,教育厅适时引入了市场机制。” 至2004年底,“校校通”工程,已圆满完成了三批项目建设任务,吸引企业投资达5.6亿元,装备计算机12.7万台。
自2003年始,安徽省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划5年投入7亿元资金。省里统一招标,联想、方正、同方、浪潮和海尔等知名企业纷纷参与,保证了价格低廉、服务到位。目前,在肥西、灵璧等15个试点县,已经建成了1,426个教学光盘播放点和2,600所卫星教学收视点以及517所计算机教室。仅2004-2005年度,在肥东等32个县,建设2,61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和3,886所卫星教学收视点以及970所计算机教室,目前即将完成。
安徽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解平向记者介绍道:“安徽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开通万兆校园网的高校之一,也是政企合作的成功范例。当时,安徽省教育厅和华为3Com公司签订了一份战略合作协议。华为3Com公司根据安大原有网络情况,为学校设计了一套‘高性能、可运营、可管理’的专用解决方案,并免费提供了总价值达500万元的设备。”安徽大学万兆校园网的建成,把安徽省的教育行业信息化水平再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