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失筹制约信息产业发展 西南地区信息化失衡
来源:东北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西南地区不乏闪亮的信息化明星企业,如成都飞机、长安汽车、重庆商社等,它们的信息化建设比较完备,并普遍进入整合期;此外还有像成都卡美多鞋业这样的信息化比较单一的民营企业,而那些还未触及信息化建设的小规模企业更是比比皆是。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西南地区,信息化建设同样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

  据调查显示,44.8%的四川省中小企业,每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低于1万元。通过对成都市50家重点优势企业和2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的调查表明,超过60%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仍停留在初级水平。

  与以大规模制造业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相比,西南地区无疑是落后的,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思想压力下,勤劳的西南地区人们并不甘落后。在这股信息化大浪的带动下,西南地区变得开放起来,众多的高科技产业、企业也竞相来到这里,或谋发展、或寻求投资,他们给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带来了生机。

  政府篇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汽车飞驰在天府之国的高速公路上,听着广播中其他省市遭遇水灾的新闻,土生土长的成都司机用带着成都口音的普通话自豪地告诉记者: “只要来了成都,都会不想走。”

  在这句话的牵引下,记者对成都更是着迷了。成都更像是一个小北京的缩影,人们的生活紧张而有序,没有大都市的竞争压力,路边上时不时有茶亭掠过,喝茶的人们显得悠闲而安静。围绕市中心,交通主要干线环环围绕。这也就形成了成都的环状经济发展带。

  然而综观四川地区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四川省因区域发展不平衡,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应采取协调发展的战略。根据四川省信息产业厅在2006年4月发布的《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介绍,四川省是国家老军工电子基地之一,在老军工电子企业基础上改制和发展而成的企业仍然是省电子信息产业的主体。产业布局相对集中,集聚优势正在形成。在现有区域布局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一点两线”地区特色和产业的合理分工,进而形成产业在区域的科学布局。四川形成了以成都为支撑,沿成都、绵阳、广元一线,成都、乐山、宜宾一线布局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并正在形成各自的产业特色,安全路由器及基于IPv6的路由器和交接设备等将得到较大发展。

  尽管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也在地缘经济方面存在天然劣势。其电子信息产业的主体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企业,在观念、体制和机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因此,整个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多年来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矛盾:一是产业虽然具有特色,但总体规模偏小,企业规模不大;二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抗御风险能力不足;三是研发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没有形成,军事电子优势的利用和开发亟待深化。

  在实地的采访当中,记者了解到,四川省共有各类中小企业17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职工人数超过1000万人,涉及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旅游服务、资源开放、农产品加工等众多行业和领域,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基于以上特点,四川省信息产业厅对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基本判断,“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分别是数字视听、集成电路、军事电子、软件产业、3G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产品。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与成都不同,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块状经济发展带。”重庆市信息产业局信息化推进处处长居琰说。

  重庆以主城区为依托,各区、县(自治县、市)形如众星拱月,构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群,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单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重庆的整体信息化很难进行,整体信息化水平也显示出极端的不平衡。”居琰总结。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显示,在“十一五”开局规划中,重庆将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技术产业,促进企业规模化、集团化,着力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努力改变工业支撑比较单一的局面。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相对要好得多。对此,重庆市政府的政策是依托北部新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化工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以及30个特色工业园区,突出特色,集中布局,重点扶持,形成工业增长极。”居琰谈到。

  而信息产业实施的“1162工程”则明确提出:重庆5年内将新增投资1000亿元,争取2010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通信产品、新型元器件(含汽车电子)、数字化仪器仪表(含数字医疗)、信息家电6大领域;建设重庆北部新区高新园、西永微电子工业园两个基地,培育一批电子信息研发制造优势企业。

 企业篇

  由于西南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企业之间的发展也大不相同,有的已超过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有的则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小企业应完善应用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从开始时便是各行人士关注的对象,缺乏资金尽管是其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抛开各种炒作看真相,事实上很多小企业规模还很小,信息化并不是他们最紧迫的需求。如果一味追求时髦,反而会成为他们的累赘。”成都卡美多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信息化统筹负责人刘鹰告诉记者。

  卡美多鞋业是一家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女鞋制造商。始于1995年8月,自创业以来,一直致力于中高档时装女鞋的开发设计、生产与销售。公司现有员工2000余人,同时在中国广州和成都拥有两大开发设计中心和生产基地,现有生产线6条,年产中高档真皮女鞋约300万双以上,主要有外贸(出口)、边贸(边界出口)和内销三种销售方式。

  由于劳动力成本的日益不平衡,鞋业也开始向西移动,“卡美多在国内市场有1500个网点,每天的销量、库存、报表必须要有一套系统来支持才能实现快速、可靠的数据传递,不然的话每天靠传真,手工操作很麻烦。每天都有很多定单,手都会写肿。”刘鹰说,“我们用分销系统的效果很明显的,所有的数据都能够反应。这次信息化规划中我们建设了两个系统:一是分销系统,二是ERP,从采购到原材料再到生产都用ERP系统。”

  尽管没有做出直接统计,然而刘鹰说,自从上了这两个系统,企业的年销售额每年都会以30%~50%的速度增长。

  信息化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而快速成长是中小型企业的普遍现象,如果不能快速成长也就没有发展的潜力。这对如何快速信息化是一个挑战,既要满足现阶段的需求,又要满足未来成长的需要,这在系统准备、人员准备、数据准备等方面都需要足够时间的情况下很难做到统一发展。

  敢于试吃第一只螃蟹

  与卡美多鞋业相比,对于以农机站形式起家、从最初十几万元资产发展到现在4亿元资产的王牌汽车来说,信息化建设过程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了艰辛。“公司信息化工作从2002年才开始,2002年以前所有业务都还是依靠手写。”已在成都王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扎根5年之久的总工程师刘述雅在2002年就开始带领王牌搞信息化。

  开始时,王牌曾和金蝶接触,想上一个小型的ERP系统。然而,在摸索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刘述雅发现王牌的信息化起点比较低,基础比较差,也就是还不够资格上ERP,最后他们决定先开发一个物流管理系统。此时的王牌在四川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与重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交通大学合作开始其第一个系统的研发。这个系统的研发时间比较长,但最终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在国家大力主导自主创新以及企业进销存的迅速发展下,王牌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扩大,于是王牌决定和四川交通大学把国家863项目——计算机协同商务平台利用起来。由于863这个项目在全国推广得并不好,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敢于尝试这个平台,可以说王牌吃了第一只螃蟹。“我们把经销商、服务商以及供应商都通过这个网上平台——电子商务联合起来,效果很好。”刘述雅骄傲地向记者叙述。也就是通过这个项目,王牌汽车挤进了国家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当时在四川只有4家企业有资格:成飞、长虹和一汽,王牌是第四家,也是规模最小的一家。

  也就是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成都王牌初步建成了汽车三维开发平台,三维CAD应用的普及率已达100%。利用“网络化制造ASP平台”,王牌实现了公司内部“网络化销售管理系统”与300家经销商的信息集成和网上协同销售,以及“车辆售后服务管理系统”与331家维修服务商的信息集成,从而保障了售后服务。

 勇做“传经”人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成飞”)这样的军工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显然要成熟很多。成飞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设计、研制和成批生产歼击机的重要基地,现有职工15000多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1/3以上。

  本次的西南企业信息化调查之行,记者也有幸采访到了成飞的前任高级工程师徐光明,他在任期间见证了成飞的发展历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成飞就进入了其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成飞在国家科技部、中航总公司以及有关院校和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国家863/CIMS专家组的指导下,历时十年完成了成飞CIMS工程的设计,并分三个阶段进行了三期工程的实施和应用。开始时,是自主研发CAD/CAM单项技术,已满足当时的需求。后来,在整个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成飞逐渐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系统,当然为了满足自主特色,成飞也对其进行了二次开发。

  因为飞机制造对计算机辅助工艺要求较高,但当时国内还没有相关飞机设计方面的CAPP软件,成飞就在自己的摸索下研发来满足自身需求,以便使国内的飞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2003年8月25日首飞成功的“枭龙”飞机就是例证。大量的先进设计理念、技术手段在“枭龙”飞机的研制中被应用,大大节省了研制时间。零部件全部采用三维实体数字化设计,飞机制造厂通过网络接收后,只用一两周就可以生产出成品。如果使用传统的方法在二维平面上进行设计,制造厂则需要三四个月进行加工。

  如今的成飞可以说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设计、生产以及供应链的管理上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系统做支持,在国内众多制造行业很难染指的计算机辅助工艺制造(CAPP)方面也有了比较成熟的应用。如今成飞的信息化理念是,向更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传达信息化经验,以帮助他们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而众多企业看到成飞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艰辛历程及其成功经验也纷纷来此“取经”,于是成飞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传经人”。

  大中型企业进入整合期

  信息化建设的极不平衡是重庆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经济贫困地区,几乎所有企业都没有IT应用;而那些比较大型的重点企业则像全国的众多重点企业一样,在经历了四五年的信息化建设初级阶段后,进入了系统、数据、管理大集中的时代。

  重庆商社集团是一个业务多元化的企业,它的业务涉及到电器、百货、汽车、维修、物流等数十个领域,要统一实施企业信息化的难度很大。据其信息部副主任敖浪介绍,他们只在财务上达到了上下级的统一,采用的都是金算盘的财务软件,其他信息化建设则都是总部指导,分步自行建设。

  与重庆商社有着相似之处——多元化的业务及多个异地子公司的长安汽车集团前身是生产兵器、枪弹的军工企业,诞生于1862年,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和变迁,逐步形成军、民品相结合的多元化企业,拥有11个分(子)公司,总资产达100亿元。成为中国产销量最大的汽车及发动机一体化制造企业,跻身世界汽车品牌前20位。

  “长安汽车集团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自2001年11月,长安集团开始进行Oracle ERP系统的建设; 2003年6月,ERP系统全面上线,使得公司管理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当时长安集团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子)公司、经销商没有纳入到这一ERP系统中来。”长安汽车集团副总裁马军对记者说,“为了进行产品的行销和用户服务,长安汽车集团建立了以长安总公司为核心、覆盖全国的大型销售和服务网络。整个网络规模庞大,业务复杂,一直以来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对其进行管理,使此部分管理与集团形成信息孤岛,无法与集团信息共享,更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

  最后长安销售公司使用上海顶腾软件公司基于B/S架构的汽车供应链解决方案作为业务平台,先后实施了涉及全国28个省市的整车销售、售后服务两大核心业务系统,囊括了长安2000多家经销商和服务站,并于2005年完成了两大系统的整合升级。这一举动使长安集团的信息化从自身建设、练内功为主,向经销商、合作伙伴的下游供应链拓展,体现了长安集团整合信息化资源的战略——让合作伙伴也能从信息化项目中受益。

  解决了分销问题,公司内部的各种管理问题仍然还待解决。据马军介绍,长安集团的其他业务财务、数据库、生产、设计等等基本上都统一在了Oracle平台上。

  在生产、设计方面,长安汽车也走在了行业的前面,小的零部件都已经使用三维CAD/CAM/CAPP等自动化的手段,关键是大的部件,有时还要依靠人为去设计。马军在日本出差时,一个日本商人曾向他推销在汽车制造业可以用的“翻转架”,就是一个机械手在必要时把某个部件翻转过来。然而马军一口回绝了,日本商人很是纳闷。马军说,买一个机械手要花掉将近200万美元,而这200万美元在银行的利息就够雇佣好几名翻转工人,还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

  马军的想法在中国很普遍,企业不能追赶时髦,不是对你有用的东西都是可以采购的,要量体裁衣。

 确保基础设施应用落地

  对企业来说,新技术应用的产生定能帮助企业解决一部分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关键在于究竟这种新技术应用能够为企业带来哪些切实可见的利益。随着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化运作的逐步成熟,新技术应用的开发与市场化运作基本同步。长安汽车与重庆烟草专卖局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正是到了将新信息技术落地的阶段。

  与长安集团的情况类似,重庆市烟草专卖局也到了数据、系统大集中的时期。根据重庆烟草公司的实际情况,菲奈特软件公司为重庆烟草提供了一套信息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中心,将分布在不同业务部门的信息资源转载到数据仓库中,并对数据仓库进行有效的管理。

  据重庆市烟草专卖局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涛介绍,重庆市的卷烟工业企业在信息化发展的前5年已经建立了加强信息化的各种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运用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商业智能分析(BI)、高级计划与排产(APS)等等;而其后5年信息化的目标则是如何把这些系统统一起来,真正利用起来。

  刘涛还分析,为了夯实烟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重庆市烟草专卖局今后将在烟叶生产上采取一系列扶持措施,加大烟叶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在去年投入1100万元实现10个产烟区县(市)烟叶收购信息化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500多万元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烟叶信息基础软件,初步实现了烟叶生产、收购、储运加工、营销等环节信息化管理。

  通过对西南地区信息化的调查不难发现,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的总体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但也不乏像成飞、长安汽车这样的比较突出的企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实政府层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逐渐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与指导。然而,基于西南地区土地广阔、产业带则相对分散的这一特点,西南地区的整体信息化建设水平要整体提高还需要政府的指导,以及企业对信息化观念的转变。

  成都王牌初步建成了汽车三维开发平台,三维CAD应用的普及率已达100%。

  评论:信息化监管缺失

  早在3年前,重庆信息产业局局长郝明就做出判断,根据区域、行业特色,以信息化应用推动信息化建设,将是必然的趋势。四川省信息产业厅厅长李伟指出,四川将从两方面着手推动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意识,推动应用;从实际出发,随需而建。

  我们看到,四川、重庆、云南等都把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作为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其中一些省市还取得非常大的成绩。比如,云南有2511家机关接入云南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其电子政务门户网在2005年居全国第八位,西部排名第一;在四川成都,省市的政务大厅和街道上的监测系统最具特色;在重庆,“城市一卡通”的广泛应用,已经让这个年轻直辖市体验到信息化的便利与快捷;同时,作为三大制造业基地之一,重庆在制造业在信息化方面也树立了不少样板,比如长安汽车、嘉陵工业等等。

  不仅如此,在“十一五”规划中,信息化都被西部各地作为重中之重。四川将在巩固“一点两线”基础之上,把“三大产业方向”和“五大产业集群”作为重点;重庆明确规定,将通过电子政务、农村信息化、产业信息化改造、电子商务、社会公共信息化、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等提升信息化应用;云南也正在农业、烟草、电力等行业加快其信息化应用进程。

  但是,就在信息化正逐渐被社会广泛认同和接纳的同时,信息化监管缺失、多头管理、衡量标准缺失等,依然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笔者记得,在几年前,重庆有一个项目被评为该行业的典范,引得同行争相参观研讨,然而在权威的专家学者对其考察后,仅评价为“可以使用”。在四川,有关出租车和工商无线传输等信息化,也以无果而终。

  其实,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毕竟信息化没有现成的模板,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因为缺少相应的信息化衡量尺度,因此信息化的成功与失败根本无从评估。与此同时,监管和实施信息化的部门众多,比如科委、经委、中小企业局及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更为糟糕的是,每个部门对信息化的理解和把握都不一样,比如有的热衷“示范项目”,有的喜好“基金”,有的乐于“工程”。这样就会造成“有奶便是娘”的结果。

  另一方面,由于前几年信息化过热,一些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把信息化作为其政绩提升的筹码,信息化已经被置于不能承受之重的境地。缺少有效的信息化监管和评估体系,信息化项目大有滥上、重复之境——只要有钱,没有充分的市场调查,即可上马项目。比如某西部省市中,投资兴建数字信息亭,可是有多少能使用?又有多少在使用?一方面,信息化已由政府高调督促转为实际应用拉动;另一方面,在强大的需求背后,诸如监管缺失等,正在制约信息化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