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业经过“十五”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向电信大国的飞跃。但是也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传统电信业务增长乏力,粗放型发展模式已不具备可持续性。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电信业的发展阶段、发展特点和未来走向,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该文从电信业的收入贡献、业务发展、竞争格局、固定资产投资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一、电信业务收入增长及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分析与判断
1.电信业务收入增长趋缓,移动和数据是收入增长主力
2005年,电信业务收入在基数不断扩大的同时,增长率持续走低。2005年前两个月,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仅7.9%,这是自1990年以来电信业务收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两位数,更是首次低于同期GDP的增长。第二季度以后,收入增长呈稳步回升态势,但各月同比增长率仍明显低于前两年。收入增长放缓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电话用户增长放缓,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和城市,而在普及率较低的西部和农村潜在市场,受实际消费能力限制,尚不能形成较大的需求;二是以投入为手段、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当用户增量规模下降时,电信业务收入也随之出现下降。
分析各业务类型的收入情况(见图1、图2),可以看出,数据通信依然是增长最快的领域。移动通信业务收入也保持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增长率。移动通信和数据通信业务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固定本地电话和固定长途业务收入增长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占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
2.传统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率相对于GDP增长率的超前度逐渐缩小
比较自上世纪60年代至2005年中国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见图3),可以发现,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电信业长期持续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五五”、“六五”时期(1976-1985年)中国电信业5年平均增长率的超前度在10个百分点以下。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从1979年到1985年这段时间,当时邮电部的工作重点是以发展为中心。
第二阶段:从“七五”到“九五”时期(1986-2000年)中国电信业5年平均增长率的超前度均在20个百分点以上。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较快,邮电通信也迈入加速发展阶段。特别是从1994年中国电信业开始打破垄断,及1998年电信体制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后,市场竞争逐步激烈。在提高电信业通信供给能力的同时,消费需求被有效刺激,从而带动行业价值实现跨越式增长。
第三阶段:“十五”时期,中国电信业虽然保持超前发展,但是超前度在逐年降低。这预示着在“十一五”时期中国电信业将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增长较为平缓的成熟期。
3.中国电信业适度超前的发展模式预计在“十一五”时期还将持续
2005年12月份,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信息调整了GDP数据,GDP数据调整后,2004年电信业务收入占GDP比重由3.86%降为3.3%,降低0.56个百分点,电信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56%降为2.19%,降低0.37个百分点。不过,GDP数据调整前后,电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总体趋势是一致的(见图4)。值得注意的是,电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4年、2005年皆出现了幅度很小的下滑。这是由于现有行业统计数据中并未包含社会增值业务收入,而传统电信业务收入的贡献度难以维持持续高速增长所致。
为了分析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度的未来走势,我们不妨先分析国际上的经验数据,以作参照。如图5所示,发达国家“电信业务收入/GDP”在1975-1995年较为平稳,保持在2%-3%左右,在1995年以后该比例普遍呈现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在于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拉动行业价值增长。中国电信业务收入占GDP比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总体呈较快上升态势,到2000年的时候虽低于韩、英,但高于美、日、德、法,说明与这4国相比,中国电信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
再分析国际上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数据,可以发现,受到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周期、政府管制环境、电信市场开放时间、电信投资政策、移动电话引入及升级等多个具体因素的影响,各国电信业务收入增长速度超越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在不同时间,且时间跨度长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不过,总体趋势是电信业发展速度普遍高于国民经济增长,超前度大体在10%以内。中国电信业增长的超前于国民经济增长的时间跨度较长,且超前幅度也普遍大于一些电信发达国家。
多年来,中国电信业增长持续超前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但是传统电信业务的增长率已经呈现下滑趋势,未来行业价值能否以超过GDP增速的水平增长,取决于是否拥有关键的行业增长引擎的支撑。预计在“十一五”时期,增值(包括社会SP提供的增值服务)、移动、宽带将获得较快增长,将有力拉动行业价值增长,因此,“十一五”时期中国电信业适度超前的发展模式还将持续。
二、电信业务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1.新增用户出现下滑,行业增长模式亟待转型
如图6所示,“十五”期间,传统固话用户新增数逐年降低,而移动用户和小灵通用户在保持了几年的持续增长后,新增数在2005年也出现了下滑。随着电话用户普及率的逐步提高,以及城市电话市场的日趋饱和,各类电话用户增长速度呈现出明显的放缓迹象。互联网网民新增数在2002年达到高峰,但随后也不同程度地有所放缓。
中国电信业过去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发展为中心”的规模增长战略,用户增长驱动占据主导地位。新增用户放缓,说明原有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未来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电信强国的需要。总体上看,未来中国电信业将从政企分开以来的以用户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阶段,逐渐转向以发掘用户需求、开发新技术新业务,促进行业价值增长的集约型发展阶段,而实现这种战略转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移动对固话替代竞争加剧,“移/固” 比将不断上升
话音业务市场是一体化市场,移动和固定只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不同手段,两者客观上存在着替代竞争的问题。目前话音业务仍然是创收的主体和竞争的焦点,话音业务间的竞争本质上是用户数的竞争。“十五”期间,移动用户新增数占新增电话用户总数比例为60%,如果把小灵通归为移动用户计算,则该比例高达77%(见图7)。从用户发展的角度看,由于可移动性、灵活性以及实际使用资费的不断降低,移动对固定的替代效应已经非常明显。
从业务量的角度看,2002-2005年间移动本地通话时长增长率是同期固定本地通话量(含小灵通)增长率的4到7倍不等。“十五”期间,固话每用户每月本地通话次数逐年降低,而移动本地MOU除了2002年略有下降外,近3年呈现稳定上升态势。如果考虑到无线市话的可移动性,传统固定电话人均业务量的下降曲线将更为陡峭(见图8)。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电话用户数“移/固”比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图9)。参照国外发展经验来看,国际上电话用户“移/固”比普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据此,未来几年中国电话用户数“移/固”比还将上升。
3.长途IP化趋势有所放缓,长途价格战成新焦点
分析“十五”期间的长途时长结构,可以发现,在2004年以前,IP长途通话时长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在2005年有所下降,而传统固定长途比重在2005年有所上升(见图10)。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固网运营商在长途业务发展策略上更加积极,加大了长途接入号方式的长途发展力度。
2005年,政府开始对长途资费实施上限管理。长途资费管制放开后,运营商在长途业务定价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权,长途业务的竞争趋于更加激烈,资费水平急剧下滑。2005年全国长途平均资费下降了20.5%。尽管刺激长途时长增长了18.8%,但长途收入却下降了5.6%(见图11)。继本地资费价格大战后,长途业务也成为“红海”,在话音业务上各运营商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价格竞争,预计这种竞争模式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4.业务转型的关键在固网创新、移动升级和信息化应用的发展
与传统话音业务相比,近年来宽带增值、移动数据等非话业务增长表现得更加强劲,成为带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移动通信领域,短信、彩铃、手机上网等移动新业务发展迅速,2005年占到移动通信业务收入的16.4%。在固定通信领域,2005年宽带等数据业务收入占固定通信收入的比例也达到14.5%。在非话业务高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着隐忧:随着这些关键业务的渗透率逐渐提高,其增长率也在直线下降。在传统话音业务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必须探寻与促进更多的非话新业务的发展,才能支撑行业实现持续较快增长。以固网创新、移动升级和信息化应用拓展为重点,促进业务全面发展,推动向信息服务业转型,成为电信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历史机遇。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原有电信业务的界限趋向模糊,电信业服务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扩大,向信息服务业大行业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传统电信服务、互联网业务和软件服务都将归入信息服务大行业的范畴,未来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广义的信息服务还将包含广播电视服务。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信业服务范围和服务边界逐渐扩展,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信息服务将成为电信业发展的“蓝海”。
目前固网运营商已经提出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战略目标,推出了“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信息服务业务,力图最大限度地挖掘固网潜力,寻求发展新突破。移动运营商也把定位调整为“移动信息运营商”,积极推动手机上网等移动数据的发展,努力开发移动多媒体等无线宽带业务,为网络升级到3G进行业务储备。运营企业都高度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以行业信息化应用为突破口,针对各行业特点,积极开发专业化、差异化的信息化应用方案,使信息服务融入政府管理、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生产生活等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必将扩大行业/企业市场的价值,促进电信业进一步增长。
在电信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与媒体产业的融合是其中重要的推动力。从国外运营实践的成功经验看,电信业与媒体产业的融合是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业务有效促进了行业价值的增长。但是,在中国,两者融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制度性障碍,导致资源难以共享。在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三网融合”的观点,三网融合已经明确定为发展方向。未来如果电信和广播电视业务实现相互进入、网络监管与内容监管分离的话,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业务将获得更好发展。
三、市场竞争格局现状与走势分析
1.市场竞争格局现状:并未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
四大上市公司中,从用户份额、收入份额、利润份额的角度看,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份额基本维持稳定,中国移动的业绩表现独占鳌头,尤其是利润份额一直高居榜首,遥遥领先,中国移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运营商(见图12)。
从四大上市公司的收入增长率来看,移动运营商皆高于固网运营商,尤其是中国移动的收入增长率更是一枝独秀,移动在对固定的替代竞争中占有明显优势(见图13)。
综合来看,目前的竞争格局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均衡状态。在移动业务分流的影响下,固网运营商增长乏力,单凭宽带业务的发展不足以弥补固网的下滑。固网运营商目前以小灵通业务参与移动市场的竞争,但由于小灵通的局限性,只是对低端市场造成冲击,并没有对高端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固网运营商迫切希望尽快得到3G牌照,以改变竞争格局。
2.3G牌照发放与市场竞争格局走向
国外一般是在2G时就形成有效竞争格局,3G时引入全新的大的运营商的情况较少。由于竞争格局并未达到理想的均衡,中国则需要考虑在3G牌照发放时解决业务均衡和有效竞争的问题。
通过基础业务的市场准入,调整运营企业间的竞争关系是深化电信运营体制改革的办法之一。预计电信运营体制改革在“十一五”时期将继续推进。电信运营体制改革离不开中国国情和行业特点,决策主体并不局限于行业主管部门,还涉及国资委、发改委、国务院等。
因此,影响中国3G决策的因素非常复杂,笔者认为,政府至少要考虑以下4个因素:第一,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支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第二,解决运营企业间竞争能力差异较大的问题,构建有效竞争格局;第三,牌照数量对巨额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第四,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TD-SCDMA和民族制造业的支持。
至于政府将如何发放3G牌照,学术界众说风云,难以形成一致意见。笔者认为,可以看清的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了形成更加有效的竞争格局,将在移动领域正式引入新的竞争者。二是3G牌照发放将调整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固网运营商获得移动牌照后,业务捆绑策略将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支撑其更快增长;移动运营商有利的竞争形势将得到一定的遏制,尤其中国联通的处境将更加不妙,移动市场“次席”的竞争地位将受到强烈冲击。三是随着3G牌照发放和移动网络升级,面向个人客户的无线宽带数据业务和面向集团客户的移动信息化业务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谁能把握住移动业务多媒体化和移动终端多用化的发展趋势,谁就能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
四、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1.“十五”期间中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平稳态势
由图14可以看出,中国电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五”期间每年均超过2000亿元。中国电信业投资经历了2000年的较快增长,在2001年达到峰值,2002年下降幅度较大,2003年由于宽带、CDMA、PHS、无线通信设备投资的大幅增长,又出现小幅回升,近两年维持在2000亿元略多的水平。纵观5年来行业投资总额的变化,2002年以后就没有达到其2001年时的最高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电信业务市场正处于结构调整期,新一代网络应用尚未启动,在已经具备较大规模的网络覆盖条件下,电信业投资主要是根据用户的发展进行必要的网络扩容,因此投资需求整体上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逐年上升,年均增长率高达21.9%,电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逐年下降(见图14)。“十五”期间电信业保持平稳投资态势,符合国家为控制投资过热、倡导理性投资而制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2.中国电信业整体投资风险逐年降低
由图14还可以看出,“十五”期间中国电信业业务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而电信投资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导致中国电信业投资收入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尤以2002年下降幅度最大,2004年、2005年投资收入比分别下降了6-7个百分点。这表明行业投入产出水平不断上升,行业投资风险逐年下降。
分析电信业投资收入比的国际比较数据,可以发现,与大多数国家特别是电信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中国电信业投资收入比仍然较高(见图15)。相信随着中国电信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和发展,未来总体上这一比例会呈现下降趋势。
3.基础运营商投资策略趋于理性
行业投资收入比与运营企业的投资行为密切相关。不同运营商由于发展阶段、业务领域不同,投资收入比也不相同。相对于传统运营商,新兴运营商收入规模较小,但为谋求快速发展,又需要大规模新建网络,结果导致投资收入比偏高,投资回收风险较大;传统运营商的收入规模较大,现金流比较充裕,大规模投资会被更加庞大的收入稀释,加上传统运营商的市场把握能力、投资管理能力不断完善,其投资收入比会更小。
从电信运营商的投资策略来看,随着主要基础电信运营商的纷纷上市,资本市场对投资效益的要求使得上市电信企业逐步从追求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追求投资效益为主的经营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电信业相对稳定的投资规模也是基础运营商投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表现。
“十五”期间中国电信运营企业投资向新技术新业务网、支撑网领域倾斜,运营商投资结构更加合理。固网运营商加大了宽带数据网的投入,移动运营商则继续加大移动数据网的投资。同时,电信运营企业为了尽快使企业管理机制与技术、业务的迅速发展相匹配,减少复杂的设备制式对网络监控系统开发和使用的制约,以及解决集中维护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加大了企业业务支撑系统和内部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竞争实力、保证网络正常运行和提高业务质量提供了投资保障。
4.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将出现波动
从中国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发展趋势看,由于3G和NGN等前沿通信技术即将面临商用,电信网络处于由窄带电路交换网向宽带IP网全面演进的重大转型期,未来几年内电信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还将掀起一轮高潮,投资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波动。但是,随着电信企业运营机制的逐步完善和陆续完成整体上市,企业的投资行为受到资本市场和内部投资收益的约束,精细化投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运营商的投资策略仍将趋于理性。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调控可通过发放3G牌照等手段有效施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