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中国特色电子政务的特点
来源:硅谷动力 更新时间:2012-04-14

 电子政务代表了国际信息化发展的普遍潮流,而“有中国特色”这一提法本身,其实就蕴含着行政生态学的观点。按这种观点,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电子政务教条。中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中国的行政生态环境来确定。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电子政务系统的选择。当然,“中国特色”不只是体现在行政生态环境上,还体现在电子政务本身,它是政务环境与政务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二者结合才构成完整的特色。我们通过电子政务的行政生态研究,初步建立了如下判断。

  一、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是新型工业化的电子政务

  对比来看,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推行的电子政务,是具有工业化完成阶段特点的电子政务。主要表现在:第一,电子政务的理论基础,普遍从强调政府规模和成本控制的公共选择理论,转向强调政府效能发挥新公共管理理论;第二,电子政务的公共行政目标,普遍从建立“小政府”,转向运作“有效政府”;第三,电子政务的模式,普遍从以职能为中心,加强官僚制,转向以流程为中心,改造传统官僚制。

  那么,我们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应该跟随上述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潮流,还是保持自己特点呢?国内一些专家和一些先行地区的政府,提出了一些与发达国家类似的口号,但基于对电子政务行政生态的研究,我们认为,我国电子政务从总体上应保持自己的特点。

  最主要的理由是,我们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电子政务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结构高度相关。我们对2005年40国的电子政务及其政务环境的比较研究发现,一国政务环境,尤其是反映经济发展的人均GDP水平,与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呈现正高度相关关系;我国的电子政务就绪指数(在40国中位列第二十八),与人均GDP(位列第二十九)二者也高度吻合。这说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既不是电子,也不是政务,而是经济环境。经济水平和结构决定了电子政务的特点。而经济环境的调整变化,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不像技术可以实现跨越阶段。比如,经济环境对电子政务的制约,突出地表现为电子政务上的城乡差距,在广大农村人口中普及电子政务应用,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既然我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影响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经济环境的跃升,指望我国电子政务一下子达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完全不同的发达国家的水准是不现实的。我国不应该也不可能超越“工业化未完成”这一行政生态条件,去模仿发达国家,期望一下子建立起工业化完成阶段的电子政务模式。

  我们应当把新型工业化的电子政务,作为有中国特色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目标的基本定位,而不是把发达国家的一般定位当作我们的定位。我国电子政务中的新型工业化特色,应主要表现在以加强专业化分工、科学管理为基本政务诉求,以资源共享、创新发展为前进方向的电子政务发展中。

  二、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是官僚制条件下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电子政务

  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在公共行政管理发展方面的一般特点是,其重心从职能转变,发展到流程再造,最后转向公民导向。表现在:第一,公共行政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公共选择之后,先是新公共管理,后是新公共行政;第二,政务绩效目标的转变,从效率导向,先是转向效能导向,后是转向公民导向;第三,电子政务先是以政府为中心,后是以公民为中心。

  我国的情况不同,我国电子政务目标,用温总理的话来说,在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改进政府管理和方便人民群众”。它一头联接行政官僚制中的职能优化,一头联接以人为本,在转变职能和优化职能,与以人为本中间,并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电子政务普遍经历的政府流程再造过程。在我们看来,传统官僚制形成的以部门分割为特征的流程不符合信息化的要求,迟早会被打破和改造,不过,现阶段,我国将职能优化与以人为本的目标同时并提,其实意味着将政府流程的再造推后了。如果用理论来形容,相当于是先新公共行政(主张公民导向),后新公共管理(主张流程再造)。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相反,是一个中国特色。

  如前所述,从克林顿、布莱尔的行政改革纲领(重塑政府)出台之后,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转向以流程为中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之所以冒着机构涨缩循环的风险,坚持以职能为中心(包括转变职能和后来的优化职能)进行行政改革,而没有提“重塑政府”、“政府流程再造”,究其主要原因,我们认为,从行政生态上看,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政务改革,适于工业化完成后的政务环境;而以职能优化为核心的政务改革,适于工业化过程中的政务环境。具体来说,发达国家的流程再造,是以工业化期间分工专业化行政水平高度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我国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工业化,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还保留着顽强的人治传统,如果在人治传统没有被分工专业化的科学管理传统彻底改造的情况下,贸然解构科学管理传统,人们担心易造成农业社会人治的回潮。这也是虽然大家都知道条块分割不利于协调,但又不能轻易调整体制的原因。而这又不能不影响电子政务。

  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生态环境,决定了在官僚制框架下体现以人为本精神这一中国特色电子政务的若干具体特点。首先,以人为本是在政治与行政二分前提下提出的。政治决定行政,行政不能背离政治本质自我膨胀。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我国的公共行政不同于仅仅将公民当作顾客的管理主义,提以人为本,就是要避免走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弯路。这与新公共行政旨在扬弃政治行政二分的背景不同。其次,以人为本是在以职能为中心的工业化行政体制环境中提出的。我们所提的以人为本,不同于新公共行政的公民导向,是工业化未完成条件下的以人为本。第三,以人为本是在官僚制背景下提出的。有助于在发挥官僚制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官僚主义的恶性膨胀。第四,我国政治体制与西方不同,对电子政务的政治诉求也不同,以人为本不完全是狭义的政治体制改革,不等于政治性的电子民主,它更多着眼于从行政伦理和民主行政方面入手完善现有行政体制。

  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是引领行政变革的力量

  发达国家一般是行政体制改革先于电子政务,为电子政务创造条件并指明趋势。表现在,第一,改革的理论是公共行政理论,而不是电子政务理论,电子政务是配合行政改革的行动,先有公共行政,后有电子政务;第二,先有政务纲领,后有电子政务,例如流程再造以重塑政府的政纲为依据,而不是主要靠电子政务工程带动政务改革。

  我们认为,在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生态环境下,发挥电子政务对政务改革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不仅是成立的,而且是必要的,并且,这一点也构成中国特色电子政务的又一个特点。这里的根据在于:第一,通过技术革命推动对公共产品生产方式的传统改造,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充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通过技术变革为管理变革提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基础,促进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完善,反映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第三,由于中国发展不平衡,电子政务不可能搞一刀切,总体平衡的定位是通过一些局部先行、带动相对落后的地区、最终共同提高来实现的。通过电子政务的实施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协同办公等事实,我们可以预见的是,电子政务至少可以带动行政生态条件较好的地方加快行政改革的步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调整,起到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