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备受瞩目的《大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总体规划》(简称《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包括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王众托在内的专家一致认为,这部《规划》科学系统地分析了我市发展电子信息与建设信息化的基础、机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未来5年,我市信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发展蓝图,已经以软件和信息服务赢得国际声誉的大连,下一个目标又在哪里?通过这个《规划》,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信息产业强市”的崛起。
第一大支柱产业国际软件名城 信息产业强市
5年目标透露大连自信
《规划》对未来5年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方向给予了明确定位。“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到2010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结构升级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和增强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把我市建成东北亚的信息产业基地、信息产业强市、中国 IT外包中心和国际软件名城。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构建起数字大连的基本框架,信息化总体水平力争达到全国的领先地位,进入东北亚信息化示范城市行列。
面对这些目标,大连并非一厢情愿。过去5年的发展,让大连有自信的资本;难得的历史机遇,让大连看到了希望。
到2005年年底,我市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5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3家;吸纳就业8.6万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520多人、大专以上8900多人。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是“十五”初期的2.3倍,年均增长17.7%;出口增长同样是“十五”初期的2.3倍,年均增长18%。我市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录像机视音频磁头和磁鼓组件、激光打印机暗盒生产基地,数字视盘机与数字游戏机机芯、中高档汽车数字 CD、DVD音响整机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到“十五”末期,软件产业的销售收入、出口、企业数和从业人员数分别超过100亿元、3亿美元、520家和3万人,分别是“十五”初期的6.5倍、10倍、2.4倍和4倍,年均增长60%、78%、24%、32%。以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和网络增值服务为代表的新兴电子服务业在我市迅速发展。我市已具备了建设东北亚信息服务中心的基础和潜力。
“未来5年,我市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市信息产业局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国际信息产业链转移、我国将用10到15年时间发展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强国是我市发展信息产业的时代背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发展装备电子产业提供了机遇,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信息产业的创新提供了新机遇,敏捷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则为推动电子政务和“数字大连”提供了新机遇。“以信息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为例,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自身要做大做强;另一方面,电子信息产业还要肩负起改造传统产业的重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到领跑作用。”正是基于对现有基础和发展机遇的认识,《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的预计目标: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亿元以上(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超过8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超过500亿元),增加值达到600亿元,出口110亿美元。到2010年,信息产业全行业就业人数将超过21万人。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超过10万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超过11万人。
在比较中解析大连信息产业发展之优劣
新“木桶理论”支撑强市战略
在《规划》中,通过对大连与其他典型城市及区域信息产业发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我市建设“信息产业强市”优劣之辨。
根据中国电子工业年鉴的数据,2003年以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规模而言,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深圳最大,其他依次为青岛、厦门、大连和宁波。大连的产值仅为深圳的17.46%。可见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偏小,与先进城市距离较大。在新产品产值方面,大连则远远落后于其他4个计划单列市,与排名第一的青岛相比,青岛的产值是我市的16.18倍。可见,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产品创新能力相当薄弱。
在出口交货值方面,我市居于第三位。这说明大连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对外合作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资金周转、劳动生产率方面,我市也存在问题。
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方面,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我市在软件出口,尤其是对日软件出口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目前,全球领先的前十大ITO和BPO服务提供商中,一半已在连开展外包业务。大连本土企业也有150多家开展了面向日、韩、欧美、东南亚的外包业务,其中有十几家在国外设立了分支机构。
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在较有竞争力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数量方面,我市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存在不足,并将影响大连的发展。
目前,大连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渐成规模的 IT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到2005年年底,软件从业人员数量已达3万人以上。全市22所高校开设了100多个相关专业,美国IBM、 HP、微软等企业也纷纷在连开展人才教育培训活动。
目前我市软件企业的产品问题是缺乏拳头产品和自由品牌,处于产业链低端。
综合以上分析,《规划》认为,我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在于:
1.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是东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
2.在国际合作方面尤其是对日合作具有良好基础;
3.部门企业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某些产品领域具有相当的市场优势;
4.科教事业繁荣,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备、渐成规模的 IT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5.政府对产业发展决心大、支持力度大,形成了“官助民办”的发展体制;
6.城市环境优势突出,经济发展具有活力。
我市的主要劣势包括:
1.产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
2.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拳头产品和自有品牌,处于产业链低端;
3.高级人才不足;
4.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5.电子信息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木桶的最短板决定了木桶装水的容量,除了把短板补长外,我们也可以让木桶倾斜,以减小短板的影响。”面对产业现状,有专家提出了“新木桶理论”。
“一带、四地、多园”
———看信息产业新布局
从我市现有信息产业空间结构形态和未来发展的空间拓展及产业分布的要求出发,《规划》确立我市信息产业的总体布局为:“一带、四地、多园”。
“一带”指西起塔河湾东到大连湾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带。发展内容包括:软件开发与服务、电信服务、网络服务、中介服务、广播电视服务、教育培训与出版服务、广告服务、会展服务、政府服务。
“四地”即七贤岭产业化基地、新市区产业化基地、长兴岛产业化基地和凌水研发基地。
“多园”即在各区市县建立信息产业园区分园。包括在“一城一岛十区”规划范围内及其他区域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的信息产业园区,如数字视听、电子元件、光电子、微电子、装备(工业)电子产业等一批产业园区。
对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划》进一步明确建设贯穿大连主城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带。全面推进从旅顺塔河湾到大连湾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带建设,完善和提升配套服务功能。积极用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化促进星海湾金融商务中心、西安路商务中心、新开路商务中心、青泥洼桥———天津街———人民路———港湾中央商务区的发展。积极培育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特别是以计算机与软件服务、网络服务、信息咨询、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广告传媒、会展商务、教育培训等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业集群,以支持总部经济和智能化、楼宇式、乘数效应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及都市工业、“头脑工厂”的发展。
对电子信息制造业,以建设“装备电子园”为契机,构建研发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催生装备电子的科技创新企业。以产业链为基础,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聚,建设产业基础和特色园区。半导体产业的区域分布,将来将主要集中在大连市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和光电子产业园区内。
此外,我市还将形成电子商务产业带布局。大致沿以下路线分布:黑石礁—星海湾—西安路—新开路—天津街—人民路。
从编制规程看《规划》
用科学的编制描绘明天
《大连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从2005年10月末启动、历时9个月。透过规划编制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对我市信息产业发展未来的描绘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
如何科学谋划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是编制《规划》首先面临的严峻课题。为此,有关方面第一步先确定了编制《规划》的基本出发点。
一是更新规划理念。着眼于大思路、大项目、大政策、大发展,努力扩大规划视野;坚持创新统领、需求导向、集群发展、重点突破;突出体现“四个有”,即有明确的目标措施、有具体的项目安排、有空间布局要求、有时间形象进度。完善规划体系。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举,总体规划作为“十一五”期间大连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专项规划则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特定领域为对象进行编制,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细化。改进规划方法。由自行编制改为联合业内专家、咨询机构共同编制;并建立前期调研、文本起草、衔接协调、征求意见、专家论证、审批发布、评估调整等一整套编制工作程序。
二是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在《规划》编制前夕,市信息产业局集中人力、物力,坚持三管齐下,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通过互联网、专业报纸期刊、专业机构等渠道,广泛搜集资料,深入分析世界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到企业和基层调研等方式,摸清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先后两次组成调研组赴广州、厦门、深圳、杭州等城市考察调研,借他山之石,拓展规划思路。
三是着手编制发展规划。从去年12月起,市信息产业局经济运行处、软件处、信息化推进处、无线电管理处和科技处分别牵头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截至今年3月底,5个专项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由局综合规划处牵头,由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肖红军等专家负责编制,2月初开始启动,5月末完成初稿。在编制规划过程中,严格遵循“规划必须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的原则,认真做好与大连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上级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
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有关方面还着力扩大民主参与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力求规划充分体现民意,增强社会认可度。例如,在总体规划初稿完成后,有关方面在3月份征求了信息产业各相关部门的意见;6月份向市委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等20个单位发送了征求意见函,共有11个单位反馈了意见。在于8月16日召开的专家论证会,包括院士在内的专家又进行了深入论证。
据悉,经审批后正式发布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还将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信息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对它的发展研究更需要科学的态度。也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使明天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