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军事文化则是其中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文化大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方式文化三个方面,相对应地,人类军事文化也包括军事物质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和军事方式文化三个部分。由于一定的军事形态总会对应一定的军事文化,因而,随着信息时代和信息化战争的到来,人类的军事文化亦被深深地烙上了信息化的印迹。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的军事文化正向我们快步走来。
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军事物质文化的主体
众所周知,军事物质文化的主体是武器装备。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军事物质文化。而上世纪中叶特别是末期以来,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大量涌现并取代以往的机械化武器装备,成为了现代军队武器装备的主角。在此情况下,以往军事物质文化的主体,自然会发生从机械化武器装备到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转变。以武器装备的造价和成本为例,20世纪50年代,美国F-86战斗机上只装有少量的无线电通信等电子设备,其成本只占飞机总成本的1-2%;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F-104战斗机不仅加装了通信、雷达等电子装备,还加装了第一代电子制导系统,但电子设备的成本仍然没有超过总成本的10%。而步入新世纪后,美军单价近3亿美元的F-22战斗机,其上的电子信息系统造价已经占到了整个飞机造价的70%。这充分说明,步入信息时代后,以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主构成的信息化武器装备,已经成为了军事物质文化的主体。
信息化军事观念成为军事精神文化的主流
认识体系是军事精神文化的核心构件,通常由认识系统和信念系统组成。其中,作为信念系统的组成部分,军事观念在军事认识和军事实践中,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重大而决定性的影响。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和作战理论向军队肌体的强力渗透,时至今日,与之相配匹的信息化军事观念亦开始成为军事精神文化的主流。
信息化军事观念大致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其一,信息化战争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军事活动的重要形式。信息化战争条件下,随着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特别是远程打击和快速机动能力的增强,使作战行动在时间上大为收缩的同时,作战空间得到了急剧扩展。其二,信息化战争的能量观。信息化战争的能量主要体现为信息能。信息能不仅主导机械能、化学能的聚集和释放,而且能够通过单独聚集和释放信息能量来达成相应的作战目的。其三,信息化战争的体系观。信息化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这一特征要求作战双方必须建立多维空间、多种作战力量和战略、战役、战术一体化的大作战体系。其四,信息化战争的控制观。信息化战争的可控度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战争规模、交战地区、打击力度可以得到精确的控制,甚至可以借助信息网络,利用信息欺骗和信息遮断等手段,达成对敌方人员和武器系统的控制。其五,信息化战争的胜负观。传统战争的目标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则在向“控制敌人,保存自己”转变。故此,信息化战争的胜负已不完全取决于双方人员伤亡的多少以及是否占领了对方的领土,而是取决于是否能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意志。
信息化军事组织体制和作战方式成为军事方式文化的主导
军事方式文化既是军事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达成军事目标的重要基础。军事方式文化主要体现在军事组织体制和作战方式上。而在这两个方面,也日渐显现出强劲的信息化趋势。
在军事组织体制上,由于武器装备的变化,现代军队的组织体制正向着信息化迈进。其突出特点是部队编成模块化、多能化,即具备多种作战能力的模块化部队根据作战任务、作战条件的不同灵活编组,达成功能互补,效能最佳;作战体系网络化,即通过信息网络,把分布在多维空间、不同层次的作战力量联成一体化的作战网络;指挥体制扁平化,即减少指挥层次,增加指挥跨度,以实现实时快捷的指挥。上述这些与机械化时代的军事组织体制相比,显然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
在作战方式上,由于武器装备和编制体制的变化,未来战场上,信息对抗、信息优势和制信息权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因素。由此,军队的作战方式亦被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信息战、电子战、网络战、远程精确打击等成为主导作战样式。
历史表明,军事物质文化、军事精神文化、军事方式文化必须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军队建设水平的提高和作战能力的增强。在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型的关口,我们一定要把握军事文化转型的本质和特征,促进军事文化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以先进的军事文化引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