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备份:给银行数据信息上保险
来源: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近年来,数据大集中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企业数据中心的技术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则将导致企业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2001年“9·11”事件中,遭到袭击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纽约银行的数据中心位于灾场附近,当时通信线路全部中断,造成连锁反应。而更早的1993年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发生爆炸,造成该中心350家中150家公司退出市场,原因是他们失去了所需的重要信息系统。

  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金融业在灾难停机2天内所受损失为日营业额的50%,如果两个星期内无法恢复信息系统,75%的公司将业务停顿,43%的公司将再也无法开业,没有实施灾难备份措施的公司60%将在灾难后2-3年间破产。

  灾难备份已经成为银行业数据大集中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业界引起了高度关注。6月26日,由国际灾备组织亚洲分部和专业灾备服务企业高阳万国合办的DRI鄄I-GDS国际灾难备份体系培训与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众多来自银行、保险、基金等行业的人员接受了培训,不少专家参与了讨论。

  灾备不可或缺

  “9·11”事件直接受损的有1200家公司,其中有400多家公司很快在异地启动了灾难备份系统,减少了损失,如著名的摩根士丹利公司,第二天就在数公里之遥的新泽西州备份中心恢复了正常业务的运转。这是由于该公司已制定了完善的灾难备份恢复计划,最快地恢复了业务服务,把损失减少到了最小。

  从“9·11”事件可以看到,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如果有事先的灾难备份方案和恢复计划,就可能会减小损失。美国信用卡授权服务业停业1小时,损失就达260万美元。“9·11”事件后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重新评估自己灾难备份计划的可行性和健壮性。

  国际调查机构GartnerGroup的数据表明,在经历大型灾难而导致系统停运的公司中有2/5再也没有恢复运营,剩下的公司中也有1/3在两年内破产。

  可见,提前作好灾难突发时的应对准备,如同企业为自己的信息先上了保险,尽可能将一切损失减少至最低,以防在灾难的沉重打击面前伤了元气,无法迅速修复。因此,上世纪70年代,灾难备份行业在美国最早应运而生,内容是由灾难备份服务提供商利用其专业的设施、技术、专家队伍为各行业提供在遭受打击下关键业务的恢复运作能力。

  大集中后的重任

  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件、设备故障以及人为因素的灾难,会造成数据中心部分或全部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附属设备或机房环境损坏以致严重影响数据中心正常进行。

  而灾难备份就是指利用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关资源确保既定的关键数据、关键数据处理系统和关键业务在灾难发生后可以恢复的过程。一旦灾难发生,灾难备份中心就必须要在确定的时间内接替生产中心的运营、恢复既定范围内的业务运作、保障企业业务连续。

  近年来,数据大集中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伴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实现,企业数据中心的技术风险也相对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发生灾难,则将导致企业所有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全部的业务处理停顿,或造成客户重要数据的丢失,其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防范技术风险,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的连续性,已是金融行业急需面对的课题。这也给灾难备份行业的企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

  中国建设银行的资金清算系统就借助于全球领先的存储产商美国EMC公司的存储产品获得容灾能力,保障账务数据安全、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而在外包服务方面,中国内地第一家为商业银行提供灾难备份外包服务的高阳万国为深圳发展银行做了全面的数据灾难备份工作。另一国际巨头IBM也在北京和广州成立了为客户服务的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中心,连同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建立的“ETC灾难备份中心”,IBM的“业务连续和灾难恢复”服务在中国全面推出。

  积极建设

  国内银行业在经历了数据大集中以及信息化基础建设之后,开始积极着手灾备建设。

  中国工商银行自从承担《银行计算机灾难恢复系统研究》项目后,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有效的组织规划,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数据集中工程和灾难恢复的建设,数据中心(北京)的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在国内采用最先进灾难备份与恢复技术,不仅实现数据中心(北京)所辖21个分行的业务数据、主机、网络、应用的备份和业务级的灾难恢复功能,大大提高了工商银行数据中心生产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还实现了两个数据中心互为备份。根据国际上SHARE78标准定义的异地恢复任务分类,达到了五级的灾难备份恢复水平。

  而兴业银行应该算是走在信息化前沿的城市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于2001年底完成了全行数据大集中工作,同时基于大集中的框架进行了IT组织架构的重组,成功推出新一代核心业务处理系统,并在福州、上海构建了两个互为备份的现代化数据运行中心,建成了远程容灾系统,是国内同业中首家具有远程灾难备份能力的银行,成为国内率先真正实现365天24小时不间断提供服务的商业银行。

  在由IDC(国际数据公司)和《IT经理世界》杂志社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优秀CIO评选活动中,兴业银行信息科技部傅晓阳总经理由于在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卓有成效的工作,而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优秀CIO。

  2002年10月,伴随着深圳发展银行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投产,由高阳万国为深圳发展银行提供的灾难备份系统也正式启用,深发展、高阳万国把灾难备份的外包理念带给了中国银行业。2003年5月,高阳万国率先通过人民银行委托公安部进行的灾难备份服务企业资质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为银行提供灾难备份服务资格的IT企业。

  中国起步晚

  与境外比起来,中国的灾难备份建设起步较晚。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了灾备概念和服务企业。

  在信息技术较发达的欧美国家,均对银行在保证数据完整性及业务连续性上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在美国,金融管理局(OCC)每隔18个月就对金融机构的灾难备份情况进行审查。在新加坡、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也对灾难备份提出了要求,所有银行必须向金融管理局证明自己的灾难备份计划可以满足要求。

  在境内,随着金融行业大集中步伐的加快,如何防范技术风险,确保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已亟待解决。与此同时,行业监管部门也在近几年高度重视灾备的建设,对数据集中后的数据中心灾难备份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人民银行总行在2002年8月30日下发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数据集中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为保障银行业务的连续性,确保银行稳健运行,实施数据集中的银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灾难备份中心。”为保障银行业务的连续性,确保银行稳健运行,实施数据集中的银行必须建立相应的灾难备份中心。数据集中初期的灾难备份必须能支持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从生产中心到备份中心的电子传送。数据集中两年内必须实现备份中心与生产中心相互镜像,支持双向恢复,保证数据一致性。

  去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以及今年1月初召开的国家信息安全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在重要信息系统领域要加强灾难备份的工作。并明确指出灾难备份是构建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灾备组织亚洲分部执行总监吴茂兴博士表示:“原则上说,中国现在还没有自己的灾备标准,只有一些指导性文件。”高阳万国总裁黄伟表示,下半年国际灾备组织和中国政府会有个对话,国际灾备组织将协助中国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来制定标准,希望在3-5年内能有中国自己的灾备标准。

  而国内的灾备专家和人才也急需培养。GDS高阳万国灾备专家汪琪于今年5月获得国际灾难备份组织DRII(DisasterRecoveryInstituteIn鄄ternational)颁发的CBCP(CertifiedBusinessContinuityProfessional)灾难备份专家证书,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此国际灾难备份行业资质认证的专业人士。汪琪现在高阳万国负责数据中心业务技术支持及专业灾备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