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一个农民的梦想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 更新时间:2012-04-13

中国电子商务
 
  爱喝棒子面粥,也能付得起吃鲍鱼的钱。李颙看中的是对自身生活和命运的掌控

 
  而立之年时,李做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决定。他暂时离开农村的基层工作,挂职来到北京打工。虽然不认识一个人,也并不懂高科技,但两年后,作为国内首家权威农业网站的构建者,李在互联网冬天到来之时下定决心创业,要把农业信息服务进行到底。

  面对中国最弱势的产业——农业,中国最弱势的群体——农民,北京农信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总李在创业的9年里耐住寂寞,只想做一件实实在在、有意义的事情:让农民在瓜田李下、半夜三更,都能畅快地享受到最新的高科技信息服务。

  “要想富,先修路”

  2001年,互联网的冬天来了,李的人生似乎也正在遭遇冰雪——他在东北出了场车祸,虽然没有重伤,但不得不卧病在床两个月。

  人生不易,35岁的李在病床回想自己的事业,不禁多了几分感慨。

  出生在农家的李,读大学念的是农大,参加工作时分配到农村基层,从农林局的普通动检员做起。27岁时,他已是农业口副处级的官员。

  1997年,市里的文件说,农口的干部可以挂职出去学习,李背起包来到一个人也不认识的北京打工。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当时刚刚兴起、让他兴奋不已的互联网行业。两年后,他毅然辞去公职。

  李一边自学技术,一边浏览了上百个网站,一点一滴地建立了首家农业互联网站——中国农网,上线日期他依然记得很清楚:2000年4月16日。当时,北京三环边的大广告牌上贴满了联想FM365网站的广告,李看着张扬的广告,心想这可能会是未来发展显赫的大网站,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比FM365早两天诞生。”

  互联网的冬天来了,中国农网所属的大北农集团看不到盈利前景,决定将整个部门撤掉。躺在病床上的李想来想去,觉得四年间就干了农业互联网这么一件事,一定要把这事做好。

  2001年底,李回了趟老家,将房子卖掉,又从父母姊妹那儿筹到一笔钱,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下了中国农网。如今让他自豪的是,当初没有辞退一名员工,并且在那年过年时还给大家发了奖金。

  可企业总要生存,总不能连员工都养不活,老婆孩子都吃不饱。李开始思考企业的转型。互联网当然是大趋势,建立网站好比是建车站,可“要想富,先修路”,得把路先修好,贮备好货物,这样车站才能真正有用。李将企业定位重新明确:向大型农企、涉农政府机构提供网络解决方案,“把路修好”;对农业信息做数据资源开发,“准备好货物”。

  事实上,这次调整不仅让公司活了下来,而且收获颇丰。李的公司目前在农业信息市场上占到约20%的市场份额,属国内领先,为8个省份、17个地市的400多县乡提供了网络建设。

  对得起农民的两块钱

  出身于农家的李深知农村生活不易,他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是:“要对得起农民的两块钱”。而农业服务的标准,则是要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了、用得好”。

  身为农民,如果你愿意,每月你的手机上可能会接受到由农信通公司提供的免费农业信息。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一类感兴趣,花上两元钱,你便可以了解蔬菜价格、种苗信息或者务工信息。

  如果你普通话不标准,又不会玩五笔手机输入,那么只需在网通营业网点购买由农信通开发的OTA卡,就可以通过手机菜单进入蔬菜价格浮动表,只需通过键盘上的按钮上下选择,萝卜或是菠菜的最新价格行情就一目了然了。

  李认为,做农业信息服务,要了解农村情况。有的公司使用无线互联网方式提供农业信息,他觉得这是误导。如果通过WAP浏览,仅流量费每月就需要一两千元,即便农民用得起,再添点钱可以直接买电脑,谁还用手机!

  让李十分骄傲的是,农信通在行业内领先了五年,几乎所有与农业相关的信息服务模式都是由自己开发出来的。从最早搞农业网站,到农业信息寻呼网络,到电话语音系统,到手机短信业务,甚至在2004年就推出了IPTV农信服务,李试图尝试不同的渠道和方法给农民提供信息。

  李最新的“绝招”是农信通即将与河南网通推出的“农信阳光”服务。农民拨打农业信息热线,将不收取任何附加信息费用,也不收取长途费用,全部按市话费用计算。

  不额外收费往往意味着“羊毛出在羊身上”,可他偏偏要做到“羊毛出在牛身上”:经过详细调研,他发现很多生产化肥、种子、饲料的公司十分需要直接、有效地将自己的销售信息传递给农民,他们愿意为此买单,运营商也愿支付费用。

  如今经过采编中心筛选、加工过的十万条信息都已录入进库,其中还包括调研得来的新发现:农村人还喜爱定制具有乡土气息的特色农村笑话。

  比Web2.0更有潜力的市场

  农村穷、农民苦,但李坚信,看问题应一分为二,落后同时也意味着潜力。

  农村市场消费不规则,农民把生产看作投资。如果信息没用,一分钱也是贵的;如果信息有用,能赚回一万块钱,那花上一百元也是便宜的。

  如果一户农民养上三五只鸡自己吃、养上一头猪等着娶媳妇,这样自给自足的生活肯定不需要信息。但如果养上三五百只鸡、养上五六头猪,这样的规模养殖户肯定关心饲料信息、肉类价格、防病治病。而仅河南一省,这样既有需求,又有支付能力,有相当规模的养殖大户就有75万户。

  “这是一个比Web2.0更有潜力的市场”。如今,农信通公司的免费短信用户将近百万,收费用户也有十几万。而电信增值服务市场的发展,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支持,让李看到真正的机遇才刚刚到来,好日子还在前头。

  从政经历也让李明白,农业关乎官员政绩,政策上的支持决不会少。其实做房地产再挣钱,也没有农业能牵动政府的心。农业的事再小,也引人关注。回想自己的创业路,李觉得做这个事要耐得住寂寞。其实外面比农业火的事很多,如果当初自己选作交通、石油、烟草等行业的信息化,可能比现在发展得好,不过李感叹,“挣多少钱是个够啊,就算是有虚荣心吧,做好这件事是功德无量的。”

  怎么把盘子做大?

  在农业信息化领域领跑了五年,李说自己如今不过是捡了些贝壳和珍珠,不知能不能把它们串好挂到脖子上。不过,“值得做的事就要把它做好,该做好的事就应把它做完美。”

  发展的节奏是一定要把握的。“跑得快撵上穷”,如果太超前,难免成先烈;可“跑得慢穷撵上你”,发展太慢,可能也会错过机遇。评价自己的这个行业,李感叹水还是有点浅,盘子还是有些小,毕竟,农业是比较弱势的产业。

  他至今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及早融资。农信通多年来的发展资金全是公司一分一分挣来的。不过稍停片刻,李想了想说,也许早点融资,还不知怎么用,万一花了冤枉钱也挺浪费的。可如今,农信通的分公司正在铺向重庆和华南,李的人手“有点拉不开栓了”。

  过去没有融资,农信通坚持了下来。如果现在保持这样的规模,也不需要融资。可李想到的不仅仅是钱,他更希望有新的管理经验和经营人员进来。他不怕股本多元化,觉得要是能把这项事业做好做大,甘愿把管理权拱手相让,自己可以做最喜欢的解决方案研究这一块。

  李说这也许是自己性格中的浪漫因素,其实他想干的事情还有很多。他熟读史书、喜爱文学艺术、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他还想着将来能办个沙龙,“把文化艺术这方面的事情做一做”。

  出身于农家的李排行老大,由于父亲在外工作,自己所有的农活都会做。高考之前,他还特意先赶回家收了麦子才上考场。李说其实家境在农村也算得中上,不应无病呻吟,但农村生活让他不怕吃苦,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如今常年在全国各地跑市场,除了必要的场合,他一天吃饭也不过十几块钱,住个干干净净的二星酒店就行。

  爱喝棒子面粥,也能付得起吃鲍鱼的钱。李看中的是对自身生活和命运的掌控。这个时时在路上的中年人,不仅在圆自己的梦想,也在帮助更多的农民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