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洞人”的数字化生活——海军司令部所属某通信部队信息化建设成果素描
时值盛夏,记者乘越野车在南方某地的崎岖山路上蜿蜒前行,探访分散驻守在这里的海军司令部所属某通信部队。崇山峻岭挡不住“信息高速路”的延伸。海司某通信部队在上级机关指导下,建成覆盖整个通信台站的千兆全程交换计算机网络,实现了值勤维护自动化、设备监控网络化、台站管理可视化、要素配置集约化,提升了通信保障能力,也彰显了首长机关对基层官兵的关怀。
一只鼠标“爬上”1200级台阶
从该通信部队机关出发,乘越野车沿着崎岖山路颠簸了近3个小时,记者终于来到被南北两座山夹着的一大队驻地。营房劈山而建,背依大山,俯临深涧。官兵们住在山顶,又在洞里值勤,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山顶洞人”。
来到洞口,部队长刘新丰指着一只长方形灰色金属盒告诉记者:这是环境监控系统的一个终端。目前,这里的所有工作机房都安装了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设备,可以随时对坑道机房的温度、湿度、烟雾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并可联动报警,自动处置。
记者在迷宫般的坑道里穿行,走进机房感觉温度宜人,也丝毫不觉潮湿。值勤官兵告诉记者,过去洞里湿度大、温度低,不少人患上了风湿病。如今,系统会自动控制机房环境,如湿度大了除湿机就自动开启。
从谷底到山顶,大队建有两级工作水泵房。其中,一级水泵房从洞口到水泵房要穿过洞里上下1200级台阶。常年在这里值守的士官胡中华说:过去,洞里潮湿,台阶很滑,每天查看泵房至少要4次上下台阶。部队信息化改造时,对电站、油库、水泵房等进行了值勤岗位整合,实施集中监控,实现了保障设备自动开关机和远程管理。如今,胡中华坐在值班室里,轻点鼠标就可完成机器操控,再也不用每天爬台阶了。
一道指令“唤来”9座山峰
天线场区分布在9座大大小小的山峰上,过去官兵一年四季都背着干粮风餐露宿,跋涉在崇山峻岭之间,巡查天线、地网、塔架、电缆。
北山班是最高的一个值勤点,10多公里的简易盘山公路,竟有48处“之”字形急弯。正值山洪和泥石流多发季节,车行至此,记者执意要上山看看,部队政委吕德军却笑了笑,转身对总工程师董红生说:还是你带记者“上”北山吧。董红生打开电脑,敲击键盘输入指令。顿时,一座山峰由远而近,从屏幕上移动而来。他移动鼠标,带记者巡视北山天线场区的每一个角落,镜头由近景拉到特写,大到高高的架线塔,小到天线接头,渐次清晰地呈现在记者眼前。董红生告诉记者,由安装在山顶的多个摄像头及数字光缆、视频服务器构建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天线外场设施的远端全时监控,官兵们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巡线的历史。
记者看到,新建成的值勤管理信息化系统,使通信值勤效益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在部队信息监控中心,工作人员一一调出“设备监控”、“值勤管理”等操作界面,演示了对天线外场、机房设备及值勤岗位实现全程监控的10大功能。记者走进通信机房,值班士官张春林正在聚精会神地操作电脑,通过值勤管理终端,完成值勤数据、图像等综合信息的采集、处理、记录和信息汇总自动上传。张春林对记者说,信息化管理既快捷,又高效。如今再不用手工一项项统计资料、填写报表,再不靠打电话汇报值勤情况了。
一条“时空隧道”让官兵“面对面”
一天晚上,部队接到海军机关部署安全防事故教育的通知。以往,先通知各大队领导来机关开会,再赶回去传达,少说也得两三天。这次,新投入运行的视频会议系统派上了用场。在机关主会场和基层6个分会场,“视频会议”开得十分热烈,大家议论出抓安全管理的16项具体措施,不到半天就将上级精神传达下去。
该部队基层分队绵延分布在120多公里的山顶峡谷之中,“信息高速路”如同一条“时空隧道”,让官兵们冲破了大山的阻隔。在信息化改造中,该部党委着眼对部队教育、训练远程动态管理,建起覆盖机关、基层分队和值勤点的全光缆传输局域网。从去年底至今,研究部署工作都通过视频“面对面”讨论问题,仅此每年就可节约油料、车耗、差旅费40多万元。
具有“中心管理、可视对讲、远程监控”功能的网络系统,实现了整个台站值勤管理、装备维护、军事训练等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共享,实现了相距百里的3个营区官兵“同上一堂课”,使“网上集训”、“网上练兵”成为军营新景观。记者在训练室看到,士官曹凯正在组织“网上比武”。他在公告栏中写出3道考题,9名在线训练的战士参加考试,曹凯一一为他们打分、评出名次,训练变得充满乐趣。
记者登上南山值勤点,与常年值守在这里的班长何安宇和其他3名战士聊起他们的山顶生活。何安宇说,光缆已铺到山顶,在山上也可随时上网,参加部队远程教育,“数字化生活”为他们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