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警务信息化连连看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更新时间:2012-04-13


  北京:打造数字指挥

  北京市海淀区地处城乡结合部,一部分是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另一部分则是地处山后、尚处发展中的城镇和农村地区,全区整体治安情况错综复杂。2003年初,海淀区公安分局在对近年来各派出所、110刑事警情、刑事发案等治安基础数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山前22个户籍派出所辖区发案占发案总量的77%,由此确定了相应的治安常量,并确定山前为工作重点。同时,根据刑事发案走势将这22个派出所进一步划分为三类,在预防为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派出所治安常量的区别确定了不同的打击和防范重点。

  通过依托区域常量采取多种举措,在总警力不变的情况下,海淀区实现了社会治安形势的总体平稳。2005年,分局接报110刑事警情19418件、同比下降6.3%;今年上半年共接报110刑事警情9552件,比市局常量下降20.6%,仅同比上升0.3%;今年上半年警情平稳以上等级天数达到171天,占全部天数的94.5%。

  类似于海淀区,北京市警方正是通过这种运用业务数据常量精确指导警务的方式,使北京的警务模式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尤其是针对“三高”(高发案件类型、高发案地区、高发案时段)的警力投入越来越精确,2004年、2005年两年,在全市总警力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破案、抓获嫌疑人数量分别比2002年和2003年上升25%和23.7%,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上半年,破案和抓获嫌疑人数量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较2005年同期分别上升18.7%%和21.3%%。这样的势头,充分说明了运用业务数据常量精确指导公安警务工作的科学性。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北京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各信息系统应用密不可分。2005年11月底,由公安部、科技部组织相关专家组成的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验收专家组,对北京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完成情况进行了实地考核验收。专家组先后对北京市公安局多警联动指挥调度体系、公安交通管理体系、巡逻防控网络、社区防控网络、治安防控网络、内保防控网络体系建设、地铁警用三维模拟系统、派出所工作综合信息系统、刑侦科技建设等信息化项目进行了考核验收。

  通过听取汇报、观看汇报现场联网演示、实地检查等形式考核,专家认为北京市公安局初步建成了以资源采集平台、资源整合平台、综合应用平台三个平台为核心的首都公安信息化总体框架,实现了公安业务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深度挖掘。正是在这些基础信息数据之上,北京警方有效实现了业务数据常量分析与确定,日益打造出警方精确指挥警务战略的能力,逐步实现了数字化指挥。

  公安系统信息化专家王智民表示,北京市公安局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精确指导警务工作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了规范有序的警务工作运行机制,加速推动了警务工作的定量化、规范化和信息化。

  上海:警务机制革新

  在缺乏信息手段掌控治安之前,许多人用“警察下班、坏人上岗”来形容一些地方的治安布局。今年5月初,上海市警方利用推进现代警务机制之机,在全市全面实施“网格化”街面巡逻机制,在各辖区实施网格布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实施全天候的街面动态治安管理,24小时屯兵街面。这意味着上海市实现了坏人上岗时,警察不再下班。

  表面看,“网格化”街面巡逻机制仅仅是让相当一部分警力走上治安一线,加强治安布控而已。但其产生的辐射和联动作用却不容小觑。专家认为,首先指挥中心可以直接调度巡逻民警,大大缩短接处警时间。其次,由于民警24小时出现在街面,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群众的安全感由此上升。其三,“网格化”实现了警务通信、信息等资源共享,诸警联动,有效发挥了不同警种对整个社会治安局面的掌控。

  为提高治安综合防控能力,上海市警方还在全市百余个内环高架匝道口、56个外环线匝道口、45个出入市境道口设置了三道查堵防线。一旦发生重大情况,可迅速在三道防线部署千余警力,15分钟内关闭所有道口,同时,分布在各机场、火车站、码头的民警立即开展相应的查堵工作。

  其实,“网格化”街面巡逻机制只是近年来上海市公安局提出构建上海现代警务机制的工作之一。在上海警方构建现代警务机制的过程中,科技强警的工作一直没有停歇。近年来,上海市还启动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地区性“犯罪DNA数据库”,并相继开发了50多个业务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于日常警务、侦查破案、内务管理和辅助决策等方面。新一代的指挥调度系统、情报信息系统、信息比对系统等在实战中大显成效,为侦查破案和推动警务运作规范高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5年,上海曾发生4起入室抢劫杀人案,造成三死一重伤的严重后果。案件直到19年后才得以告破,而且案件的最终告破主要得益于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多警种协同作战,多层次信息研判,全方位综合各方面信息,最后通过信息比对,警方发现一个叫顾满保的上海男子有关物证信息与案发现场的完全一致,最终使真凶在19年之后入网。

  2006年,“科教强警”和进一步推进科技信息化建设,成为上海市公安局警察点击率颇高的词汇,成为警方高层研讨的热门话题之一。近两年,上海市公安局的工作重点将立足于着力提高公安机关应急反应、治安防控和打击犯罪三大能力,实现警务工作的规范化、集约化、信息化,实现构建上海现代警务机制的目标。

  广州:天眼遍布全城

  2006年年底,广州市全城将新增1.3万个摄像头全面监测高案发的重点区域,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还将完成16万个可互联互通的摄像头建设工作,届时只要犯罪分子一伸手,即被“天眼”发现,并利用画面切换实行全程追踪。

  早在今年3月,广州市就宣布将力争在两年内建成覆盖全市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8月份广州市信息办、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办公室主任谢学宁表示,广州市的视频建设已经进入了全面实施建设的阶段。广州市部分区域的重点部位已经按照一手抓摸查规划,一手抓建设的要求安装了监控探头。估计到今年年底,广州市的各重点马路、人群密集场所、案件多发地段将基本被视频监控系统所覆盖,预计新增摄像头1.3万多个。

  在广州市白云区,拟规划建设9045个监控点,目前建成近7000个。利用这些街头巷尾的电子眼,配合联防员机动巡逻,联合打击街道盗抢犯罪,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通过在治安重点地段安装高精摄像头,一年时间内“两抢”案下降四成,一举摘掉了其广东省重点管制地区的帽子。诸如此类通过视频监控,有效提升治安水平的区域在广州已比比皆是。

  但是,一个城市要在两年内实现16万个摄像头安装与互联互通,确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即使是在英国这样一个以录像监控著称的国家,也没有实现实时摄像头之间的互联互通。而在广州市已基本完成了摸查布点和总体规划的工作,对人群密集地段、案件高发路段、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各区县政府机关、各委局以及广州市8000辆公交车等具体位置进行了实地监控选点,约10万个监控前端的确切地理位置已经基本确定。

  与此同时,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信息办等部门已经制定了《广州市公安安全视频系统管理规定》(草案),即将上报广州市政府审定后实施。《规定》(草案)要求住宅区必须安装视频探头。根据草案,今后每栋新建的住宅大楼(包括小区)都必须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否则无法通过验收。至于那些由开发商建设的大型住宅小区,其自建的监控设施一般情况下将会自成体系,必要时将与广州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联通,或者由公安民警上门提取录像。

  当16万个摄像头建好、9万个摄像头完成改造,广州市的治安防控水平将达到怎样的一个水准呢?专家认为,建设好的视频监控系统利用其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联动互控等优势,将有效支撑警方对治安的掌控。简单地说,一个监控中心的一个镜头发现了违法犯罪,系统能够实现报警,同时通过切换监控中心及监控画面对逃窜的犯罪嫌疑人实施追踪,指挥民警进行抓捕。届时广州市将在全城范围内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抓捕网络,有效遏制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