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近万年来的发展已经历五个时代,采猎时代,游牧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眼前我们正在跨入信息化时代。托夫勒把这一演变分为三次浪潮。
最新看到的产业被划分为:第零产业是采猎业,第一产业是农牧业(种养),第二产业是工业时代的物质产品生产,第三产业是围绕物质产品生产而形成的服务产业。第四产业是生产非物质产品产业如软件业。第五产业是为非物质产品生产服务的产业。
这一划分顺序无疑是为了不打乱原有三个产业的划分。如果承认这一划分,意味着不同于农业和工业的新产业诞生了。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产生的包括信息产业中相当一部分的产品和服务将被划分到新的产业或新型业态当中去。
从理论上说,牧业可以促进采猎业发展,农业也可以促进牧业发展、工业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信息化自然就可以促进工业现代化的进程,这正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依据。
问题在于,产业在演变进程中,新诞生的产业不仅能带动就的产业发展,而且新兴产业创造财富的能力一定会取代旧产业的主导位置。比如美国,他的农业仅是战略性的基础产业,而不是直接具体经济实力的体现。其部分工业也开始衰落,比如钢铁、汽车,但美国经济依然强大,为什么?因为他的新兴产业的基础是世界第一。
我们看到即便农业实现机械化,用飞机播种,用拖拉机收获而富有效率,但那毕竟是农业,有效率却不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因为它价值总量的增长受到于土地约束。第二产业中的产品(如汽车和飞机),价值总量增长受到其组成产品的物质基础约束(钢铁、石油),其产品产量在资源约束下边际成本是递增的。第四第五产业中的软件形态产品和互联网导出的服务价值总量则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住他们增长的空间,如果有那就是市场和社会发展程度。软件可以不断地复制,因此它的边际成本随产量的增加有无限递减可能。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的财富增长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因为互联网上的某种服务,理论上一瞬间可以提供给全球。仔细看看雅虎、Google、新浪、百度的发展模式有别与工业文明的模式。然而他们创造的财富却远远高于工业文明带来的财富。
按此逻辑,信息文明在促进或是带动工业化的同时将替代工业文明的主导地位。那么,我国的经济建设侧重点应该是尽快实现新兴产业的崛起,而不是将重点放在信息化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如果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那么着力点就仍在工业化上,必然会分散我们对新兴产业(包括信息产业)的注意力和投入。因此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提法应该补充和修正。另外,所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旗帜鲜明的删去"工业"--"走发展新型产业的道路"。
印度在这方面比我们做的好。它没有完整的工业结构,但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达到了8%,信息产业创造的附加值成为印度发展的支撑基础。这个模式远比中国成为制造中心划得来,少了许多消耗和污染,且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截至2006年3月结束的本财年,印度的软件及服务出口营收为234亿美元,预计2010年印度的软件和相关服务出口可达到600亿美元。
为此中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制定者要高度警觉。今天,政府在推进国家信息化战略过程中,不能按照传统推进工业化理论、战略和思维方式进行,推进行为也要发生变化。这一切依赖于我们对今天互联网时代背景的深刻认识,以及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新价值观的标准。
如果转变观念我们还有真正赶上去的机会,就印度而言,由于中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优势,以及我们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暂时还处于领先地位,加之中国有可供互联网企业稳定成长的市场,我们可以扩大和强化这个优势,并将这一优势溢出国界。为此,必须在信息时代建立起新的价值观,才能使国家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