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电力大学学子助力农村电子政务建设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在九月初举行的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赴昌平科技支农服务团成果汇报会上,当听取完该团深入长陵镇麻峪房村为该村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开发旅游网站以及给农民进行电脑培训的汇报后,昌平科委郭春林副主任兴奋地说:"没想到华北电力大学的研究生大事小事都能干,不仅规划网站做得漂亮,教会农民电脑操作更不简单,感谢你们为昌平新农村建设做出得贡献。"   
 
  今年七月,按照校党委书记吴志功教授提出的"服务地方政府,服务昌平人民,发挥大学职能"的要求,"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赴昌平科技支农服务团"一行10人在领队赵治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昌平区长陵镇麻峪房村,决心用智慧和热情服务大学所在地--昌平区的新农村建设。

  据麻峪房村党支书宋兴海介绍,麻峪房村位于昌平区西北部,是一个纯山区的自然村落。97年前,该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排全区倒数第二。98年起,逐渐发展民俗旅游,到2005年全年共接待游客7.5万人次,旅游收入已达400万元。而且,该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很超前,全村实现了无线上网,成为北京市首家数字化民俗旅游村。

  经过几天马不停蹄地实地走访,全体同学对麻峪房村地情况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发展,麻峪房村民俗旅游已初具规模,特别是"硬件"方面优势明显。但是,由于"软件"开发不足,硬件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成为麻峪房村取得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没有明确的民俗旅游发展规划,现有宣传网站过于简单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农民缺乏电脑基本操作知识等,这些得到了宋兴海书记的高度认可。与村委会商议后决定以为该村制定民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网站建设为重点,以为农民进行电脑应用技能培训为辅助,深入开展实实在在的科技支农活动。

   真正下到农户后,成员们发现每户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对电脑应用掌握的程度不一样,对培训的需求也不一样。有的村民的需求比较简单,希望能够学会打字,学会简单的上网;有的村民则希望能够借助网络,跟外面有更多的联系,甚至是尽可能多的接触电脑方面较为专业的知识。学员们根据各家不同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学习内容。农户许淑青告诉同学:早些时候区旅游局就给麻峪房制作了网页,还到他们家取了景,可因为不会上网,到现在还没看到麻峪房的网页和自家的照片,心理总感觉特别遗憾,负责的同学就首先辅导他学习上网;村东头的陶秀敏阿姨,40多岁了,汉语拼音已经扔下几十年了,可是为了学习打字,仍然在同学的指导下每天用心的背诵,抄写汉语拼音。总之,所有同学在辅导过程中无不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农户的需求。农户所需要的知识都是最基础的,但越是基础的东西就越需要同学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方法。每天晚上大家都坚持集中,以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精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为提高效率,还采取了集中培训的方式,统一解决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民们电脑应用技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可,宋书记的赞扬,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学员--农户的肯定。

  培训之余,同学们几乎将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制定民俗旅游发展规划和网站建设上。网站建设组的工作紧张而有序,为了早日实现自己对书记和村民许下的承诺,从设计网站框架、整理原始素材、进行美工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同学们都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负责麻峪房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小组,根据在麻峪房村调研取得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结合相关的产业规划理论知识,分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思路三部分完成了一份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的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对民俗户进行系统培训,推进规范化管理,利用互联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把麻峪房村建成一个景致随机、因客设项的民俗旅游基地。

  随着既定工作的一步步落实,同学们终于可以略微放松一下紧绷好久的神经。经过这些天近距离的接触,成员们和农户都建立很不错的感情,研究生们的热情和真诚得到村民们称赞,同时,村民的纯朴和善良也深深感动着研究生。返程之际,依依不舍的情绪贯穿始终,农户们都觉得时间还是太短,同学们纷纷留下自己联系方式,以便离开后仍然能随时帮助村民。没到学校多久,村民刘晓琳给她做培训的姜锐同学发来一封来表示感谢的电子邮件。这封普通的E-mail让每个曾经在麻峪房村真情付出的同学深深地感到欣慰和满足。

  此项活动虽暂时告一段落,但华北电力大学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活动正在有序推进,华北电力大学学子仍在源源不断地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