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来,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讨论日益深入而广泛,体现在几个层面上:1,在社会层面上,是公众对于市场化进程中教育行业贪财不爱才的批评;2,在组织层面上,是关于北大清华属于几流高校的争论;3,在个人层面,则是论文造假与学术腐败事件频发。
现行高校管理,重视进口---花钱引博士,跑部要经费,拼命抢状元;也重视出口---就业率造假,鼓励学生出国,比拼论文数量,最大的毛病就是不重视过程管理。典型就是上海某大学的某教师以伪造芯片为手段,过五关斩六将骗取国家科研经费过了亿!国家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产出完全不成比例!花巨资推动技术创新,不成想,播下龙钟,收获的却是跳蚤!
从总的情况来看,在教育问题上,以上三个层次有着不同的反应:社会公众持严厉批评态度;就教师群体而言,一少部分人是“成功族”,被大学校长们称为“高薪跳蚤”,却并不耽误他们不断从成功跳向成功,中间大多数随大流儿为应付考核编制论文凑够篇数,另外一小部分干脆不评职称,可以称为“成仁族”,典型是上海某高校那位死前是个讲师的仁兄,尽管他很受学生欢迎;而高校组织则对社会批评表示不理解,比如北大最近就感觉很委屈。
教育界的种种现状说明,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搞教育产业化的思路已经是个死胡同,但是,其他产业内的管理思路却可以为教育机构的组织管理所借鉴学习。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面向终端、服务终端的能力是组织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一个高等院校的管理制度,是否真正在服务于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服务于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这是决定着教育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而不是状元招多少、大楼有多少。用梅贻琦的话说,在大师与大楼的问题上,人是根本!这是教育领域内的软件与硬件关系上的铁律!大楼是学校的,是固定在原地的不变资本;而人是社会的可变资本与人力资本,可以为不同的教育组织服务。
无论如何争论,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教育行业必须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之中,并为社会提供教育与科研服务,这是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现实社会环境,更是高等教育组织存在的根本目的。
因此,个人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当抓紧解决好以下2个矛盾。
1.教育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仍有很强的计划经济管理色彩,采取的是单位制管理,高校按照不同行政级别分为三六九等,需要加快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内部公平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体制改革需要与社会整体改革同步,滞后或者超前都不可行。
2.高校教师考核需要与现行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高校教师与研究生数量因扩招而大幅度增加,专业刊物数量有限,两者之间形成严重矛盾,鼓励了各种期刊以增刊和版面费为表现的论文经济繁荣,却严重打击了教师与科研从业人员坚守学术道德的勇气,因为按照现行考核制度,不能完成论文发表数量的结果是低聘或者下岗。
解决以上2个矛盾,需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机构管理的内在规律。管理学认为,不同的劳动与作业方式,需要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制造业的产品制造过程需要各工序之间的紧密衔接与合作,与软件公司里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流程不同,因此会有管理模式上的差别。
教育科研这个职业,有着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一方面需要充分的学术交流与争论,由此才会促进学术进步;另一方面,又是个需要单打独斗的职业,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需要个体长时间的磨练与终生学习才能提高,因此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准备与决心。
考虑到市场经济体制与教育职业本身的特性,个人认为应该在教育行业内部,改变传统单位制管理的计划管理模式,建立起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基于个体而非单位的学术研究公平竞争平台。
博锐32
这个平台的建立,必须也完全应该借助已经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中运用的互联网技术,基本思路如下,一己之见,是否合理可行,尚待方家批评指正。
博锐32
1.教育与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学科门类划分,建立和管理相应的学术研究发表论坛;要求所有作者实名提交论文,满足各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探讨的职业需要,促进我国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违反学术道德的职业风险;公布所有经过鉴定过的研究成果和各专家的鉴定意见,促进各领域内专家对职业负责,不受私人小圈子的困扰。
2.该平台的优点是,可以弥补传统专业学术期刊数量少、出版周期长、传播范围有限等缺点,有效解决高校教师考核与现行评价机制之间的矛盾,既可以促进专业人士快速发表研究成果,打造一个更加透明、公平的学术研究竞争环境,也能促进各专业学生学习成长,方便其他社会组织了解前沿成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速度,降低了各地方院校教师的流动意愿,有利于各地院校的人才稳定与学科发展。
3.建立该平台的阻力是,会对传统学术期刊的生存造成严重冲击,以“论文经济”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怪胎失去生存的根据地,这些传统学术发表平台需要重新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