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现代服务业需求分析与发展选择研究
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更新时间:2012-04-15

 
 
   服务业是国际上通行的产业分类概念,是指利用设备、工具、场所、劳务、信息或技能等为社会提供服务,以生产非实物产品为主的行业。广义的服务业指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一切服务性行业,即国际通行的产业划分标准的第三产业。


  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识之一。
  现代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较发达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部门。现代服务业有别于诸如: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而言,又称新兴第三产业。其基本特征体现为"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和"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的发展态势。目前的国内现代服务业大致划分为四类:基础服务、生产和市场服务、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行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


  现代服务业是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力、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河南是一个经济大省,2005年GDP总量为10587亿元,占全国的5.8%,居全国第5位。"十五"期间实现GDP年均增长11.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第一人口大省迈入了人均GDP1000美元的门槛。2005年,河南的服务业增加值为3181亿元,居全国第8位,与经济总量排位相差3个位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3.0∶45.4∶31.6演变为2005年的17.5∶52.6∶29.9,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与河南省"十五"的计划目标相差5.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位次退居31个省(市、区)的末位省份。河南的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地处中国之中、九州通衢,独享地理区位优势的经济大省极不相称,对于高速增长的河南经济,河南省的各级党政领导和经济界人士有着清醒的认识:河南除坚实稳定的农业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优质农副产品外,经济增长主要靠工业拉动。进一步优化经济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重点培育和支持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河南现代服务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其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低。目前,全球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比重已达65%,低收入国家的比重也达到42%。我国经过第一次经济普查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突破40%,2005年这一比重为40.2%,而同期河南的这一比重仅为30%,两者相差了10.2个百分点。其中,河南的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科研综合技术四大现代服务业,2005年创造的增加值为707.7亿元,占河南服务业增加值的22.2%,占河南GDP的比重为6.7%。由此可见,河南现代服务业增加值GDP的比重偏低,规模较小。


  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较低。从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服务业比重仍然较大,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2005年,河南的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这5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总量的比重为48.1%,远远超过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较低,发展空间很大。其中,金融、保险业的比重只占全省的服务业的5.7%,房地产业占8.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占4.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1.0%。传统服务业占的比重较高,而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开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旅游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产业层级有待提高。


  3、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较少。2005年底,河南从事服务业的就业人员为1271.88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22.5%,与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基本持平。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从业人员为17.1万人,金融业从业人员为20.9万人,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为24.2万人,房地产业从业人员为7.7万人,商务服务业14万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为11万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6.9万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33.4万人。从事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人员尚不足整个服务业的两成。


  4、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服务业含盖国民经济20个门类中的15个,按经济大类分达47个,行业繁杂,分布广泛,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一体化程度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资源缺乏整合,重点龙头企业少,竞争力弱。


  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较低"、"两个较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一切服务消费的需求,均决定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受限于目前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河南人均GDP虽然突破了1000美元,但与全国均值相比,仍有三年的时差。2005年,河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668元,与全国均值相差1825元,居31个省(市、自治区)第20位;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与全国均值相差384元,居31个省(市、自治区)第19位。居民的收入水平低,必然制约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影响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对服务业的认识停留在非生产活动的观念上,一些应当作为产业经营的领域,被当作公益型、福利型的事业来办。对于科技服务、文化事业等,过于强调其公益性功能;对于邮电通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过于突出其调节经济、保障社会稳定的功能;对于城市交通、社区建设等,过于看重其社会福利功能。由于观念的落后,许多服务行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投入,缺乏自我发展意识,应该提供生产性的服务往往由生产者企业本身来解决。河南在服务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步伐相对缓慢,发展环境仍不宽松,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难以迅速扩张。


  三是市场开放程度低。与全国的情况基本类同,首先,表现在垄断经营项目较多,市场准入限制严格。受政府控制的金融保险、邮电通信、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科研技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团协会等行业,至今仍保持着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壁垒多,门槛高,包括其他一些服务行业对非国有资本和外资也没有开放。其次,表现在投资上仍以国有为主体,2005年河南用于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1796亿元,是工业、建筑业的108%。除住宿、餐饮、娱乐、房地产、租赁等行业主要由私营资本投资外,其他服务业的国有投资多在五成以上。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的会展业、文化产业等几乎全是国有资本投资。再次,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价格体系尚未建立,服务产品的价格仍由政府管理制定。


  四是城市化率偏低。目前河南省的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而城市化还在初期阶段,城市化率偏低。2005年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7%,而城市化率仅为30.7%,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率为0.65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689。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决定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基础,服务业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是高度正相关的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的服务业在经济中比重一直略高于城镇化率。经过第一次经济普查基本摸清服务业的状况后,2005年,首次出现服务业发展水平又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空间。但是,由于河南的城市化水平偏低,阻碍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人才匮乏。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河南省的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科技研发、信息技术、机关团体、金融运作等部门,多数现代服务行业是专门人才稀缺。据河南省人才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因市场经济应运而生、极具市场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服务行业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的比重除科研技术及地质勘察业有三成以上外,其他非公有制现代服务行业中的比重普遍较低。
  另外,被调查的1300家样本企业中,有41.5%的企业认为目前缺乏企业高级管理人才;46.3%的企业认为缺乏熟悉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贸易、法律等专门人才。可见,现代服务业人才匮乏是影响其快速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中原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现代化程度。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战略目标,为此,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7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现代服务业是新时期的朝阳产业,也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减轻环境压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有利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对实现中原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减轻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随着制造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降低吸纳就业的能力。而这一阶段,正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吸纳就业的上升期,并逐渐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目前,河南正处于这种态势并开始显现。大批人力向现代服务业生产转移,是河南由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强省的根本条件,也只有实现了人从其业,才能奠定社会稳定的基础。
  2、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粗放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有效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不等于社会的发展或进步。就业压力逐步得到缓解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也会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变,期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重要的途径之一是靠发展现代服务业来完成。
  3、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保持经济稳步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河南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后,服务业发展处在一个加速期,未来10―15年,现代服务业是经济增长中主要亮点。为第一、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和支撑的金融、物流、信息、中介等行业将蓬勃发展。工业产品增值构成中,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将成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素,对整体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河南的投资环境,提升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质量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4、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绿色GDP的需要。现代服务业属于绿色行业,与制造业相比,能源消耗少,一般不产生污染。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有助于实现"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有利于减轻自然环境损害,减少自然资源依赖,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


  5、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对于贯彻落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分析与前景预测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现代服务业在河南的发展潜力和经济地位日益显著,逐步孕育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契机。进入本世纪后,河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包括物流中介、旅游会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行业已初具规模。"十一五"之初,河南省利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各种条件基本成熟,各种因素也为现代服务业拓展了广阔的需求空间。


  1、消费结构升级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从"十五"开始,河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速,恩格尔系数呈逐年递减态势。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6038元,是2000年的1.58倍,其中,仅用于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项目的现代服务业消费支出就达1914元,占总体消费支出的32%,与居民第一大消费的食品类基本持平,是2000年的2.05倍;农民每人生活消费支出1892元,是2000年的1.44倍,其中,用于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项目的现代服务业消费支出为461元,是2000年的1.82倍。城乡居民对现代服务业消费增长迅猛,虽存在价格因素,但主流是需求旺盛。以移动电话为例,2000年百户城镇居民拥有12部,到2005年拥有126部。目前,河南省的移动和固定电话双双突破2000万用户,电话普及率为41.6%,真正步入了信息服务时代。


  再以汽车消费为例,根据调查测算,居民购买一辆10万元的家用轿车,有50%的款项被分别给了设计、广告、策划、保险、律师、股东、销售商等服务业领域,制造业的收入还不足50%。何况汽车每年使用的然油、维修、保养、保险等项消费,平均在万元以上,按汽车正常使用年限计算,汽车制造业对汽车服务业的带动系数在3倍左右。2000年河南省千户城镇居民才拥有1辆家用汽车,到2005年末已达到千户城镇居民拥有16辆,而且,未来10年是城镇居民家用汽车基本普及的时代,消费需求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2、城市化进程加快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城市化水平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环境条件。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制约城市化进程的体制、政策因素逐渐弱化和消除,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扩大,城镇人口进一步相对集中,城市化进程加快,"十一五"河南省的城镇化要达到38%以上。从而形成房地产、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卫生保健、通信商务、金融保险、社会保障等等现代服务业旺盛的消费需求。以住房为例,2005年全省住房消费贷款为269.7亿元,占个人消费贷款的77.7%;用于城镇房地产的投资达388.5亿元,比上年增长50.1%,是增速超过50%的第二省份。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城市的繁荣,城市的繁荣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提升,它们是紧密相连的良性互动关系。


  3、外向型经济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拓展新的空间。我国在2001年完成加入世贸组织时,对全面开放服务业做出了庄严承诺。首先,现代服务业迅速受到海外资本的关注,在华投资现代服务业是一项重要选择,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现代服务业也正成为河南省招商引资的新亮点;其次,我国经济现阶段处在一个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时期,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东部地区已经先行一步,并获得较好的经验,向中西部扩展现代服务业是长期获利的战略选择,河南具有承东启西,接受经济梯度转移的最佳地理区位,已成为外商及东部客商投资的首选地,吸引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是河南整体引资的重要部分;再次,民间资本投资现代服务业热度较高,国家降低部分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门槛,势必带来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


  4、新型工业化进程带动关联的现代服务业需求。河南省于"十五"就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为实现工业强省目标贡献突出。随着现代制造技术不断进步和产品档次的提升,企业用于生产环节的物质消耗将越来越少,而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策划、包装、宣传、运输、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会越来越多,产品的附加值将主要体现在这些扩展环节上,生产分工进一步细化,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向更加专业化扩张,从而,伴随新型工业化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体系。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选择
  依据《加快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意见》的要求,把握好我国开放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顺应产业结构优化演进方向,建立功能设备完善、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服务体系和产业市场服务体系,增强经济发展竞争力。重点发展旅游、房地产、中介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实现河南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1、旅游业。河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奇异壮丽,旅游资源丰富。一些旅游资源是国际级的知名品牌,郑、汴、洛三点一线是国内著名的精品旅游线路。2005年河南省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01亿人次,其中国际旅游人数60万人次,分别是2000年的1.93倍和1.85倍;2005年接待国内旅游收入为782.3亿元,旅游外汇收入2.2亿美元,分别是2000年的2.26倍和1.83倍。旅游业是河南近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河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是各地政府重视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的结果。各地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划,努力发掘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融合多种资本,加大投资力度,相继建成了一批新旅游景区、景点。与此同时,各地更加注重窗口行业软环境建设,严格按照《河南省旅游管理条理》及其实施细则进行监管旅游市场,及时处理旅游投诉案件,坚决取缔无证旅行社和非法营运游客车辆,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旅游市场环境的犯罪行为,大大净化了河南旅游市场,明显改善了河南旅游软环境,极力维护了河南旅游业形象。


  发展旅游业对拉动消费、吸纳劳动力就业有明显作用。以旅游精品开封清明上河园为例,游客到此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喜悦,品味宋都文化。每年吸引游客已达百万之多,门票及房租收入6000万元以上,直接拉动住宿、餐饮、贸易、出租车、娱乐等行业的兴旺,工艺品生产得到了复兴。园区服务管理及周围配套服务设施吸纳劳动力就业在3000人以上,辐射效应十分明显。


  虽然河南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河南,还有很大潜力可挖和许多工作要做。一要提高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二要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目前,旅游服务分属旅游、宗教、文物、林业、水利、公安、交通等部门管理,受部门利益驱使,旅游服务难以统筹安排,资源开发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欺客、宰客现象仍有发生。因而,发展旅游业要坚持政府主导、统一管理的原则,维护投资主体的利益,保证旅游资源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三要加大投入。改变过分依赖政府投资旅游业的现状,广泛吸纳海内外各类资本,促使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多元化,改善旅游设施与环境,提升旅游品位。四要提高旅游业效益。河南为旅游资源大省,2005年接待境外游客人数仅排全国第15位,游客每人每天平均消费不足150美元,与全国均值相差50美元。旅游企业要深化内部改革,完善企业运行机制,体现投资收益一体化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市场经营的主体作用。五要抓好旅游宣传。选择一批有代表性的景点进行精细包装,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确定河南旅游主题形象,坚持不懈地向海内外进行推介宣传。六要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资源具有文物不可替代性质,需要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以形成古迹观光与文物保护相结合,景观开发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良好局面。通过各方齐心协力,进一步优化河南旅游软环境,未来10年,河南的旅游业必将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以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根本转变。


  2、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河南的房地产业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开发规模逐年扩大,"十五"期间年均增速超过30%,房地产业拉动河南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房地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河南的房地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一是房地产业属于刚性增长行业,河南作为第一人口大省,按未来10年城市人口发展规模静态推算应达千亿元的需求,庞大需求群体为房地产业更加凸显其支柱产业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另外,住房改革已10个年头,也进入了房产升级置换的需求旺盛期;二是健康快速增长的河南经济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三是以郑州、洛阳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处在房地产业开发二级城市首位区间,境内外著名房地产商纷纷入住河南投资开发。郑东新区被誉为中西部地区的"新浦东",洛南已成牡丹新城。


  为了把握好房地产业的发展机遇,河南房地产业的政策引导、监督管理部门和开发企业必须形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首先,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理性进行房地产开发,防止房地产业的发展大起大落;其次,坚决清理房地产开发和消费环节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纠正部分垄断行业在设计、施工、材料选购等过程中收费高而服务差的现象;再次,建立房屋交易中心,规范二手房交易市场,实行一站式手续服务,尽快建立"房改房"入市交易机制;第四,积极扶持房地产中介服务,完善房地产中介服务执业标准,建立规范的置业担保、租赁代理、房屋评估、土地评估、房屋置换等服务体系;第五,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信息发布系统,由建设管理和统计调查部门共同负责市场监控、预警预报,及时发布房地产市场信息;第六,引导企业理性投资和购房理性消费,合理安排高档住宅和普通楼房的开发比例,既要引来万贾入住,逐鹿中原,也要结合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安得广厦千万间。


  3、中介会展业。中介服务是经济发展的发酵剂,市场发育越成熟,中介服务的需求越多。市场竞争中,生产性企业为了降低管理成本,会不断地剥离自我服务部门,国有企业改制进程中尤为明显。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必然催生更多的新兴服务行业来活跃市场,中介服务便是其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河南各种产业门类齐全,市场容量大,经济发展环境较好,中介服务发展迅速。河南发展中介服务行业为重点有明显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中介服务行业,首先,需要规范的市场化运作和提供更加良好的政务环境,实现中介服务组织机构与行政部门脱钩,依法进行管理,规范其市场中介行为。按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社会公正、监督、调节作用;其次,积极引进国际中介服务的先进理念、手段和技术,培育和孵化一些科技、审计、会计、融资、广告、评估、评价、鉴定、监测、法律、代理、经纪、职介、拍卖、咨询与调查等中介组织,扩大服务品种,提升服务层次。


  会展业是集会议、展览、旅游、商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现代服务业,因其影响面大、消费能力高、利润丰厚、城市带动性强,被誉为"城市经济的发动机"。举办大中型国内外的会展活动,可以为承办地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国内外通行的算法是会展业每产生1元的收益,必然会给相关产业带来10元的收益;二是大量的人员流、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将极大地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和升级;三是促进国内外区域间的交流合作,提升承办城市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


  河南的会展业起步较早,功能设备齐全,组织比较完善,承办国内外大型会展较多,各类中小型会展活动应接不暇。在国内外影响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会展有:国内三大交易会之一的郑州商品交易会,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展等。仅2006年举办的第24届洛阳牡丹花会就吸引资金达到286.3亿元,旅游进账36.4亿,效益巨大。2006年郑州承办的第55届全国药品交易会盛况空前,住宿、餐饮业承接倍感压力,创下了历届药品交易会多项之最。另外,漯河的食品展、驻马店承办的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经贸洽谈会、商丘的"鲁豫苏皖物资交流会"、信阳的茶叶暨商品交易会等,也颇具影响力。河南的会展业在国内外基本形成了"洛看牡丹汴赏菊,郑州商贸禅表演"的良好形象。


  未来5-10年,是我国兑现WTO承诺的关键期,国外一些产品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举办各种展览促销活动势在必然,国内各类大型专业化展览日趋活跃,综合展销人气更旺。河南要以郑州为会展业中心,充分发挥郑州具有快速聚集、迅速疏散人员流、物资流的交通优势,这也符合现代人的时间观念。进一步美化会展设施,引进高级会展专业人才,提升服务档次。在保证承办好国家级综合性会展的前提下,积极接纳承办一些主体鲜明、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专业会展,突出"特、精、专",搞好会展业软环境建设和配套服务,打造"中西部会展之都"。


  4、现代物流业。物流是生产性企业通过物料采购和实物配送这两个功能性的活动,分别向其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向的纵向延伸所构造的供应链。现代物流业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基础上,通过传统的运输业和仓储业等相互融合、重组、提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现代物流业包括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包装加工、产前产后服务、仓储运输、电子商务等基本环节,是一个行业涉及面广、服务领域宽和区域跨度大的综合性产业体系,与传统的物流业有着根本区别。首先,现代物流可以大大地节约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益,是企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其次,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实现订单驱动的准时采购、供应和销售模式,加快流通速度,提高流通效率;再次,随着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和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逐渐向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河南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工农业产品十分丰富,粮油、蔬菜、花卉、服装、家电、化工、建材、汽配、农资、机械等各类辐射力强大的专业批发市场星罗棋布,以郑州为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得天独厚。2005年全省物流企业已发展到1227家,营业收入307亿元,其中,郑州拥有200多家,是继北京、南京、广州之后的第四大物流集散中心。2005年全省货运量达7.9亿吨,货物周转量2282.6亿吨公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8.4亿元。河南省现代物流业虽然发展很快,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物流管理体制各自为政。所涉及的交通、铁路、口岸和信息等相关部门之间缺少有效沟通与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场分割;二是由于物流行业门槛较低,不同规模的物流公司、货运部、托运部遍地开花,河南物流业出现小、弱、散、乱的局面,多数物流企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效益低的问题;三是个别物流企业缺乏诚信。


  保持河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优势,必须进行重点扶持和建立完备的法规体制进行保护。首先,要解决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管理机构或建立统一协调机制,严格按照物流企业执业标准,既要重点扶持诸如河南长通、豫鑫、中原等一批龙头现代物流企业,创建5A级服务企业,整和物流资源,又要淘汰和依法处理一批信誉差的物流企业。其次,逐步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统筹规划,加快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按照《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纲要》的要求,建设信息化、标准化的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重点是落实好郑州的3个物流园区和11个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项目。此外,加强中外合作,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积极迎接日、美等外资大鳄入住中原对物流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善抓机遇,不断提高河南的物流水平。


  5、金融业。金融保险业在河南经济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支柱行业。2005年底,河南有各类金融保险机构12788个,从业人员20.9万人,各项存款余额10004亿元,规模庞大。城镇居民的股红收入平均每人为22元,是利息收入的0.85倍,说明个人金融资产逐步多元化。随着金融保险业的国外资本逐步渗入,国有银行开始在境外挂牌上市进行股票运作,区域性商业银行实现资本多样化,保险业向民营资本开放,证券市场活跃。河南的金融保险业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要敢于进行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应对金融保险业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和服务水平,吸纳更多的金融机构落户河南开展业务;二要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强管理,化解不良资产,改善资产质量,整和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力,争取早日走出本省,不断扩大辐射能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三要进一步优化资金市场配置,完善金融保险市场体系,在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等方面要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四要继续为金融保险业提供软环境保护和技术支持,保持和扩大金融服务手段领先地位,保证金融行业安全运行。


  6、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其范围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包括新闻、出版、发行、版权、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服务等;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文化休闲娱乐、其他文化服务等;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销售。河南的文化积淀久远,底蕴深厚,资源丰富,有建设文化强省的有利条件。河南所拥有的文化资源基础、市场消费空间、文化物流区位和文化创造能力等四大优势,是其他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超越的。河南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文化产业的建设,自2004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明确了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河南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产业大省、强省迈进。2005年,河南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39.64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占全省GDP的3.2%,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


  河南的戏曲、文学艺术、书法、美术等闻名全国,享誉世界。河南的新闻出版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05年全省出版各类图书3447种,总印数达27260万册;出版报纸121种,总印数达到186112万份;随着家用视听设备的普及和升级换代,音像制品种类丰富,数量猛增。2005年出版音像及电子出版物388种,出版数量为338万盒(张),分别比上年增长14.1%和78.8%;全省出版物销售数量124303万册(张、份、盒),销售金额达到77.85亿元。


  河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投入。2005年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亿元,比上年增长108.9%。河南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河南出版产业基地等,以及各市地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财政部门在"十五"期间对文体、广播事业费的投入为123亿元,年均增长26.3%,快于财政预算总支出的年增长速度,增长趋势明显。投入比重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对文体、广播的事业费的投入为36.86亿元,占全省财政预算总支出的比重为3.3%。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资本结构单一。河南的文化建设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尚未真正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和机制,资金不足仍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二是文化消费水平偏低。由于人口基数大,2005年城市居民消费支出构成中文化娱乐消费所占比重为6.3%,比上年仅增长0.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对物质的享受是有限的,而对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是无限的。随着社会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的升级,人民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在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满足消费者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需求,如何发展文化生产、组织文化经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选择文化产业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河南必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拓宽文化产业融资领域和渠道,促进多元化投资结构。不断创造精美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7、信息服务业。选择发展重点现代服务业,前提是体现在现代化方面。现代化的重要标识之一首先是信息化,没有实现信息化的服务业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服务业项目上,没有信息化形成的网络经济作为支撑,经济发展自然缺乏活力,市场配置资源也难以及时实现优化。信息服务业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从事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及提供利用等方面的服务行业。具体包括信息提供、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信息集成、信息咨询等服务类。信息服务业是河南现代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之一,河南把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十五"期间在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发展很快,面向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了多方位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实现了"数字河南"的目标。全省的金融、广电、邮政、电力、电信、交通、财税、贸易、商务、政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信息化,并保证了畅通运转。"十一五"期间,河南仍需以发展信息服务业为重点,特别要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进行重点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是建立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务服务基础,对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务服务人员素质、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化管理有强力推进作用。推行电子商务要首推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应用,在企业营销、运输、管理和服务方式等实行信息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促使信息服务业发展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建立更高水平的"数字河南",保持河南在全国数字化建设的先进省份,提升河南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措施建议
  1、推行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培育龙头品牌企业。按照发展工业扶持一批重点企业的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单位。赋予其与工业发展同等的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实施跟踪监测淘汰制,使其逐步成长为服务业中的行业龙头,推动品牌服务战略的实施和名牌的扩张,从而引领整体服务业的发展。


  2、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传统服务业的改造。要大力推进服务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加大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含量和渗透,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关联性大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推广和使用为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推进社区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等的发展。传统服务业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特别是商贸、住宿、餐饮、交通、公益、农业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在河南基础雄厚,目前仍是服务业发展的主力。以郑州为例,上世纪90年代初期,郑州首燃全国商战之火,大型商场毗邻皆是,形成五"马"(亚细亚、商城、华联、郑百、商业大厦)分市的局面,不足10年征战,仅剩二"马"(郑百、商业大厦)盘巢。而北京、上海、大连及外资纷纷入驻中原,丹尼斯、新玛特、中陆、国美等著名商业企业,傲立郑州,辐射全省。因此,一要进行传统服务业的市场改组、改造;二要整和中小企业资源,组建实力强大的服务业"航空母舰",稳住阵脚,参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三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现代服务手段的企业。


  3、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服务业统计调查工作,对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完善行业运行状况的监测系统、抽查方式和统计网络。确定现代服务业统计调查渠道,建立对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计算机服务业、软件业、租赁业、商务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社会福利业、体育和娱乐业12个行业大类正常的抽样调查制度,按省、市两级总体分步实施。完善指标体系设置,弥补数据缺口。强化统计调查手段,摸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全貌,搞准现代服务业的调查统计数据,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正确决策提供及时服务。以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服务业投资总额比重、服务业实现地方税收比重、服务业利用外资比重等为核心指标,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指标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办法,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考核。


  4、优化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按照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认真梳理河南的各项现行政策规定,对不适宜的现有限制、制约服务业发展的规定进行清理,并研究新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就市场准入、税费、就业、融资、用地、价格、产权变更等方面出台有关政策的扶持意见,实行分类指导,对重点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加强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投资示范引导,以吸引更多资金流向服务业。通过放宽准入、改善服务、规范税费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流向服务业。适时举办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层论坛或专业讲座,转变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渠道,提高认识水平。


  5、搞好招商引资,扩大服务业开放。一是积极探索服务业利用外资新方式,进一步加大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二是善抓机遇,扩大与国内外的企业在服务业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服务业外包的途径和模式,推动河南服务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三是进一步完善河南的服务业招商项目库,动态集中一批服务业经营性项目多形式对外推介,以达成高质量、低成本的服务业招商效果。


  6、加快垄断性服务业行业的改革。要突破体制障碍,积极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为主向市场为主转变,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允许更多外资、民营企业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深化服务业企业改革,推进产权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整合完善现代服务业的社会化服务,引导工业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之外的附属服务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推进后勤服务由内部自主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的转变,扩大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7、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指导和引导。按照河南省委、政府的要求和《关于加快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根据河南服务业发展的客观现状,找准特点,明确服务业产业发展规划思路和产业空间布局,提出未来几年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同时做好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规划,奠定服务业规范发展的良好基础,突出重点行业,配套相关项目支撑,搞好空间集聚,制定具体详细的规划意见或细则,提供指导、协调和服务,形成富有河南地方特色的三产经济。有关部门按照河南省委、政府的要求,充实调整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出台《河南省服务业发展规划》,确定河南服务业发展方向。


  8、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构。要加强统一领导和政策指导,相关服务业主管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沟通、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营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河南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国家统计局网站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