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数字电台构筑装甲数字化
来源:科技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科技日报
  中国军工打造数字化解放军装甲部队
  一个只有21人的研究室创造出我军多项第一:第一支数字化部队装备的研制;第一个战术互联网;第一部宽带数据电台;第一种模件互换统型短波电台;第一次攻克多部、多种电台同车多机难题……

  这就是装甲兵某研究所八室的科研成果,
 ·湿疣疱疹全新突破 ·男人给她最大满足
·千龙博客再现江湖 ·北京名片大家选
 
 
组建八年来,在我军信息化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能为我军信息化做点事,我很满足”

  2005年8月11日,解放军总医院。

  从一个普通病房里,传出阵阵让人揪心的痛哭。病床上一个面容消瘦,神态安详的中年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就是我军装甲装备信息化专家、装甲兵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传信。

  研究所得知杨传信病危的消息后,领导和同事们纷纷来到医院,有的直接从试验现场赶来,身上还穿着来不及更换的满身油汗的迷彩服,只为能最后看一眼这个和他们一同并肩战斗,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心血都奉献给我军装甲事业的科研专家。

  大家不能相信,这个在手术前还打电话询问试验进展情况,乐观地安慰战友,病一好就回去和大家并肩战斗的大哥,就这么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装甲事业,离开了和他朝夕相处的战友。

  在杨传信住院期间,八室主任何明利,一有时间就去看望为八室这个英雄团队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领导和属下,每次去,老杨都详细地询问当前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提出他的建议,甚至还把他在病中写的论文和对项目设想的文本给何明利,希望能为当前进行的项目有所帮助。看着被病痛折磨得愈来愈消瘦的老杨,何明利知道,老杨的病痛和一般的疼痛不一样,由于老杨参加过多次特殊试验,受辐射伤害颇深,他的痛不是痛一阵就过去了,而是一浪接一浪地神经痛,常常是疼得满头大汗,但他为了不让家人和同事担心,却故做轻松地说,疼一会就过去了。

  那天何明利又去看望,这成了最后一次。不善言辞的老杨说了很多,讲到动情处,他握住何明利的手,深情地说:“我知道我在这个世上的日子不多了,不过我没什么遗憾的,我很幸福,能在我们这个集体工作,能为我军信息化做一点事,我很满足。”何明利泪流不止。

  某新型装甲指挥车是我军近期研制的重点指挥装备,杨传信时任总设计师。他率先提出国内首创的设计指导原则,使其在导航定位、自动化作业、抗干扰通信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军装甲兵指挥自动化建设有了很大的飞跃。他针对国产装甲车辆车内空间狭小、工作条件差等实际,带领项目组成员采取集成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并合理“嵌入”车载计算机和导航定位系统,在国内率先解决了装甲车辆电磁兼容的难题。专家评价,该车的研制成功,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军装甲兵发展的多项难题,使通信指挥能力和战斗力成倍提高。该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个人也荣立了二等功。

  过去,我军装甲车辆的无线通信设备,体积大、频道少,通信距离短,给作战指挥协调带来困难。杨传信带领项目组上高原、赴边陲,改装出新型通信电台,并组成换装队为部队服务,凡是有装甲兵的地方,都留下了他战斗的足迹。他率领大家为全军数千辆坦克装甲车辆换装了新式通信电台,使不少年近“老迈”的战车,重新耳聪目明,焕发青春活力。

娴熟的技艺、严谨求实的作风征服了在场所有的人

  在总参某研究所工作的张克芳,
 ·湿疣疱疹全新突破 ·男人给她最大满足
·千龙博客再现江湖 ·北京名片大家选
 
 
被装甲兵某研究所邀请来安装程控交换机。她娴熟的技艺、严谨求实的作风征服了在场所有的人。不久,她就被调到该所通信组,参加了一系列数字化战车、坦克的改装。

  那年,某重点工程建设正式启动,张克芳担任试验队队长。队里40多名试车队员都是男同志,开始都不服气,但不久就对张克芳刮目相看了:试验计划、试验方案做得井井有条、周密细致;试验任务、试验进程,安排得统筹兼顾、科学合理;试验中和男同志一样在坦克上爬上爬下。计划15天的试验任务提前6天就完成了。就在这次试验中,张克芳和她的同事成功解决了“火控计算机与电台干扰”这一长期困扰坦克界的难题。

  那年11月5日,装甲兵某研究所收到一封来自驻澳部队的感谢信。感谢张克芳带领有关科研院所和工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历尽两载,组织完成的总体方案论证关键技术攻关、主要设备选型、部队培训和资料编写等,圆满完成并交付驻澳部队装甲装备信息化改造;在澳门参加接受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的检阅;通过了总部组织的技术鉴定,受到了军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负责该项目期间,张克芳多次到驻军现场调研,听取和了解部队的意见和需求,确保满足驻军履行防务需要;转战广州、深圳、南京、武汉、太原、成都、西安、昆明等地,协调近20个单位100多名技术人员;在技术上对主要设备选型及动态图像传输、综合集成电磁兼容性设计、系统/安全保密等关键技术反复研究,充分论证,直到满足驻军要求。

 

机遇无处不在,抓住机遇就能转变成现实

  说到八室,就不能不说这个团队的领跑人———室主任何明利。

  1983年,23岁的何明利从华北工学院动态测试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军营,分配到条件艰苦的某基地,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从一个普通的科研干部到基地副总师,何明利一路走得踏实而顺利。

  在基地他参与了许多国家重点型号试验的测试任务,其中1990年初主持完成的卫星运输车动态参数测试与分析,是在美国休斯公司对我国卫星运输能力提出疑问,应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急需开展的。当时国内并没有能直接长时间测量低频振动的测量系统。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5小时,在两个月内建成了测试与分析系统,形成了所需的全部硬件和软件,所提交的分析报告被休斯公司一次认可,为我国航天技术进入国际市场作出了贡献。

  基地所在的位置,离黄河不远。那时,何明利有个习惯,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惑或有什么开心激动事儿的时候,他喜欢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沿着黄河转转,在黄河岸边坐坐。他说,虽然他看了无数次黄河,但每一次看黄河依然能让他浮想联翩,激情澎湃。在母亲河面前,他觉得自己是那么渺小,人生是那么的短暂。就在黄河岸边,他做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去北京干一番事业。当时,他真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背水一战的悲壮。

  抉择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面对现实。到了装甲兵某研究所,何明利就不再是基地副总师了,只是个普通科研人员,之间的反差,让何明利重新开始思考人生,思考未来。

  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联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指挥自动化,使人耳目一心。装甲兵某研究所党委审时度势,挑选精兵强将成立相关研究室———第八研究室,受领了由军委领导主抓的我军第一支数字化部队装备的研制,八室为总牵头单位。

  当时,我军的机械化任务还未完成,信息化建设才刚起步,困难可想而知。何明利被任命为该室主任。他带领他的团队艰苦创业、集智攻关,走南闯北。从那时起,何明利就再也没有节假日了。正是在这种“使命高于生命”的精神指导下,仅用36个月,就把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超前课题圆满完成,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军委首长称之为我军“信息化建设史上的里程碑!”。这奠定了八室在我军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领头雁地位。

  “人一辈子机遇无处不在,抓住机遇是个人的实力和感觉,把机遇放大、做实,机遇就能转变成现实。”何明利这么解释机遇。“我们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发展的,没有装甲兵50年历史的积淀,我们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何明利不仅仅是一位信息化专家。

  新闻缘起

  “数字化部队装备保障信息系统”八月十六日在京通过评审。担任系统专家评审组正、副组长的正是被誉为“陆军信息化建设的开路先锋”的装甲兵某研究所八室的正、副主任。

  八室组建八年来,在我军信息化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五项、二等奖十五项,总装备部为他们荣记集体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