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业务管理系统案例
来源:中国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1.公司简介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是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国家粮食储备局部分职能机构和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储粮总公司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中储粮总公司依法开展业务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储粮总公司的管理架构是“总公司—分公司—承储库”三级架构、两级法人、层级负责的垂直管理体系。总公司受国务院委托,统一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分公司根据总公司授权,负责管理辖区内的中央储备粮油和承储库;承储库是中央储备粮的承储单位,具体分为直属库、代储库和租仓库三种形式。在三个层次中,承储库是基础,总公司确定的发展战略及各项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承储库。

  中储粮总公司的核心目标是“两个确保”,即“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确保中央储备粮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并节约成本、费用”。

  中央储备粮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战略物资,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是中央储备粮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中央对中储粮总公司的基本要求,因此也是中储粮总公司的核心目标,是总公司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公司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储粮总公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中储粮总公司成立以来紧紧围绕两个确保的管理目标,一心一意抓管理,扎扎实实搞轮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几次库存检查结果表明中央储备粮帐实基本相符、质量状况达到了储备制度建立以来的最好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系统开发背景

  由于管理手段落后等原因,当前中储粮总公司业务管理中的问题仍然不少,有的甚至比较突出,必须尽快加以解决。从信息化角度来看,当前中储粮总公司业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信息的真实性没有保障

  目前,总公司所获得的业务信息均来源于承储库。由于承储库特别是代储库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采集手段落后、业务流程的规范性没有保障、各业务环节缺乏相互制约和监督,以及利益驱动等因素造成人为造假或失误,使得信息的真实性没有保障。

  (2)信息的时效性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

  目前承储库业务管理的原始数据采集、处理手段落后,造成信息难以及时获取。许多业务信息均由承储库通过报表的形式逐级上报给分公司、总公司,由于承储库点多面广、地理分散,并且三级架构中的各主体(承储库、分公司、总公司)均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统计、核对、审核),处理手段又相当落后,所以信息的时效性必然很差,这对总公司对承储库进行有效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3)信息过于粗放,不利于各管理层对基层库点的具体监管

  目前,承储库的业务信息在逐级上报时,不断地被汇总和处理,其结果是管理层次越高,其对承储库业务信息的情况掌握得越粗,其业务分析能力也就越弱。这必然导致总公司对承储库的业务控制能力不足,也给承储库造假虚报留下了缺口。

  (4)信息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中储粮总公司所具有的三层垂直管理体系本身为各级单位信息共享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传统职能管理模式中,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互程度低,所以形成了同一单位内部和不同单位之间的业务数据的共享性较差,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这种情况的结果既不利于中储粮总公司的业务管理工作效率,也使各职能的横向相互监督作用减小。

  (5)管理的规范化没有保障

  中储粮总公司成立后,不断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目前已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业务管理制度。但由于没有技术手段固化业务流程,因此这些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具体管理和操作的随意性很大。

  3.实施效果

  数据交换满足承储库点(1800个左右)向总公司的数据上报,总公司向承储库点的数据下发,直属库与代储库之间的数据交换。数据交换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证数据发送的断点续传。保证数据交换可以采用定时和实时两种方式来进行。数据交换的过程可以进行监控,采用人机交互界面进行故障警示和修复。保证数据的保密和安全。

  实现数据交换平台稳定可靠的并行处理、能够处理大数据量突发传输。

  中储粮总公司业务管理系统总体架构采取集中分布方式,总公司与分公司采用完全集中模式,实现物理上从数据到应用的全部集中管理,250多个直属库采取物理上分散、逻辑上集中的模式,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业务逻辑的统一规范;对于代储库和租仓库采取数据上传的方式来达到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

  全国各地的粮库和分公司分布很广,对于业务应用的时间也不尽相同,紧急业务出现的情况也很普遍,系统保证7*24小时无断点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