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今天的皖西大地,一派昂扬奋发、加速崛起的气象。六安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达1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超过年度增长目标2.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速度2.9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六。工业、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消费需求、财政收入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幅都在20%%以上。六安市发改委一位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六安的发展已从嬗变发展到裂变!”
交通从闭塞之地到路网枢纽
过去的六安,人们感叹最多的是行路难。大别山阻断了多少皖西人的梦想,阻断了多少富饶物产的畅流,也阻断了多少投资者的脚步。而今天,这一切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六安已建、在建的共有4条铁路,在六安交汇成网;投资达亿元的沪汉蓉高速铁路有望在2007年建成;连接大京九的阜六线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加之已有的宁西线、合九线,皖西铁路干线网已将六安所有的县区“一网网进”。
——与铁路网相辅并行的是阜六潜、合六叶、六武、合淮阜4条高速公路,正在加快建设。其中,阜阳—六安—潜山高速公路,是济南至广州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六安—叶集高速,也是上海—成都、上海—西安高速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武高速为沪汉蓉高速中的重要一段。这几条高速公路纵横贯穿皖西全境,与其它多条高速相接,与区内干线公路相连,形成了完美的公路网系,2008年前将全部建成通车。六安市交通局的同志介绍说:“交通门户地位的确立,将为六安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这是六安发展产生裂变的基础。”
城建从“屯”的形象到中心城市
六安曾是一座美丽的古城。但在发展中,她越来越跟不上现代都市发展的节拍。几年前,一位东北客商来六安考察,竟感慨:“这哪儿是个城,简直就像一个‘屯’。”这句话成了六安人心头永远的痛。
知耻而后勇。新世纪伊始,六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向全市人民宣布宏伟的发展战略: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快信息化。由此拉开了六安城市建设的序幕。
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盘活老城商地资源、拉开新区城建框架,让传统与现代对接、使自然与人文合一,打造一个崭新的大别山中心城市。6年前,这只是一个梦想,而今蓝图已成效初见。
6年来,六安城区已扩大到40平方公里,形成了“七纵七横加三环,三区两带四广场”的现代都市格局。统计数据表明,6年来,该市城建累计完成投入28亿元,实施重点工程117项,新建城区干道80多公里,改造老城区2.1平方公里,增加公共绿地100多万平方米,新增各类小区60个,完成了“六桥两园一塔一场”十大标致性建筑及主要建筑、道路的亮化工程。
工业从“矮子”到经济的巨人
多年以来,皖西一直是农业的王国。而今,这一历史正被改写。“十五”末起,一大批规模工业在六安大地悄然崛起。迎驾集团、应流集团、世林集团、星星轻纺、庆发集团、长江精工等一大批超亿元的企业纷纷亮相。仅霍山县,工业经济规模一跃升至全省县级经济的前列,被学界称为“霍山现象”。
六安工业的起步是从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开始的。该市经委提供的材料表明,到目前,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接近90%%。产权改制,让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大批国有集体企业获得了新生。六安淠河化肥厂2004年顺利改制后,各项经济指标全面复苏上扬,目前已酝酿在境外上市。
六安工业的改制是与招商引资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全市80%%的企业都出售给了有市场、有资金、有成功管理经验的苏浙沪等外地客商,共筹措资金3.23亿元。长江股份公司与浙江精工集团实行股份合作,筹资1.56亿元新建了长江精工工业园,扩大了规模、扩张了市场。
为全面发展工业、为工业腾飞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六安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九大工业园,入园企业403家、项目379个,各类投资已达93.4亿元。到2005年底,工业园区共实现销售收入51.33亿元,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轻纺化工、食品医药、三产服务四大板块产业链。
目前,六安市工业经济正如春江潮水,方兴未艾。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8亿元,同比增长30.4%%,增幅提高4.6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企业已由年初的370家增加到393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扩大到16户。全市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38.5,同比提高了17.1个百分点。皖西大工业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