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8年的神东煤炭公司是神华集团全资子公司,跨晋、陕、蒙三地,已建成8矿9井,生产能力达1亿吨,产量位居世界十大采矿集团第6位,是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之一。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公司指导方针下,神东与西安华光合作,对公司进行了信息化建设。2003年在神东综合自动化系统、企业资产管理(EAM)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支持下,神东不仅创造了产量递增、单产、单进、自动化水平和全员工效等八项世界纪录,公司所属矿井全部入选行业级高产高效矿井,而且还大大提高了神东各个矿井的本质安全性,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2004年,神东获得“中国信息化标杆企业”。
不可否认,用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并实现煤炭行业的安全,事实证明这不仅是IT业内人士的共识,随着煤炭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这更成为了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的意识。有资料指出,在2003年、2004年、2005年中国企业信息化百强中,煤炭行业有10个左右的企业榜上有名。而且由于最近两年,各煤矿重大事故频发,所以以解决安全问题主导的煤炭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而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工作的推进,必将为众多的IT企业提供前所未有市场机会。
建安全型矿井 为IT企业带来更多商机
目前我国煤矿仍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业并存。据不完全统计,就行业整体而言,信息化建设搞得好的企业只有15%,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初级应用或单机应用阶段。据统计,2005年全国煤炭行业IT采购规模达到13亿多元,比2004年增长22.4%,预计到2006年煤炭行业的信息化投入总额将到达近16亿元,增长达21%之多。以2005年硬软件投入之比为3:1来看,2006年硬件采购将依然是重头戏。不过,随着国家对煤炭企业安全的重视性日益提高,以安全为主题的信息化建设将成为煤炭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因素。
8月10日,为期两天的全国本质安全型示范矿井创建工作座谈会在兰州举行。据介绍,所谓本质安全型矿井,是指煤炭生产企业采用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思想与方法,追求人、机、环境、管理各要素的和谐统一,在现有经济、技术可行及资源有效利用的条件下,实现安全无事故的矿井恒久性安全目标。
在会上,通过讨论并确定了建成一批本质安全型示范矿井的建设目标,即全面提高煤矿本质安全水平,力争到2007年,在全国建成10-20个本质安全型矿井,千万吨级煤矿率先实现本质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水平达到国际水准;到2010年,努力建成50-100个本质安全型矿井,国有重点煤矿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矿井基本实现本质安全生产,中小型煤矿也逐步开展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西安西部世纪软件公司总经理刘洪涛表示,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的要求,将成为煤炭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驱动力,必将带给所有IT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
信息化助力煤炭本质安全
去年10月27日,甘肃白银市经济转型产学研项目对接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西部世纪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在会上与靖远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就靖远煤业本质安全示范工程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西部世纪主要负责四个平台之一--“智能化安全信息与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据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第81次常务会议精神,第8专家会诊组于2005年6月17日-19日对靖远所属原7个生产矿井进行技术会诊,查出各矿井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共7类14条。为切实有效地治理各类重大隐患,杜绝重特大煤矿事故,结合政府发出的各项文件精神,靖远提出了一项投资达79985万元的改造治理计划。作为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列为全国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示范项目之一,才有了文章前面所提到的合作。
据靖远相关领导介绍,靖远目前已先后建成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工业电视监控系统以及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并积极研究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安全信息技术,搭建本质安全信息支撑平台,确保监测监控数据准确和安全信息的快捷传送、安全指令的快速下达执行,真正实现以信息化促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的目标。在一系列的学习、创新、加大投入、搭建信息化平台的工作下,2006年靖远煤业上半年生产原煤424.7万吨,提前实现任务过半目标,百万吨死亡率为0,安全生产跨入全国行业先进水平。
对此,刘洪涛表示,煤炭企业采用系统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本质安全,这里包括人、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管理四个方面的本质安全内容。西部世纪形成了以集成管理为核心的煤炭企业应用集成解决方案,建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智能支撑平台,通过平台管理与协调,实现人、机、设备、环境之间的信息流动,从而根据数据显示,煤炭企业才能基于信息化系统智能平台进行指挥与协调,从而实现本质安全,方案目前虽逐步得到有效实践检验,但是要完全实现目标,还需要解决大量的主客观问题。
安全任重道远 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机遇
这是一个在煤炭业内称为非常典型的事故,就是安监部门要求一个煤矿停产,安监部门一直盯到晚上10点才离开,结果这个矿主凌晨3点又组织人下去,安监部门把主井封掉,矿主又组织人从副井下去,结果发生事故。这个事故出现的问题很值得人去思考。事实是,有时出一起煤矿事故,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处理一大片,对所有管理系统都予以否定。但是仔细想想,就是处理一大片领导或是重新改造一批设备和管理系统,这到底有多大的作用?人的因素造成的事故有时真的无能为力。
这个案例足以说明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中,有许多非系统所能控制的因素导致事故发生。刘洪涛告诉记者,煤炭安全管理需要信息技术来支持,但也有一些IT之外的问题很难解决,就是预警标准化管理体系还未建立,这使软件系统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从而使信息系统能效性发挥有限。但他也提出,在工作过程中,煤炭企业警戒标准总是处于新旧的更替中,例如瓦斯的监测报警诊断,井下温度、人的劳动强度不同,这个警戒标准就要变化;另外人的疲劳强度监测也是一样,不同季节,不同体质的人,抗疲劳强度不一样,所以人疲劳强度的标准也需“随时所变”,但是目前大量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新老规则的实时更新上比较困难,也就是软件缺乏足够的“柔性”。
我们知道,一个系统平台发挥的作用就是指挥与管理信息,数据所产生的大量信息支持着人、设备作出决策。因此作为实现矿井本质安全的支撑平台,安全决策的正确与否,与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准确性也有很大的关系。主攻煤炭行业信息建设的西安华光陶伟忠博士告诉记者,由于煤炭企业生产地点多为井下,环境恶劣,造成原始数据采集困难。另外,这些数据有些是需从一线直接采集,还有一部分需要人工录入。由于许多煤炭企业在自动化建设时,很少选用数字化设备,因此有时系统在数据接口上也存在着不兼容性的问题。所以,对于集成公司来说,数据采取及数据接口问题也是其攻克煤炭行业的市场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