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启示录
来源:中国国防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官兵操作远程微波数据传输系统
  “三个兼容”带来新活力——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部队信息化建设启示录

  本报记者 刘玉书 本报特约记者 石斌欣 孙枫淞 本报特约通讯员 孙士学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便成为军内外瞩目的一个焦点。20余家中央级新闻媒体盛赞它是“后备劲旅”、“炮兵雄师”。透过这个师5年来信息化建设取得的累累硕果,记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胡锦涛主席关于“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的重要思想,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为部队信息化建设注入新活力。

  理性抉择与科学实践并举——有大国防观才有挺立潮头之勇

  始建于上个世纪末的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是一支年轻的部队。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求,师党委敏锐地意识到,部队不搞信息化建设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不仅战斗力上不去,全面建设也只能在低层次徘徊。但在当时,他们却面临着办公条件差、指挥手段落后、装备器材匮乏、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难题。

  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为了拉直存在于官兵脑海中的这一连串问号,师党委班子成员带头跳出靠部队自身单打独斗的思维圈子,放眼新军事变革潮头,确立了把信息化建设的根基扎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沃土中,依托驻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成果的思路,让部队信息化建设沐浴在“全国科技拥军一面旗帜”的春城阵阵春风之中。他们发挥军地双重领导体制优势,积极搭建军地合力建设信息化的大舞台,坚持用两条腿走路,变双重领导为双重力量,变双重身份为双重责任,在信息化建设中探索一条军政合心、军民合力、军地兼容的发展之路。

  ——社科院院士、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来了,长春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海军来了,吉林省网通公司总经理荣万程、苏强也来了。他们为师团机关开办信息化知识“百家讲坛”,免费举办了12个专题讲座,令官兵眼界大开,压力和差距变成了干信息化的动力。

  ——师前后3任第一政委米凤君、杜学芳、王儒林,从研究审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到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人才、经费等重要方案和问题,亲自把关拍板定夺,使师团官兵心里有了“主心骨”。

  ——打开这个师“高技术人才储备数据库”里的“一团一组一队”,不禁令人眼睛一亮。由20多位资深专家、教授组成的“决策智囊团”,由80多名信息、通信、技侦等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的“科技攻关组”,由近100名网络设计调试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保障队”,为这个师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有大国防观才有挺立潮头之勇。回望这个师信息化建设走过的道路,可以清晰地看到理性抉择与科学实践并举的鲜明轨迹:当人们还在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建设“能不能搞”而瞻前顾后时,他们已拿出自行研制的炮兵师集群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填补了我军炮兵师集群作战指挥自动化的空白;当人们还在为预备役部队信息化训练“训什么、怎么训”而无所适从时,他们已完成专业模拟化训练20余期,总结出信息化条件下地面炮兵作战新战法、训法20项。

  面对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条非走不可的道路,他们不甘人后,不坐失良机,不消极等靠,以新思路新举措挺立于信息化建设潮头。他们的实践表明,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党委领导工作的起点、方法和方向。当前,民兵、预备役部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由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的转变,必须坚持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已经做过和正在做的工作,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以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致力营造浓厚的信息化建设氛围。

  从寓军于民到携手打造信息化“同心圆”——挖掘智力资源须有过硬的“内功”

  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在各科研技术部门预编有近千名具有高科技素质的官兵。但他们平时都分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如何做到从寓军于民到军民携手打造信息化建设的同心圆?师党委认为,预备役部队搞信息化建设离开院校和科研院所协作不行,不把预备役官兵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智力资源优势挖掘和利用好更不行。但要达此目的,仅靠行政命令、靠叫困难或靠感情搞公关都管不了长久。只有练硬内功,提高现役官兵科技素质,在军地间形成协调发展的科技人才群体,形成“平等对话”的桥梁,才能真正盘活军地人才资源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服务。

  为了在全师建设一个钻信息化、干信息化的人才群体,他们扎扎实实开展高科技知识普及、计算机和外语考级、学历升级“三项成才”活动。目前,全师现役干部本科以上学历已由2001年的36.5%增至81%,师团机关干部基本会使用现代通信手段沟通联络,会操作自行研制的信息化装备,会使用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作业的“新四会”要求。

  如今,师团机关干部上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机,浏览信息知识,进行网上办公。这些新习惯还“逼”着官兵自己动手,开发出有关司、政、后、装工作方面的系列软件40多套,实现了办公指挥自动化,使信息传递更为快捷,指挥更加顺畅。

  被官兵誉为信息化征途中难不倒的师党委“一班人”,更是深谙“打铁先要自身硬”的道理。数据显示:师党委“一班人”5人取得研究生学历,4人在读,人人通过优等指挥员素质考核,达到计算机等级认证标准;班子成员人人承担了研究攻关课题,人人都有科技研究成果。

  在这个师,看你有没有挖掘智力资源优势的“内功”,检验的标准主要有三:对装备的改进意见能否提到点子上;对作战的需求能否拿出具体方案来;对新技术能否提供应用的舞台。这些在官兵眼里一度可能是个高门坎,而现在跨过这些门坎只需轻轻一小步。

  例证一:2004年,他们从科研单位引进了射击指挥模拟系统。这套系统形象直观,声光效果逼真,相对以前可以说是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他们并没有迷信权威,而是认真进行研究,发现这套系统在使用投影仪作为显示设备时屏幕只用了一半,看上去狭小的界面与系统强大的功能很不协调。他们组织力量从破解程序源代码入手,采用双机投影、双屏显示的办法,使显示画面放大了8.8倍。专家看后连连称赞“不简单”。

  例证二:去年初,师党委提出了“将某卫星定位系统改造运用于师炮兵野战指挥”方案,并由北京某导航技术公司承担对系统的具体研发任务。半年后,该公司技术人员带着新研发的设备来到师里,测试中却发现定位系统有很大误差。师领导和机关技术人员经查找炮兵侦察有关资料,列公式,画图纸,最终发现这里计算所用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与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的横、纵坐标完全不同。这一发现令在场的官兵异常兴奋,马上通知了北京的这家公司。当技术人员把这一发现与原来的计算方案一对比,顿时恍然大悟,并主动降低了设备的价格。

  例证三:去年5月,为了适应未来战争对野战指挥手段的要求,师党委决定对已有信息化装备进行升级改造,时间两个月。这次改造涉及面广,几乎涉及所有装备,所有的供电系统都要重新设计和改造。电源系统的改造任务落在了通信参谋姜尔健身上,他当即向领导表示按时完成任务。他紧紧抓住先期设计工作这个关键,对不同的方舱、不同的设备,各种参数性能做到了如指掌。为了准确掌握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电路,一只万用表和一个笔记本电脑成了他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他还想办法和几家军工企业有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建立了咨询专线,及时释疑解难。电源改造任务按期完成。

  在这个师,像姜尔健这样能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可以利用电瓶、不间断电源等多种方式和十几种设备为武器装备供电的信息化专家型人才,已与预任的科技型官兵一起,构成一个人才群体。

  由“二元分立”到“剑犁兼容”——集成创新推动战斗力实现新跨越

  军队人才与地方人才,军用技术、器材、装备和民用技术、器材、装备,看似处于“二元分立”状态,但透过吉林某预备役炮兵师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历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启示:一旦有了军民兼容、集成创新的思路,“剑犁兼容”变成为现实,就能使战斗力实现新跨越。

  借船出海扬劲帆。他们采取“先进的积极借鉴、成熟的直接借用、相近的主动借助、通用的整体借来”的办法,通过对地方信息化技术的嫁接、移植、嵌入进行集成创新,为我所有,走出了一条起点高、效益好的信息化建设路子。数据显示:师里研发的10几台指挥方舱中,直接应用地方成熟技术、先进设备300余种(件)。在研制炮兵群作战指挥方舱过程中,直接应用了大量先进的民用技术和设备,把有无线宽带多媒体接入系统、网络服务器、网络交接机、便携式作业终端等,直接与炮兵群射击指挥系统对接,既节省了研发资金,又保证了装备性能。

  在推进集成创新的过程中,实行人才的综合集成攻关。2005年,为攻克野战机动中信息无线传输技术“瓶颈”,师长梁军、政委王跃金提出机站与机站实现“握手”的思路。师里组织协调长春市3所大学实验室,5家科研院所、2个专业传输设备公司的人员和17名预备役军官成立专门攻关组,针对部队野战机动中多种数据传输,借用大量地方成熟的技术,联合研发完成了非视距高速移动宽带数据传输系统,通过“无线网桥”和“同步接收”技术增加传输中心站,扩容传输点位和距离,保证传输质量,解决了“机站握手”问题,解决了数字化指挥的“动中通”难题。走军民兼容、集成创新之路,建设“数字化”、“一体化”的炮兵,使这个师的战斗力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吉林某预备役师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有力地表明: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社会发展体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