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快速渗透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正向我们走来,但信息不灵、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目前仍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我们迫切需要在政府与生产者,生产者与市场之间架起信息服务的桥梁。本文力图结合山西实际,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农业信息化就是让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在科学数据指导下进行。近年来,山西省的农业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农业信息网络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正向信息化迈进。
一、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的现代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主要表现为:一是建立了省级信息发布平台。“山西农业信息网”为山西省农产品的交易搭起了“农产品网上展销洽谈平台”。该平台集中展示山西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宣传山西农业资源优势,突出展示山西省无公害、绿色食品以及不宜带到农交会参加实物展销交易的鲜活农产品。该网站图文并茂、全天候地向国内外客商发布农产品产销信息,成为永不落幕的农产品交易会,山西省各种绿色食品、名特优新杂粮杂豆、优质干鲜果品、瓜菜等农产品集中展示给国内外宾朋;二是基本完成了市级农业网站的建设。以阳泉市为例,该市已初步建成了集信息采集、处理、检索、远程传输、发布、数据库应用以及信息分析预测、电子政务工程等为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网--阳泉农业信息网设置了40多个栏目,并同国家、省、市各相关的100多个网站进行了链接。同时,还建立了种子、植保、动检、蜂业等专业辅助网站,基本形成了全市农业信息交流的一个平台;三是部分经济发达县市已建设了县级农业网站和县级局域网。以新降县为例,该县数年前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级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达到了农业部要求的“五个一”标准,开通并运行新绛县农业信息网,由全县68名高、中级农艺师为主体组成了信息采编体系。全县十个乡镇全部建成了乡级信息服务站,并全部达到“五个一”标准;四是乡镇农技部门上网工作也取得很大进展。阳泉市32个乡镇中有22个乡镇依托农技服务站初步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点;五是全省有不少农业企业、农民营销大户、种养大户上了网。
二、传统传媒网络日臻完善
以广播、电视、电话、报刊、杂志、农业各职能部门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传统信息服务网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山西省南部的运城市,近年来结合省委、政府“数字山西”的战略部署,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目前十三个县(市、区)、二十八个乡(镇)成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发展农村信息服务员280名。一个以批发市场、重点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和农村信息员相结合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正在逐步形成。经济较为发达的阳泉市,为了进一步拓宽信息服务渠道,今年以来,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举办农牧业技术讲座300余场次,发布各类农情信息1000余期,接受电话技术咨询3000余次。市农业部门还与市广电总台在图文频道上开辟了“三农园地”专栏,向农民及时提供农业法规与科技、农产品市场行情、农业看点等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蔬菜生产大县新绛县,现有乡级专职管理员和信息员24名,通过农业部认证的农村信息员队伍达到150人,另有千余人的农村信息员队伍和遍及全县十个乡镇180个村庄400农户的服务网点,构成了县、乡、村、户四级信息网络体系,有效解决了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问题。
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有效地提高了农业资源信息的利用程度。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全过程实现信息化、高效益化,以信息化纽带,进一步提升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度及其与市场的对接度,从而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明显下降。可以说,农业信息化为农村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山西省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