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经市领导审定批准,由市档案局和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该《规划》为市级一般专项规划,是全市“十一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是在总结“十五”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十一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形势和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需求基础上编制完成的。编制《规划》的核心思想是:在档案事业的发展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档案事业的发展走科学发展之路。
《规划》经过研究起草、讨论修改、衔接论证、补充完善等阶段的工作,按照规定程序编制完成。编制过程中,全市档案系统进行了多次讨论;通过书面方式征求了74个市属委办局意见,并与部分委办局进行了专题研究;召开了3场专家论证会,听取了41名专家意见;并对照北京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市属相关部门“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国家档案局“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了衔接。在广泛吸收各方面意见,进行了25次之多的修改后,《规划》编制完成。
《规划》由前言、“十五”回顾、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项目、保障措施七大部分构成,它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本市档案事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项目以及落实规划的保障措施,是指导今后五年本市档案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的主导思想及“十一五”时期本市档案事业的重点工作如下: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档案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为抓手,以档案工作全面快速发展为核心,以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目标。主要工作有:1、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促进档案网络化服务。全市国家档案馆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率平均达到90%以上,利用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档案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查阅服务,推动电子文件实时归档,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2、加大档案资源开放力度。各级国家档案馆除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以外,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并积极稳妥地开展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类档案的随时开放工作。3、丰富档案利用形式。各级国家档案馆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纸质目录查阅、计算机目录和全文检索、档案阅览、网上利用、音像视听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编辑出版高质量的档案编研成果。4、拓展国家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各级国家档案馆提供行政规范性文件查阅服务,举办档案展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5、完善满足档案馆功能需要的基础设施。市和部分区县档案馆进行改扩建或新馆建设,为成为国家档案局提出的“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中心、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四位一体”的档案馆奠定基础。
二、抓住历史机遇,找准档案工作在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中的切入点
围绕2008年奥运会,档案工作从以下三点切入:1、做好筹办奥运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将弥足珍贵的奥运档案财富完整留存。2、开展奥运档案的提供利用工作,特别是围绕编写奥运会志、奥运筹办工作总结、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评估报告等项任务,及时做好档案材料提供利用工作。3、在2008年推出“北京档案珍藏展”、“古都风貌展”等特色鲜明、高水准的档案展览,在投身奥运文化建设,为“人文奥运”增色的同时,提升档案工作水平,树立档案工作良好社会形象。
三、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开展档案服务工作,促进档案业务建设
根据“十一五”时期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档案部门重点做好北京旧城保护和重点新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区建设、企业改革、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档案工作,在为各项事业进行档案服务的同时,带动并促进档案工作自身的发展。
四、突出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影响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工作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本市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建设进程加快,各种类型的数字档案信息大量产生,若不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管理,当代社会记忆就会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另一方面,档案工作若不提升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就难以满足社会档案利用需求,无法实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抓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必然选择,是档案事业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规划》将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本市档案工作的重点任务,并要着力抓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档案馆室信息资源建设、档案资源网络化服务、档案信息化设施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几方面工作,同时在实施项目中也较多体现了档案信息化工作,以全方位加大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
五、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重,增强《规划》的导向功能和促进作用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两部分,明确了“十一五”时期本市档案事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各项主要工作的定位、目标,着力体现了对档案事业发展方向的宏观引领;主要任务部分侧重解决各项工作做什么、如何做问题,旨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实施项目则要起到对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强调可操作性。为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规划》从思想、制度、理论、人才、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附件1:《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背景资料
一、档案事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档案是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与面貌。档案事业是一项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是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十五”期间北京市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档案工作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档案工作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各部门工作服务、为社会民众服务取得丰硕成果;档案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档案事业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利用职能有效发挥;档案工作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档案事业在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为首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现状
1、档案机构、人员及建筑情况
全市现有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9个,包括市档案局和18个区县档案局;国家档案馆20个,包括市档案馆、18个区县档案馆和市城建档案馆;县处级以上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室3178 个。全市有专职档案人员4078人,兼职档案人员21169人,其中专职档案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数的85.9%。全市档案馆建筑总面积为84656平方米,其中市档案馆为18300平方米,区县和城建档案馆总建筑面积为 66356平方米。
2、馆室藏档案概况
“十五”期间,全市20个国家档案馆接收档案110.6万卷,各级各类档案室接收档案1296万卷件。至“十五”末,全市各级各类档案馆室藏档案总计3301.9万卷件,其中市档案馆161.5万卷件,区县档案馆208.8万卷件,各类档案室2897.1万卷件。
3、档案利用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档案利用达到3702814(370余万)人次、10664995(1066余万)卷件次,其中各级国家档案馆接待档案利用280930(28万多)人次、1009913(100万多)卷件次,各级各类档案室接待档案利用3421884(342万多)人次、9655082(近97万)卷件次。
三、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档案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档案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相对不足,档案资源开发及整合力度不大,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够平衡,个别单位档案工作机构和人员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四、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档案资源更加丰富。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将会进一步丰富我市档案资源。
2、档案利用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政府运作体制向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的转变,社会各界对档案的利用需求将日益增强和更加广泛,对档案资源的丰富程度、开放程度及利用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
3、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的推广完善,数字档案信息所占比例将大幅度提升,档案管理将进一步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变,这将有力地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4、档案工作水平全面提升。要满足不断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部门必须加强档案馆室各种功能建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档案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档案资源整合力度,提高档案工作者素质。
五、“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
档案法律规章不断健全,依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市和区级立档单位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率达到90%;档案基础业务工作更加扎实,管理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全市国家档案馆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率平均达到90%以上;档案馆室设施完备、功能完善,为提高档案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保障,市和7个区县档案馆完成改扩建或新建任务;档案资源进一步丰富、馆藏结构科学合理,应移交档案进馆率达到90%;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相适应,基本实现电子文件实时归档,积极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全市专题档案数据库,实现专题档案目录和全文的共建共享;奥运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按期移交进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明显加大,现代化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市档案馆已数字化开放档案的全文上网率达到80%;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稳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满足事业发展需求,档案科研质量进一步提高,新上岗档案人员培训率达到100%,继续教育培训率达到100%;档案服务的影响不断扩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全面提升,全市国家档案馆举办百个档案展览。
六、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1、加大档案信息开放力度。各级国家档案馆除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以外,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档案必须向社会开放,并将积极稳妥地开展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类档案的随时开放工作。
2、提供优质档案服务。各级国家档案馆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纸质目录查阅、计算机目录和全文检索、档案阅览、网上利用、音像视听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各级国家档案馆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查阅服务,并积极利用互联网为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举办档案展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3、做好奥运档案工作。加强筹办奥运档案的收集、管理等项工作,将弥足珍贵的奥运档案财富完整留存;围绕编写奥运会志、奥运筹办工作总结、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评估报告等项任务,及时做好档案材料提供利用工作;在2008年推出“北京档案珍藏展”、“古都风貌展”等档案展览,投入奥运文化建设。
4、改进完善档案基础设施。市和部分区县档案馆进行改扩建或新馆建设,为成为国家档案局提出的“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中心、档案信息服务中心”“四位一体”式档案馆奠定基础。
5、抓紧馆藏濒危珍贵档案抢救工作。解决字迹褪色、纸张老化等危害档案安全的严重问题。对濒危重点档案进行调查,选择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文献推荐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各区县按照本区域档案抢救规划在档案局的部门预算中安排重点档案抢救保护资金,市财政在市档案局的部门预算中安排相应资金,用于全国重点档案的抢救保护。
6、加强新时期重点领域档案工作。做好北京旧城保护和重点新城建设档案工作,确保档案工作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开展;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对乡镇档案工作和村民委员会档案工作的指导和培训;扶持、引导非公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重视信用档案,积极参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7、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着力抓好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档案馆室信息资源建设、档案资源网络化服务、档案信息化设施建设、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几方面工作,实施行政规范性文件数据库项目和电子文件实时采集数据库示范项目,利用先进技术,通过互联网对公众实现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计算机目录检索、全文阅览和信息反馈等免费、优质、高效服务,通过局域网或政务专网对制发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实时采集、鉴定和保存,并实现电子文件共享,改变一些单位电子文件自生自灭、档案进馆后重复进行数字化等无序状况。
附件2:“十五”期间北京市档案事业主要成绩
“十五”期间北京市档案事业主要成绩
一、档案服务工作成效显著
五年来,各级档案部门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深化服务主题,扩大服务领域,积极为市委市政府,为各工作部门,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档案服务取得显著成果。
1、抓好重大事件、重要活动档案工作。在防治非典和防控禽流感工作中,市档案局与区县档案局馆和市直单位共同派出业务骨干,深入防控一线重点部门,指导并协助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立卷归档工作,使相关文件材料完整留存,近万卷档案按时移交档案馆;在奥申委接待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考察、起草陈述报告时,档案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并于投票前夕在莫斯科市举办了“今日北京”的展览,产生了积极影响;档案部门与奥组委信息中心、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等单位合作,联合发文,开展检查,进行培训,形成了齐抓共管奥运工程建设档案的良好局面。
2、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查阅工作。昌平区档案馆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服务工作,受到国家档案局的肯定。按照市政府2005年发布的第160号令的要求,市和区县档案馆作为本级人民政府指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查阅场所,全部开展了行政规范性文件查阅服务工作。行政规范性文件利用工作有效地参与了政务公开建设,帮助民众及时准确地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深化“三农”档案工作。市和区县档案局与农委、民政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推动“三农”档案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怀柔等区县建立无业劳动力、种植养殖、旅游文化、农业科技、经济合同、村民宅基地等特色档案,并送档案下乡,受到农民欢迎;房山区深入探索小城镇档案管理模式和方法,该区窦店小城镇档案工作成为全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典型。“三农”档案在指导农业生产、解决农民就业、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民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普及社区档案工作。东城、西城、海淀、通州、石景山、丰台等区县将档案工作延伸到社区,建立社区档案,举办展览,为加强社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方便百姓生活做出了贡献。如市档案局馆和东城区档案局馆与街道社区合作,举办了系列胡同历史文化展,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5、接待利用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公民利用档案维护权益和开展学术研究现象的涌现,市和区县档案馆积极加大为百姓服务的力度,档案日常接待利用成绩喜人。2003年,市城建档案馆全年接待10684人次,利用档案59505卷;首钢总公司全系统接待查档利用24764人次,利用档案50585卷次;市工商局、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市公安局档案部门分别接待查档利用10321人次、4500人次、2652人次。朝阳区档案馆2003年接待查档利用6626人次,利用档案10178卷次,到“十五”末,朝阳区档案馆共接待利用者3万多人次,其中公民个人占81%,即使在非典疫情严重的2003年四、五月份,朝阳区档案馆仍接待了查档利用1136人次。
6、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进一步发挥。市档案局出台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及考评办法;市档案局起草的《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成为国家级行业标准。“十五”期间,全市20个国家档案馆举办了166个档案展览,如“纪念建党80周年展”、“纪念彭真诞辰100周年展”、“邓小平在北京”展等,接待参观者428万人次。其中“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纪念彭真同志诞辰100周年展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贾庆林等领导同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展览展出18天,接待参观者1.8万人次。此外,区县档案馆突出地域特色,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档案展览,如通州区档案局馆主办“名人档案故乡行”展等。
二、档案法制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1、立法建制工作显著加强。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改《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的决定;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档案馆接收档案的规定》;市档案局出台的《关于加强北京市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北京市归档文件整理标准》、《北京市档案局行政审批程序性规定》、《北京市档案局关于对举报、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的办法》、《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非公有制企业档案管理指南》,以及与有关主管部门联合制发的一系列加强档案管理的规定,使全市档案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规范。据统计,2000起至2005年底,我局单独或会同相关部门制发的有关档案接收、电子文件归档、奥运档案工作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共有40项。
2、执法能力不断提高。市和区县档案局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截止2005年底,市档案局已经办理了10余件许可事项。积极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工作,执法检查内容重点突出,检查程序规范严格,对档案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大,如2002年市档案局查处了三起档案违法行为,并制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在狠抓行政执法检查的同时,档案干部法制教育、培训也广泛深入地开展,如2002年市档案局举办了两期档案行政执法培训班,共二百余人参加。
3、法制宣传广泛深入。2002年我市一万七千多人参加了国家档案局举办的档案法制知识竞赛活动;2003年我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其中市档案局举办的档案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参赛人数6.2万人;北京电视台和一些区县电视台黄金时段连续播放的档案法制宣传口号,更是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2004年市档案局与市司法局联合制作发行档案法制宣传挂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档案领域的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进行生动宣传,一时间遍布全市城乡的5500多个宣传栏及各大公共场所;2005年市档案局汇编完成《档案违法案例选编》宣传手册,免费发放给全市档案系统,捐赠《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学习资料》7000本,为广大市民学习法律知识提供便利。市档案局被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四五”普法先进单位,在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受到国家档案局的表彰。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1、现代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市档案局成为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崇文区等12个区县档案局成为本地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昌平区等16个区县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同步进行。档案信息化统筹规划、宏观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市档案局与市信息办联合制发了《关于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的意见》,各区县、各单位结合实际,明确提出了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原则和步骤。
2、电子文档管理初步规范。市纪检委、市工商局、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市粮食集团、人民银行北京营业管理部等单位,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加入了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功能,实现了对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有效控制与管理。市档案局对区县档案馆档案管理系统软件实行统一配置,为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3、档案数字化工作进展显著。“十五”期间,北京市档案馆共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45万卷册、1693万页,占馆藏卷册总数的近29.1%,照片档案数字化54174万张,录音档案数字化1249小时,录像档案数字化930小时,缩微品数字化81万画幅,其中部分数字化档案已经在互联网上对公众提供利用。
4、档案网站建设不断完善。市档案馆网站检索数据量稳步增加,数据条目占馆藏总量50%以上;网上查询、网上展览、网上宣传日益活跃,市档案馆网站访问量由“十五”初期的每月几百人次,上升到“十五”末期的每月4万多人次;全市18个区县档案局馆均已在公共信息网上建立了网站,区县档案馆计算机目录检索体系机检目录总量已达753万条,并陆续建立了招工、婚姻、土地等利用率较高的专门档案数据库。
四、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稳步推进
1、创新管理体制。档案部门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档案工作内在规律的档案管理模式。西城、宣武、海淀、朝阳区相继建立了跨单位的机关档案管理中心,创立了精简高效的档案管理模式,特别是宣武区档案馆历经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成功建立并投入使用了区文档管理中心和文档中心管理系统,服务对象增至45个。针对市场需求,突破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市档案馆2002年组建了北京市档案事业服务中心,利用库房、设备、人力、技术等优势,为社会提供档案管理服务。
2、加快馆室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档案服务能力,市档案馆利用大厅进行了改造;顺义、怀柔、宣武区新馆建成投入使用;市地税局、市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改造了档案室。至“十五”末,全市国家档案馆面积达到84656平方米,档案室面积达246726平方米。
3、重视档案接收征集。加大对重点工程、重大活动、机构改革单位、重点企业等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服务力度,有重点地开展档案征集工作,一批珍贵档案陆续进馆,如平谷区档案馆收集了4000余种5万余件老报刊,创办了世纪阅报馆;延庆县档案馆2004年征集到珍贵档案1700件;崇文区档案馆拍摄街景留存历史,照片拼接长度达800余米。“十五”期间,全市20个国家档案馆接收档案110.6万卷,各级各类档案室接收档案1296万卷件。
4、加大档案开放力度。各级档案馆继续做好档案开放工作,“十五”末期,市和区县档案馆已向社会开放档案96.6万卷件,其中市档案馆向社会开放档案占馆藏形成满30年档案的82%。
5、档案编研硕果累累。全市档案部门通力合作的首部《北京志·档案志》编修工作顺利完成;市和区县档案部门编辑出版了《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北京抗战图史》、《清代宣南人物事略初编》、《北京西城往事》、《石景山历代碑志选》、《密云地区抗日斗争史料选编》等一批优秀编研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五、档案科研教育长足发展
1、科研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市档案科研立项83项,其中16项获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占全国同期获奖总数的11.35%,获奖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
2、教育培训继续加强。“十五”期间,共有1万多人次参加了岗位培训,2.5万人次参加了继续教育和专题培训,全市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质有所提高。新编《档案人员岗位培训教程》因其特点突出,针对性、可操作性强受到欢迎,当年发行7000册,被中国档案出版社列为畅销书目,成为全国档案系统培训推荐教材。
六、档案宣传交流积极活跃
1、宣传力度加大。“十五”期间配合市委市政府重要活动,市和区县档案部门与媒体合作,通过刊发文章、举办展览、拍摄电视片、组织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档案工作在媒体上的宣传频率逐年增加,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社会档案意识逐步加强。同时档案刊物《北京档案》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品牌优势。
2、交流范围扩宽。市档案局馆作为国际档案理事会东亚地区分会和城市档案处成员单位,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和活动,与各国档案人员广泛进行工作交流;建立了与莫斯科市、海德堡市等城市档案部门的友好工作联系;选派档案人员到国外考察和培训;“十五”期间,接待外国档案工作者来访25批、128人次。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促进了我市档案工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