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与民众的契约关系
来源:凤凰视点 更新时间:2012-04-14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工具,会给人类文明的重要一环——社会治理带来何种变化?近日一则来自四川的消息,从积极的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据报道,四川已实现省人大与省财政集中支付中心的联网,凡是通过省财政集中支付中心支付的每一笔钱,都在第一时间处于省人大监督之下。这种“在线”监督,使政府花钱的过程变得阳光、透明,国库的钱柜子变成了“玻璃柜”。

人大与政府财政支付系统实现联网,及时掌握财政资金的支付情况,既强化了人大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督,提高了监督的实效,也推动了政府部门的依法理财——技术进步解决了即时监督的难题,使原来复杂的问题显得轻而易举。

而另一方面,据最新出版的《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3》(社科文献出版社)披露,一些政府网站的互动栏目纯属“作秀”,在线办事能力也比较弱。数据显示,目前大陆已有七成政府部门建有网站,有调查发现,至少半数的省以下政府网站“患有三种病”。

第一种叫“应付病”。并非真心利用网站为民众提供政务服务,而是应付上面的建站指令,不得不建。这种网站更新周期长,服务功能差。第二种叫“官气病”。内容除了领导讲话就是官样文章,大有居高临下的架势,全无亲和力可言。第三种叫“作秀病”。所设置的网上投诉、领导信箱、民意征集等栏目,多半是在作秀,有的甚至公然“邀功”。如某县级政府网站,在网民意见栏目中一共提出三个问题:“您对政府工作哪一点最满意?”“您对政府领导哪一点最感动?”“您对政府哪个部门想说说感谢的话?”

一些地方政府不是利用网站服务于民,而是“忽悠”老百姓,暴露了政府机关作风上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更重要的是,这表明,人民对于公权力的有效监督,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而在于有没有足够的监督权力,在于政府愿不愿意让民众真正分享权力,愿不愿意让老百姓知情,接受老百姓监督。

政府不愿意开放政治权力,既可能是出于维护政权稳定需要的公心,也可能是出于维护集团既得利益需要的“私心”。虽然中国的政治权力没有真正放开,但执政党已经认同“政治民主”的目标。面对众多的权力腐败,加强民主监督已不得不作为一个重要解决方案提上议事日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四川的尝试尤足珍贵——中国可以,而且应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让立法机关与民众真正分享权力,首先是知情权,然后是监督权。

对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古今中外已有不少理论表述,但其实质是一种契约关系。民众是买方,政府是卖方;民众付出的是经济上的税收、政治上的服从、思想上的认同,政府提供的是各种公共服务。如果政府不能提供令民众满意的服务,只关心短期政绩目标,不注重长远社会利益;不能主动从民众的迫切需要出发,而是被动地应付迫在眉睫的压力;惯于采用简单的行政手段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甚至在有意无意间以公权力侵害私权利,就必然造成民众不满,政府与民众的契约将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首先将危及思想上的认同,导致官民矛盾增加,政府治理成本增大;继而波及政治上的服从,造成制度危机;当危机蔓延到经济上的税收时,契约关系将难以为继。为避免这种危险,执政集团会作出自律,力求改进服务,使契约关系能够持续。但是,执政集团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当少数有责任意识的人致力于改进公共服务时,可能大多数人还在孜孜于眼前利益。这种情况将引发执政集团内部的利益分化与斗争。  
  
在现代民主国家,这一难题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程序设计来解决的。通过强化民众一方的力量,也就增强了执政集团内部有责任意识一方的力量,使执政集团的整体行为向着改善公共服务,以维护和巩固契约关系的方向倾斜,而不是执着于眼前的既得利益。

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提到:要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表达了通过改善公共服务来维护政权稳定的愿望。但在现行体制下,要实现此一目标,只能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控制手段。以少数人之力控制全国大大小小的公共事务,还要提防内部大大小小的蛀虫,其难度可想而知。正是在这个方向上的艰难,凸显了在另一方向上渐进的必要性。技术进步的魅力就在于,它为这种渐进提供了化难为易的手段:政府不需要让渡多少权力,不需要担心引发连锁反应的风险,就可以让民众知情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