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宁夏"网上行之——农业和农村经济
来源:人民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一、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五"回顾

    "十五"以来,全区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成效。

    到2005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达到69.8亿元,完成规划的151. 7%,年均增长8. 3%,比规划高4.3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达到138亿元,完成规划的177.4%,比"九五"末增加60. 2亿元,年均增长7.1%,比规划高1.1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9元,完成规划的109%,年均增长7.8%,比规划高1.8个百分点。粮食生产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播种面积稳定在1100--1200万亩,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27--30亿公斤,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30亿公斤。初步建立起了以中宁县为主体、以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26万亩枸杞产业带,银川--吴忠20万头奶牛产业带,环香山30万亩压砂西甜瓜产业带,沿河20万亩淡水鱼产业带,贺兰山东麓14万亩葡萄产业带,中部干旱带360万只滩羊产业带,环六盘山200万亩马铃薯产业带和一些特色产业"板块"。

    ----农业产业化经营上了一个新台阶。

    全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已发展到786家,规模以上136家,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66家,过亿元的6家,培育出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7家;维维、江中、中汇、张裕、王朝、长城、中粮等全国知名企业集团投资参与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推广步伐加快。

    水稻优质品种面积达到75%以上,旱育稀植推广60万亩;玉米第五次、马铃薯第四次实现了品种更新换代,设施蔬菜发展到15.6万亩;马铃薯脱毒化种植120万亩,脱毒化栽培率达54%以上;引进国外优质奶牛6750头,奶牛单产"九五"末的5000公斤增长到5700公斤;肉牛、肉羊杂交改良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封山禁牧及草原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全省境内的封山禁牧,草原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恢复。全区380多万只放牧羊只"下山"实行舍饲圈养,3480万亩天然草原实现了禁牧封育,占天然草原总面积的94.5%,1360万亩天然草原实施了围栏封育,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500万亩已垦草原实现了退耕还草,全区人工种草留床面积达到617万亩。

    ----农村税费和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我区较全国提前两年免征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通过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化肥补贴、农机补贴、基本农田建设补贴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直接补助农民的粮款及生活费24.4亿元,农民人均税费支出由2000年的57元下降到2005年的1.5元。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全区新增水浇地80万亩,山区新修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175万亩;解决了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20万头大家畜、120万只灌区3.2万农户住进了"塞上新居",山区8600户危房得到改造;全区6.7万农户用上了沼气,10万农户用上了太阳灶,910个村用上了自来水、90%以上的村通上了电话。

    "十五"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很突出:一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层次还较低;三是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低;五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

    二、"十一五"展望

    "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给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加、素质偏低,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加剧和农村社会问题增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稍有松懈,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

    "十一五"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十一五"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树立一个指导思想,坚持八大发展原则,突出四大重点领域,实现六大奋斗目标。

    树立一个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领,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到2010年灌区初具现代农业产业雏形,中部干旱带完成特色产业构建,南部山区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和谐运行中再上新台阶。

    坚持八大发展原则:一是统筹协调原则。二是粮食安全原则。三是市场导向原则。四是比较优势原则。五是集约经营原则。六是品牌带动原则。七是科技支撑原则。八是生态和谐原则。

    突出四大重点发展领域:

    一是优化三大区域布局,建设15个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众多的特色产业"板块"。

    在引黄灌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出发点,建设七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即:50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带、60万亩"一体两翼"枸杞产业带、银川吴忠30万头奶牛产业带、河西600万只肉羊、80万头肉牛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贺兰山东麓30万亩葡萄产业带、30万亩沿河生态淡水鱼产业带和30万亩现代(设施)瓜菜产业带。

    在中部干旱带以构建特色产业为出发点,建设三大特色产业带,即:环香山100万亩砂田"枣瓜间作"产业带、400万只"盐-灵-同-海"滩羊产业带、60万亩"灵-宁-同-海"红枣产业带。

    在南部山区以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为出发点,建设五大特色产业带。即:500万亩人工种草100万头肉牛和200万只羊的环六盘山草畜产业带、300万亩马铃薯产业带、250万亩"小杂粮--油料"产业带、35万亩"道地"中药材产业带、1000栋标准菇棚、30万亩"食用菌--冷凉菜"产业带。

    二是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乡村清洁工程"、"劳务产业工程"和"村企互动"行动。

    三是做好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三篇文章":即: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施"龙头企业振兴工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农村二、三产业。

    四是实施新时期科技兴农"五大举措":即: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推进农业科技对外合作行动计划;实施"农业信息化标准化工程";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实现六大奋斗目标:

    一是宏观经济目标。到2010年,全区农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年增长7.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80元以上,年增长8%以上。

    二是农村发展目标。新建农村户用沼气25万户,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50%以上;山区50%以上的乡镇建成农业信息服务站。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枸杞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奶牛存栏40万头;羊只饲养量1500万只、肉牛饲养量200万头;马铃薯面积400万亩;瓜菜面积240万亩。肉、蛋、奶、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45万吨、13万吨、140万吨和10万吨。

    四是科技提升目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75%,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五是生态建设目标。全区草原围栏面积达到2800万亩以上;全区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到800万亩,天然草山改良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新增牧草产量750万个羊单位。

    六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目标。新增可灌溉耕地100万亩;兴修旱作基本农田175万亩;解决80万只羊、30万头牛的饲草料加工机械及棚圈设施;新增农机总动力1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