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史颂光通讯员成利军)进入9月份,愚公故里济源喜事不断:9月5日,济源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国家爱卫办评审鉴定;9月18日,王屋山—黛眉山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9月19日,中国民协授予济源“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称号。
当地一位负责人介绍说:“这是建设人文济源的缩影。”
省七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济源审时度势,提炼新命题:以人为本,提升品位,构建区域性人文城市新形象。
市委书记周春艳点题:“城市框架可以速成,但城市的人文情怀不可一蹴而就。少了人文精神的支撑,再华丽的城市都是一种残缺。”
围绕科学发展观,济源市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消除城乡壁垒,加速资源对流,不断消除发展障碍。
9月19日,济源市撤销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信息中心和市发改委信息中心,新组建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撤与建的目的就是将各类信息互相对接,使服务更加透明,老百姓办事更加便捷。”
同一天,济源市首个新农村信息服务站在梨林镇揭牌。该信息站免费向农民播放科教影视节目。农民高兴地说:“电视节目今儿不看明儿就没了,这家伙想啥时看啥时看,比看电视还美哩!”
新工业、新农业展现新形象。大型企业“群集”于南太行工业走廊,远离城市,“循环”发展。粮林果、烟花蔬、畜禽渔等农业生产基地,科学分布,一村一品。
城乡快速同城化使老年人越活越年轻。家住农村的王大娘越发离不开政府给她办的老年证了:“这可是个宝贝哩。拿着它,进城坐公交、逛公园、游景区、进公厕全免费。除了免费,政府一年还发给俺千把块钱的敬老‘工资’哩!”
更让王大娘开心的是,干线公路网、自来水管网、广播电视网、远程教育网、移动通讯网等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让她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
济源形成的“人文链条”成效明显。近5年来,落地济源的亿元以上外来投资项目就达1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24个。斥资8.5亿元建设中原国际商贸城的孙健女士说:“选择济源,我最看好的就是这座城市的人文指数——领导的人文视野,大众的人文情怀,城乡的人文建设,环境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