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学基金管理作好“信息”服务
来源:科学时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主任王铁强

 

    经过半年紧张申报、评审,今年集中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很快就要公布。从1986年基金委建委伊始每年申报1万项,到今年的6万余项;评审专家也从每个学科主任手中少数专家的零散记录,到拥有近7万名评审专家的完整数据库。这一发展过程中,信息化为基金管理的公平、公正、高效、准确运行作出了很大贡献,也促进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的规范化。为此,我们就基金委的信息化工作,采访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中心主任王铁强。


    《科学时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量今年已达6万多项,基金委如何保证申报、评审工作高效、优质地完成?


    王铁强:基金项目评审和基金委政务的规范、高效运作,与基金委较成功的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基金委的信息化工作起步很早,一开始就有很好的基础,1986年基金委建委伊始,第一届委领导就对信息化工作很重视,尽管当时计算机还不是很普及,但基金委已经开始着手信息化方面的工作,用微机进行简单的数据库建设和管理。


    基金委信息化工作取得较快发展是在“十五”期间,从2000年打基础,到2005年完善科学基金管理系统,逐渐完成了从书面申报、函评到通过网络发布项目指南、网上受理、专家网上评审等工作的过渡,实现了信息化的大跨越。


   《科学时报》:基金委的信息化工作为什么比其他单位起步早些,其大概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王铁强:基金委的信息化建设,完全是由需求推动的。基金委成立初期每年的项目申请就超过1万项,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申请项目数迅速增长。项目管理起来工作量越来越大,无法用手工管理来完成。各学部都有自己联系的专家,但是无法实现共享。从资源共享和利用上来说,亟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大家除了可以管理本学部的项目外,还可以了解其他学部的情况,实现基金委内数据“集中存放,分部使用,统一管理”的目标。 


    1992年4月,成立了基金委员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基金委一位副主任牵头,各部门一把手参加,全面展开基金委信息系统的开发。当年,启动了第一个科学基金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第二年就在受理期间接收依托单位上报的申请项目信息磁盘,建立起统一的申请项目数据库。


    1996年,基金委就接入互联网,并建立了基金委网站,这也是政府部门中建立网站较早的一个,目前,门户网站已经成为基金委与社会各界特别是科学家和教育、科研机构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此后,基金委又开发了第一代基于网络的信息管理系统。从面上项目的申请、受理、评审评议,到资助项目经费拨付都可以在这套管理系统中完成。1998年3月这一系统投入使用,当时在基金委办公楼内部所有项目管理部门都可以联网进行项目的管理。2000年,基金委又建立了基于互联网的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依托单位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项目申报、同行评议专家通过网络进行评议。开始,也是在网上申报的同时,交六份纸质申报材料,到2004年,纸质材料就只需要一份,用于存档,目前,评议过程中已经基本取消了纸质材料。


    《科学时报》:基金项目进行网上管理是怎样一个过程,有哪些环节?


    王铁强:实现申请项目的网上受理和评审,是基金委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基金委每年12月在网上发布下一年度的项目指南和受理通告,申请者和专家就能在网上及时看到。申请者自行填写电子申请书,各依托单位在信息系统支持下可以方便地收集汇总本单位的申请书并通过网络集中上报到基金委。每年3月集中受理,其中95%以上的信息是3月最后一周收集上来的,如果没有信息系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的工作是不可能的。网上受理对用户(项目申报者)来说减轻了负担,同时也为依托单位提供了便捷的管理环境。


    申请项目的网上同行评议,是从2000年开始的。2000年,化学科学部物化学科评审中,率先进行了电子方式同行通讯评议,当时共发出同行评议函1900余份,同行评议专家非常支持,主要以电子邮件方式回收。从2001年到现在,网上同行评议工作不断进行完善,目前同行评议专家通过网络下载申请书,可以通过在线或离线方式填写同行评议意见,通过联网或电子邮件附件的方式传递同行评议意见。另一方面,网上评审加快了项目整理周期,能给专家更充裕的评审时间。2002年时,纸质材料与电子材料是平行的,基金委给专家一份电子材料,同时寄一份纸质材料。2003年在SARS暴发期间,基金委大力强化了网上评审,推行无纸化工作,尽量不寄申请。这两年除了个别项目外,每年近6万份的常规面上项目都取消了纸质评审。


    项目获资助后的管理也实现了网络化,项目负责人通过网络上报项目计划书、项目进展报告和结题报告并随时将研究成果登录到系统,依托单位通过网络对项目执行过程进行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从项目申请、评审、资助项目管理和资助成果管理的信息化。


    《科学时报》:基金委的评审专家队伍也很大,基金委是如何进行专家数据管理的?


    王铁强:在开发出第一套系统前,各学科主任都用卡片记录专家信息,个别使用计算机较早的学科自己建立一个专家信息文件。1992年,基金委统一建立了约两万名专家的数据库。1998年建立系统时就有意识将各学科主任手里的专家收集起来。2001年基于互联网的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后,每年都会有大量专家扩充到专家库,学科主任可以随时进入系统维护专家的信息,专家自己也可以进入系统维护自己的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目前,专家库中收集了近7万人的信息。


    在专家数据库建立前,很多学科主任手上的专家有重叠,比如一位医学专家,可能与医学相关的学科主任都会找他评审,造成一些专家评审项目过多。目前在专家库统一管理的环境下我们规定每位专家在单一学科最多只能评审15份,交叉领域的最多评15份,达到这一数目后就不能在数据库中再选这位专家评了,这也使专家评审量不至于太大,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评审质量。同时,专家库中记录了历年来专家评审的结果,学科主任遴选专家时可以调阅专家评审本学科项目的记录。


    基金委每年启用的评审专家约2.5万人,学科主任可以根据专家的研究领域和申请书匹配,从专家库中遴选专家,速度既快,范围又广。项目主任也可以把项目进行归类管理,将一组相似的项目推荐给相同的一组专家,这样专家评起来就有了参照,结果的可比性就更强、更公正。


    《科学时报》:你刚才提到信息化促进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你认为这两者有什么关系?


    王铁强: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是互动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基金委多次修订管理办法,使基金委不管是在项目管理,还是委内政务管理方面的工作流程都逐步规范,有不错的基础。信息化是一个管理手段,可利用的工具。基金委这种规范的管理基础使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行得很顺畅。


    信息化建设对规范管理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为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和规范化的管理工作环境。信息化也使原来个性化的管理方式更加趋同,同样一件事情,可能原来大家的处理模式有多种,在信息化过程中,将大家趋同了,大家操作起来更便捷。


    《科学时报》:项目申报、评审工作,包括专家库建设,内部办公网络建设方面都基本完善起来后,信息中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铁强:今年5月,开通了科学基金共享服务网,我们将近10年完成的研究课题目录、研究项目的简介和取得的研究成果等信息在网上发布,方便科研人员查找信息。我们打算进一步充实有关信息,建立成果管理信息发布系统与成果展示与利用平台,促进基础研究的学术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让公众能了解基金资助的成果,了解专家们在做什么研究,使有相同经历的研究人员可以相互交流,同时,这一平台可以让科学家更自觉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出去。


    “十一五”期间,围绕科学基金的中心工作,构建多层次安全、可靠的自然科学基金信息服务支撑体系;统一数据资源、推进信息共享,建设科学基金管理、电子政务办公、信息资源共享和辅助决策支持四大平台;建立统一协调的科学基金综合业务电子办公环境,为信息安全与管理业务操作提供可信赖支持,全面实现科学基金申请、受理、评审、资助管理、成果申报与发布的网络化管理;为科学基金管理的公开、公正、公平与全面实施科技信用管理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