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国灾难备份市场的增长开始加速,并将在2007~2008年进入高速成长的阶段。
据专家分析,我国的灾备市场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灾难备份是数据集中趋势的必然要求。数据集中催生了数据中心市场的迅速发展,同样也带动了灾难备份市场的成长。企业和机构所有的数据在数据中心集中,数据的安全问题也随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随着数据中心建设高潮的逐渐到来,数据中心的灾备系统必将面临大的增长。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推动作用明显。2005年,国信办以技术性文件的形式下发《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指南》,它涵盖了银行、电力、铁路、民航、证券、保险、海关、税务等八大重点行业的灾难备份指导标准。该文件将对以上八大行业的数据备份、系统恢复及业务连续性管理的应用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并对其他行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此外,更多的企业和机构开始在灾难备份方面进行投入,将促使灾备市场的行业格局发生较大的变化。目前,中国灾难备份市场主要集中在金融和政府两大领域。其中,2005年金融业的灾备市场规模为20.2亿元,占据了总市场54%的份额。随着民航、铁路、电力等行业对数据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并迅速展开,以及社会资源建设共享灾备中心的发展趋势,目前银行业一枝独秀的情况将得到改变。
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灾难备份市场规模为37.4亿元,2006年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45.8亿元,增长速度为22.5%。预计在2007~2008年将达到4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8年市场规模约为100亿元。
此外,在信息安全领域,今年的重头戏是2006年年初公安部出台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办法(试行)》。随后,公安部选择了部分银行作为等级保护的试点单位,意图通过严重依赖信息化展开业务的银行试点,总结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由此,构建等级化保护体系,今年成为金融行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据调查,一些商业银行认为等级保护办法要落实起来难度相当大,他们担心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该政策是否具有延伸性?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如果相关政策配套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条例的缺失或含糊,会使政策很难操作。二是政策的管理部门太多,行政效率很低,从而导致落实政策和法规时,出现问题不知找谁。三是我国金融业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安全应用水平虽居各行业之首,但“等级保护”却是一个新课题。一方面,金融业对风险的评估能力和安全的防护手段还处在逐步改进之中;另一方面,随着银行业数据大集中的逐步完成,银行的业务系统不单单是一个软件系统,还涉及到覆盖全国的网络系统。还有,银行评估自己的系统应该上报为几级是件相当头疼的事情。如果系统的安全级别报高了,安全措施就会要求高,从而增加银行的安全成本,影响到安全效益;如果系统的安全级别报低了,万一出了问题,谁也负担不了这个责任。
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信息安全产业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著名信息安全专家屈延文教授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讲,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信息资产安全监管机构和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安全监管机制,是国家信息安全宏观政策无法在金融业中全面落实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