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国会的压力,美国国务院5月18日还是决定将其采购的联想电脑逐出政府机密网络,以“确保购买的电脑不会危及资讯及通信渠道”。
对此,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主席、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主席沃策尔在接受采访时声称:“如果你是一个外国情报机构,得知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正在从你们国家的电脑公司采购1.6万台电脑,难道你会放过做点手脚的机会吗?”当然,他可能忘记了:这批电脑的CPU是地道的美国货,电路板原产自台湾,在加州和墨西哥组装,用的是原属于IBM公司的厂房和工人,且上层管理人员多为美国人,产品应当还是地道的“美国本土版”。
联想到近一个时期,从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初期遭遇的困难、中海油收购优尼科的受挫,到这次联想电脑限制使用案,背后都是这个所谓的“国家安全问题”。善良的中国人终于该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确有一些人仍在抱持顽固的冷战思维。当然,这也促使我们必须从打赢未来战争和确保军事信息系统安全的角度,认真检视一下我军的军事信息系统安全——其最简单的逻辑便是:如果美国认为中国企业使用美国关键零部件组装的电脑都可以“做手脚”,那我们大量使用国外核心硬件和软件搭建的信息系统,是不是存在着更大和更多的安全隐患呢?
从技术角度讲,从最基础、最底层的各种芯片、软件,到硬件接口协议,和硬件系统之上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再到各种应用软件,目前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手中。从近几年透过各种渠道披露的信息看,美国情报机构与掌握这些关键技术的企业,都按照相关法规进行着密切的合作,即在CPU和操作系统中预留了“后门”,外围的技术应用层几乎不可能发现。国内外的信息安全专家因而普遍认为,对美国来说,信息是没有国界的,其他国家的“后门”对美国来说基本上都是“敞开着的”。这从美军研发和使用的一些信息战装备性能上,也不难察觉出某些端倪。比如,美军的EC—130H“罗盘呼叫”电子战飞机,就能够渗透到对方的计算机网络中,通过设置假目标、发出错误信息来欺骗对方。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军便利用复杂工具成功地扰乱了南联盟的防空作战。另据报载,美海军将于2008年装备的EA—18G电子战飞机,不但能够对雷达和通信设备实施干扰,还可以攻击计算机网络,入侵到对方的通信网中,截获重要的通信信息。
当然,从技术的角度讲,美军对敌方军事信息系统还没有实施最为致命的攻击,即通过有线和无线方式侵入到信息系统中,启动“逻辑炸弹”瘫痪软件系统,启动“破坏口令”烧毁电路硬件,直至完全摧毁整个系统。
作为新军事变革的核心,一体化的军事信息系统是提升部队战斗力最重要的增长点。但应当清醒地看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确实是“一把多刃剑”,在充分利用它带来的好处时,必须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甚至可能造成的灾难。不少专家早已指出:“不融入信息安全理念的信息化建设,就等于把控制自己‘战马的缰绳’交给敌方,终将受制于人。”
近几年来,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产品性能不断提升。但这一切都还是初步的。信息系统安全“三分技术、七分管理”,除了在基础软硬件坚持以我为主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灾难恢复体系,以增强军事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抗毁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