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北京的新农村建设目前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取得了哪些建设经验?还存在什么困惑?近日,本报记者分赴京郊部分区县对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进行了采访。从今天开始,将连续推出“关注北京新农村建设”特别报道。今天推出第一期:数字化新农村———顺义区北务镇于地村。
■数字化新农村
建设新农村,除发展生产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重要一环,这既包括美化人居环境、完善基础建设,也包括解决农村信息闭塞等问题,数字化是其中方向之一。
顺义区北务镇在全区率先完成了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电子政务和远程教育“四网合一”的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于地村是其中之一。
“刚开始看见电脑还害怕呢,担心按错键把机器搞坏喽。”说这话的是顺义区北务镇于地村的村民梁国玉。
就是这个“怕”电脑的梁国玉,现在不仅习惯了在网上办公的“悠闲”工作,还在网上找到了发财致富的生意经,并帮乡亲们发展起民俗产业。
像梁国玉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触并使用网络。网络,在城市普及的同时,也开始逐渐成为新农村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办事费时费力
9月26日9点,梁国玉按时来到办公室上班。她打开电脑,在开机空当给自己倒了杯茶水。然后她进入电子政务专网的计划生育专栏,对村里妇女的计生信息进行了更新,又轻点鼠标向镇计生办进行了提交。
梁国玉,顺义区北务镇于地村的妇联主任。今年34岁的她,长着一双大眼睛,坐在电脑前俨然是城市里的白领。她已习惯了网络工作方式。
在于地村,50岁以下的育龄妇女有110人。在梁国玉的信息库里,每个人的身体情况、生育状况等都有详细登记。几乎每隔几天,这些信息就会有新的变化。比如,小王结婚了、小刘怀孕了、小李生了小孩等。
于是,及时更新每个人的档案信息成为梁国玉工作的一个重点。但是,就是这样一件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事情,在有网络之前,耗费了梁国玉大量时间和精力。
“以前,这110个育龄妇女的档案都装在牛皮纸袋里,我给它们编好号放在办公桌上,每次修改都要挨个翻着找,相当麻烦。要是赶上更新信息扎堆,在向镇里报表的头一天,光核实和查找就要熬到夜里。第二天还要起个大早,赶十几里的路将报表送到镇里。”
初识电脑“提心吊胆”
今年初,北务镇在顺义区率先完成了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电子政务和远程教育“四网合一”的农村信息网络建设。3月份,区里和镇里将各村负责计划生育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开始进行网络技能和知识的培训。这些培训让梁国玉长了见识,也改变了她的生活。
“我从小就生长在村里,先是种地,后来又做了点小买卖,活了30多年还没亲眼见过电脑”,梁国玉说:“上培训班的时候先学开机,当时生怕按错键弄坏了这高科技的东西。后来熟悉了开机关机才发现电脑也像电视机一样,挺简单的。”
培训班上下来,梁国玉学会了用文档写东西、做表格,还有浏览网页、搜索网站等基本功能。
那个时候,梁国玉对网络的功能还是半信半疑,“说实话,我当时还想不通呢,一个网络会有多大能耐”。
腾出时间兼做“网管”
电脑培训后,区里和镇里就下了通知,要求计划生育报表全部在网络上完成。“第一次上网提交报表,也是很担心,总怕传不过去,反反复复地传了五六遍,保存了好多次。”
这边一点鼠标,那边就能收到文件,这对于经过培训的梁国玉来说,依然是件难以置信的事。文件发送后,她还是一百个不放心,心里很不安地打电话到镇里计生科,计生科很肯定地答复说收到了。
这种快捷方便的传送让梁国玉感到新鲜而有趣。
就是在这种忐忑中,她逐渐习惯了这种“悠闲”的工作方式。那些“相当麻烦”的报表也就变成了每次不到20分钟的简单事儿。
梁国玉腾出了时间,也开始有了精力兼任村电脑室的管理员,成为一名“网管”。
网络信息催火发廊
当上“网管”后,梁国玉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网络信息。这些信息开始让她认识到了网络的真正能耐。
梁国玉是村里公认的巧手,做什么都像样,前些年自己开了个发廊,不忙的时候就给街里街坊们剪剪头发。
一天,她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个专门介绍日韩风格发型和盘头发的网站。有理发基础的她很快就明白了设计这些发型的诀窍。她学会后就拿村里的姐妹们练习,没想到大家对此评价很高!
小村庄藏不住这个“大消息”,此事很快就在邻村传开了。很多人慕名到梁国玉的发廊来理发盘头,尤其是家有喜事者,都爱在她这里化化妆做做头发。附近几个村庄的演出队到区里、镇里演出时,也会叫她过去帮忙做头。
就这样,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理发店成了红得发紫的大发廊。
梁国玉服了,“网络确实厉害!”
帮人致富发展民俗
发廊生意好了,梁国玉并没有怠慢“网管”的工作。她觉得,光是自家的生意火起来不行,还要通过网络帮助村里乡亲过上好日子。
机会很快就来了。
北务镇今年开始结合瓜菜采摘搞民俗旅游。镇上对每个民俗户的硬件设施有了整体要求,而各户的特色要由每个民俗户自己想办法搞出来。
那天,梁国玉到本村于秀伶家串门。梁国玉见她愁眉不展的,就问是怎么回事。于秀伶说,她为搞民俗游买了新床添了新柜,把屋子里里外外都收拾了,可还是觉得不像样。压根儿没见过民俗户是啥样的,她怎么也想不出招儿来了。
梁国玉听了一乐,说:“这还不简单!明天你到电脑室就知道咋弄了。”
于秀伶和梁国玉都是在农田里一起长大的好姐妹,她对梁国玉说的电脑将信将疑。不过第二天,她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电脑室。
梁国玉为于秀伶打开一台电脑,手把手地教她用鼠标。刚开始,于秀伶控制不好又小又灵活的鼠标,心头着急,直怪梁国玉不教她正经的,弄些“孩子玩的小东西”哄她,办不成事还耽误工夫。
梁国玉也不慌忙,帮她打开搜索网页,键入“民俗旅游”四个字,成千上万条民俗旅游信息就蹦了出来,怀柔的山吧、平谷的特色菜民俗游以及全国各地的民俗旅游情况应有尽有。网上还有民俗户的广告照片、房间设施、餐厅摆设、特色菜肴等,而且,一些游客的旅游心得、意见反馈等也都十分详细。
于秀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孩子玩的小东西”,她手握鼠标在电脑室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在奇妙的网络世界里,她还时不时发出恍然大悟的惊叹声。
之后的两三天里,于秀伶把所有事情都丢在一边,继续在电脑室里泡着。
没过几天,在网上“抄”到经验的她就开始在自家院里折腾起来。她新盖了一间40平方米的房子,隔成两间,一间做厨房一间做餐厅。这就是照着网上平谷农家小院的格局盖出来的。
根据网上介绍的经验,新盖的房子没有像老房一样用坡顶,而是做成了简单的平顶。她说,要是以后发展起来,还可以在上面做个二层,而且还要把自家的小院也推到网上。
于秀伶很感谢梁国玉带她进入网络世界,她说:“以前好像什么也不知道,学会上网就好比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民俗网站开始酝酿
其实,对于秀伶来说,她还有更大的忧虑,那就是,民俗户以后能干起来吗?这也是她问梁国玉最多的一句话。梁国玉每回都会斩钉截铁地说,能,一定能。
梁国玉的回答不是乱说的。因为她正在按照镇里的安排,收集村里的民俗户建设情况以及村内特色资料,当全镇的民俗旅游信息整合完毕时,就会推出专门的北务民俗旅游网,由镇里出资出力帮村里做推广,吸引游客。
上网借书充实生活
从于秀伶身上,梁国玉再次认识到知识对于发展新农村的重要性。而村图书室与区图书馆的联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梁国玉的这个担心。
于地村村委会办公楼的二层东侧有一个小会议室,这里就是村里简陋的图书室。图书室里有世界名著、畅销书、农业科学方面的各类书籍,但数量仅有500本左右。梁国玉想多看几本电脑书就难以如愿。
可喜的是,有了网络之后,村图书室实现了与顺义区图书馆联网。村民有什么阅读需求,就可以通过网络向区图书馆预订书籍,而且定期会有专人过来送书。这样,梁国玉的电脑书不愁了,其他村民希望看到的其他书籍也不愁没处借了。
从此,到图书室坐坐,到网上借阅图书,已经成为梁国玉和其他村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网络的确在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在不久的将来,它还会带来更多难以想象的改变。”梁国玉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