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负责人就顺义区开展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数字化新农村的问题,记者采访了顺义区副区长李友生。大量投资改善生活记者: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处于什么地位?李友生:对顺义来说,现阶段建设的重点工作就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投资7亿元用于照明、供热、上下水、垃圾处理等循环工程的建设,让村民的基本生活改变一新。记者:这些建设项目都是有形的,无形的包括哪些?李友生: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建设”二字的理解,决不能只限于有形的基本建设上,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还要包括“和谐农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如“四网合一”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了网络,农民就会接受更多信息,能够丰富生活,还可以通过网络向外宣传,农民就可以赚更多钱。此外,远程教育的开通,也可以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一步到位节省资金记者:北务镇新农村建设中,一步解决了“四网合一”,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李友生:我们从2004年就开始了“四网合一”建设进村的推广。“四网合一”其实就是一条光缆铺进村,农民同时享受到有线电视、有线广播、电子政务、远程教育四种网络带来的服务。这就好比每个部门要修一条路入村,政府协调下建成一条公用的高速路,既避免重复投入,又提高效率。我们曾经做过一个测算,如果顺义区30多个委办局和19个乡镇的电子政务入村都单独建设的话,至少需要几千万元的投入,而现在通过已铺设好的光缆,花费仅需几百万元。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记者:新农村的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钱的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李友生:资金问题,市里有明确的文件,就试点村来说每村的投入资金为900万,由市区两级政府分担。在资金上,区里对各镇的政策要求就是“不举债,慢慢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情,不能只顾形象搞什么面子工程,那样资金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负担。村里的事情,今年能办好几件就踏踏实实地做几件,剩下的事情以后再慢慢改善。只要引导好,政府每年的拨款是可以合理调配的。村民精神使人感动记者:村民对于政府的建设能否理解?李友生:我们最担心就是村民不理解。但事实上,有许多事情让我们感动。比如北务镇的珠宝屯村,这是一个试点村。听说村里要建一个休闲小公园,老大嫂王洪珍就让出了自家近200平方米的宅基地,分文不取地贡献给村里。这给村里节省了许多资金,也带了个好头,之后在村里道路拓宽时,好多村民也免费让出了自家院内的宅基地。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新农村建设是为村民谋福利,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好多事情都好解决。专家访谈数字化建设要力避“新鲜后遗症”在新农村的发展中,农民生活方式在发生改变,网络等现代生活方式离农村生活越来越近。记者就此采访了新农村建设研究专家、《城乡创新发展蓝皮书·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2006)》副主编刘英奎。网络介于生活生产之间刘英奎说,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农村的网络普及还是比较高的,而西部内陆地区由于资金、资源等方面条件的限制,网络的普及率还比较低。谈到网络对于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刘英奎说,网络给农村带来的改变介于生产与生活之间,介于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之间,其实每一种新农村发展中都贯穿有网络的作用。网络将改变农民观念关于网络等现代生活对于农村的影响,刘英奎说,传统农村依靠的是土地,不方便转移,因此农村从环境上讲远离城市,也远离市场,这就带来了农村经济的滞后。网络建起来以后,好比是沟通农村和城市、农田和市场的一座桥梁,这座桥梁让农民不费力不花大价钱就能得到明显的收益。比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科技信息等,农民就可以足不出户进行了解,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其次,农民的生活因网络产生了巨变。外界的信息将逐渐改变农民的意识,农民对衣食住行的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从而促进农村的购买力,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用网络不能光图新鲜至于农村数字化的发展问题,刘英奎说,网络是今后新农村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但在发展中也要注意资源利用问题。有的农村较早地建立了网络,但之后对农民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滞后,使农民对网络产生新鲜感后并没有长期合理利用,由此带来了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刘英奎提出,今后新农村的网络建设要注意长期有计划地对村民进行培训,政府要做好指导工作,不断挖掘农村资源,做好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