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最快,但求更好,不求轰轰烈烈、场面壮观,务必求真务实,和谐发展。”这是兴国县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全县上下形成的共识。如今,放眼兴国大地,正涌动着一股科学发展、和谐创业的热潮。
招商引资的“多”与“少”
“选商引资”,这是今年兴国县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干部最为关注的话题。今年初,兴国县提出了效益招商,把纳税、用工、出口创汇作为重要依据,重点考核项目对财政的贡献率、吸纳就业率、对资源的消耗率、投资密度、产业链延伸等,对有环境治理要求的企业或资源型的企业则提高准入门槛。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兴国县确立了轻工电子业、新型建材业、制药业、机电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和以氟化工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这六大工业产业建设方向,在招商引资中,引进资源消耗型的企业少了,经济效益低的企业少了,小打小闹的项目少了,而高科技、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在兴国落户或投产的多了,招商引资的经济效益增长了,仅工业园已吸纳劳动力7820人。今年1至8月,上缴税收1780万元,同比增长35%。
与此同时,在工业园,一项针对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腾笼换鸟”的任务正在有序实施。县里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将粗放型、技术落后型、环境污染型和“五小企业”逐步淘汰出园,把有限的土地置换给科技型、环保型、效益型企业,提高投资密度和投资效益。工业园B区一家占地近70亩的企业进园两年一直没有投产,县里做工作将土地腾出后置换给一家鞋厂,这家鞋厂投产后产值和纳税额一路攀升,同时还解决了600多人的就业。到目前为止,工业园有16家企业淘汰出园,腾出380多亩土地,置换给16家优质企业。
城市规模的“大”与“小”
走进兴国县城,宽阔笔直的将军大道、国兴大道、潋江大道两旁的花草树木迎风摇曳,夜幕下高架灯、路灯、霓虹灯交相辉映;五福广场、火车站广场热闹非凡,花团锦簇。兴国县城经过几年的建设,变美了,更气派了。
但面对有限的资金,是继续拉框架建高楼,还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县里通过政府网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果,群众和决策者一致选择了后者。于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城中村”、“城边村”和旧城修复性改造,用于小街小巷的亮化、绿化、硬化。今年以来,铜锣巷、聂龙巷等9条小街小巷亮起了路灯,小街小巷的人行道、水沟得到了完善。同时,县里拨出专款,购置了400套垃圾桶,增加了垃圾中转站、垃圾车等,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文明水平,受到了群众称赞。
新农村建设的“点”与“面”
最近,远离县城30多公里的城岗乡大获村高兴小组村民盼望已久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手一拧自来水哗哗流出来,做饭烧水用上了沼气,村民王良寿眼见村里的变化,高兴地说:“新农村普惠制就是好,山沟沟里的老表也能受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兴国县当前农村工作的“重头戏”。通过短短一年多时间的建设,就建成文院、长迳、水南、古竹等一批新农村示范点,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者。在成绩面前,兴国县委、县政府没有沾沾自喜,考虑的是如何让更多的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于是,他们根据群众要求,大胆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普惠制”,向全县所有自然村敞开新农村建设的大门,规定只要群众签字申报率达80%以上,就可以自行按规划建设,验收后按政策给予补助。县里年初确定的389个建设点,有216个在边远镇,占总数的54.7%。今年6月,新增的100个县乡干部蹲点专抓的建设点又重点在边远乡村。如今,全县新农村建设点覆盖面达20.75%,直接受益农户3.5万户计15.1万人。
在新农村建设中,兴国县注重总结经验,创新理念,政策向偏僻山村倾斜,闯出了“普惠制”的新路,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受益面,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干部群众站在新的起点上正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