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杨烨记者王宝来)“社会平安、购物方便,这是上海的两大特色”,一位外国友人在一次随机抽样调查中谈到上海生活的感受。“在上海生活,安全”,是上海警方超前谋略、费时5年推进现代警务机制取得的成效。
超前谋略,构筑现代警务机制
改革开放的推进,为建设中的上海带来勃勃生机,但同时,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以及人口、商品、资金的大量涌入,面对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和有限警务资源之间的矛盾,上海警方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审时度势,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率先构建上海现代警务机制上,从根本上解决警务机制滞后于时代发展和公安工作实际需要的问题。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本世纪初上海构筑现代警务机制确定了“两步走”战略:一是从2002到2004年,基本建成上海现代警务机制基本框架及框架的主要项目;二是从2005到2007年,稳步推进并逐渐完善各项警务制度和运作模式,基本实现警务工作的规范化、集约化、信息化。目前,现代警务机制第一步战略已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也已全面启动。
街面巡逻,快速反应织“天网”
“警察下班、坏人上岗”,“老鼠出洞,猫在睡觉”。这是群众对一些地方治安布局的评价。在推进现代警务机制中,上海警方全面实施了“网格化”街面巡逻机制,将派出所辖区划分为若干巡区,统一编号,网格布警,采用徒步巡逻、骑用自行车、驾驶机动车等方式,屯兵街面,统一指挥,快速反应,互相策应,实施全天候的街面动态治安管理。24小时屯兵街面,意味着坏人上岗时,警察不再下班,使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群众的安全感由此上升。
为提高治安防控能力,警方在全市的100多个内环高架匝道口、所有外环线匝道口和出入市境道口设置了三道查堵防线,一旦发生重大情况,可迅速在三道防线部署千余警力,十余分钟内关闭所有道口;同时,分布在各机场、火车站、码头的民警立即开展相应的查堵工作。
试点文职,突破警力瓶颈
警力不足,忙闲不均,这是各地公安机关遇到的同样难题。面对警力需求不断扩大,而编制又不可能相应增多的限制,上海市公安局开始探索文职制度。200余名以特殊保安的名义招聘的非警力人员,先后走上110报警台接线、出入境咨询等岗位。经过专业培训和岗位锻炼的特殊保安员上岗后,将原来这些岗位的民警替换出来,全部转到执法岗位。
截至目前,上海市公安机关已录用文职人员1000余名,被置换出来的民警,大部分充实到一线执法岗位。文职人员岗位的设置分为技术保障、辅助管理和行政事务三大类,包括了医务、行政助理、专职驾驶等30种岗位,为公安机关在技术保障、辅助管理和行政事务提供了一支专业化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