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比如汽车刚启动时尽管一开始给的油门很大,但速度并不会马上飙升,而是要先经过一个短暂的“预热期”后,才会急速增加,然后随着油门调整而平衡下来。事实上,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步进入状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一开始投入很大,但仍要由慢至快再逐步平衡,这一现象被人们称之为“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启示我们,从事任何一项工作或事业,不要指望一开始就立竿见影。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容易犯急躁病,就会使前期的努力和投入因没有坚持下去而无法进入“规模效益”阶段,白白浪费宝贵的资源和精力。
其实,军事训练也有个“规模效应”问题。例如,单兵训练质量不好,就会影响到接下的班排战术训练;班排训练质量不高,就会影响到分队战术训练……最后影响到整个部队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只有训练的每个环节都达到“规模效应”阶段,才能使战斗力生成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从而快速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要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军特别是基层连队的训练,目前仍主要采用以时间为导向的训练方法体系,即“时间到,任务了”。不少部队仅强调按大纲完成训练时间和训练任务,往往没有注意到军事训练中的“规模效应”,这就可能导致某一训练课目还没有达到“规模效应”阶段,就转入到下一个科目的训练,致使一个训练周期下来只是完成了训练任务,却没有达到训练的标准,尽而导致训练水平总是在低层次上徘徊。
美军上世纪70年代前,也是采用时间为导向的训练方法体系,这样做主要是考虑不管官兵的战技水平如何,反正他们已受到相应的训练。但是,这种忽视“规模效应”的训练方法体系,也成为导致美军越南战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上世纪70年代后,痛定思痛的美军在总结越南战争失败教训和吸取以色列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由负责训练的陆军副参谋长保罗·戈尔曼提出了基于效果的训练方法体系,即为单兵和部队设立了以实际表现为标准的训练方法,要求单兵或部队在进入下一阶段的训练之前,必须证明它们有能力完成这一阶段大纲中规定的任务,才能转入下一训练科目。这就能够确保每个训练科目在达到“规模效益”阶段后,才能够进入下阶段的训练。依据这一原则,美军经过上世纪70年代的实战化训练改革、80年代的模拟训练改革、90年代初发起的联合训练改革,目前已基本上建立起以效果为导向的系统训练方法和各级《训练与考核大纲》,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战斗力的快速生成。
由上可见,在全军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大抓军事训练重要指示的今天,科学认识军事训练中的“规模效应”,紧紧围绕构建基于效果而非时间的训练方法体系,改变训练内容、训练环境、训练周期,突出考核评估,严格实施奖惩,是我们在加快推进由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过程中应当做出的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