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信息产业“十五”回眸
来源:福建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福建日报2006年9月30日报道  来自省信息产业厅的数据显示,“十五”期间,全省信息产业销售总收入年均增长28.4%,增加值年均增长28.3%;2005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总收入1923.5亿元,增加值593.5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9.1%。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8.8%,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8.7%,出口额年均增长36.1%,增加值年均增长30.4%;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54亿元,销售收入1497亿元,出口额105.6亿美元,增加值37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末的2.5%提高到“十五”末的5.7%。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4.8%,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11.3亿元。

  “十五”期间,我省信息产业在改革开放中迅速成长,实现了由新兴先导型产业向战略支柱型产业的历史性跨越。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长为我省经济中产业规模最大,对经济社会带动面和影响面最广的重要产业。福厦沿海地区已经发展为中国信息产业密集分布的重要地带之一,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成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先行地区之一。

    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十五”期间,我省信息企业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纷纷引进人才,组建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7家骨干企业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创新平台,信息产业自主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发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如厦门三安半导体照明芯片制造技术、泉州雷克射频多芯片二次集成电路设计及微组装技术、夏新自主开发的WCDMA、万利达的闪客DVD、星网锐捷的下一代网络交换机、厦华的“微晶神画”和国光聚合物固态片式铝电解电容器生产技术等,都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仅2005年,我省信息产品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就有25项,获省优秀新产品奖12项。这一年,冠捷科技被评为中国科技100强。我省还拥有通士达紧凑型荧光灯、飞毛腿手机电池等6项中国名牌产品,拥有55项省级名牌产品,有23种主要信息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五位。

  随着一批批自主创新成果投入生产,成为现实的产品,我省信息产业企业也迅速发展壮大。

  目前全省拥有上市信息产业企业18家,3家企业进入全国电子百强企业,6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企业,4家软件企业被纳入国家规划布局的重点软件企业。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22家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电子企业中我省占3家,超30亿元的企业有10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17家。这些企业实现产值比重占全省的70.5%,成为支撑和拉动全行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通过产业链结盟发展的运作方式,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计算机及网络、移动通信和数字视听三大产业链,2005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占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的70%左右;软件业、集成电路、光电子、智能小家电、计算器、卫星电视接收机、电子钟表、精密电子仪器仪表、环保电子和汽车电子等一批近年来在适应市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小产业链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园区经济也随之蓬勃发展。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国家(福清)显示器产业园、国家(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莆田液晶显示产业化基地,以及漳州智能小家电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福州软件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厦门软件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以条状形式集中分布在福厦沿海各设区市,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目前,福厦沿海5个设区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占全省的97%,其中福州、厦门2市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比重已占全省的85%,福、厦两地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省的96%。信息产业正在向沿海一带集聚发展,形成福州、厦门两大信息产业增长极,并开始沿高速公路干线向山区辐射延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福厦沿海地区因此被列为全国首批9个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信息产业在海峡西岸的聚集,吸引了海内外的注意力。戴尔、日立、富士通、松下、NEC纷纷把目光投向西岸,相继在我省落户。据统计,目前世界500强在我省落户的信息产品制造业企业已有11家。

  截至2005年底,落户我省的台资电子企业已有57家,包括冠捷电子、中华映管、漳州灿坤等出口额超亿美元的大型台商独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0亿元,约占全省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

  同时,通过重点项目的示范和衍生作用,我省不断拓展着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广度和深度。目前全省各类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超过50万个,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年均增幅达30%左右。

  据统计,目前我省4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了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和生产流程,工效提高3-8倍;35%以上的轻工、化工、建材、制药、冶金、筛煤、林产工业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计算机自动化控制,产品质量平均提高20%以上,同时降低了消耗、改善了劳动环境;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不同程度地应用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SCM/CRM/ERP等),提高资金周转率达15%以上;65%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互联网站,并开展初步的电子商务活动(包括B2B、B2C)。

  和企业信息化同步推动起来的是电子政务工程,目前已建成联接208个省直单位及9个设区市、84个县(市、区)节点的“数字福建”政务网,成为我省推行政务公开,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载体。

  信息化平台建设迈开大步。2005年10月底,“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在全省开通。该平台由省电信、星网锐捷和富士通三家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和运营。它的出现,为省内广大企业提供了一条低价格、低风险、高起点、高效益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渠道,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门槛和投资风险。经过近半年的运行,目前,签约收费客户13000多家,注册用户达2万多家,加盟的服务商66家,提供服务的产品130多种,效果十分明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鼓楼便民呼叫服务中心”、“国际化多语在线翻译系统”、“福建省网店联盟”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目前都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

  在无线电管理方面,省信息产业厅(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作为福建无线电行政管理部门,在“十五”期间对全省无线电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检测设备购置总额达2亿多元,“福建省无线电监测系统”项目被列入省在建重点项目,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省无线电台站已达9.77万个,移动电话达1832万户,超过全省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至2005年底,全省光缆铺设总长度达13.62万公里,数字微波线路达6675公里;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39.58部,移动电话(含小灵通)用户数达1593.3万部,普及率为每百人45.12部;数据及多媒体业务用户达598万户。

  海峡西岸,一个信息产业大省正朝着信息产业强省阔步迈进;一份凝聚着无数人心血和期待的“十一五”信息产业规划蓝图已经绘就。预计到2010年,我省信息产业总产值超过6000亿元,信息产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以上,年平均递增20%以上,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目前的9.1%提高到15%左右。

    信息产业强力支撑海西经济发展

  由单一的制造业到硬件制造、软件生产、信息化应用与信息服务主业并举的现代信息产业,我省信息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科技兴业、外向为主、规模经济”的发展路子。目前,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居全国第8位,软件与系统集成产业销售收入位居全国第9位,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走向深化,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达30多万人,信息产业已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为海西腾飞提供了强而有力的动力。

    信息产品制造业位居全国前列

  “十五”期间,全省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5%提高到“十五”期末的5.7%,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2005年全省信息产品出口105.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出口总额的31%,成为拉动全省外贸出口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

  目前,我省已能生产包括计算机及网络设备、软件与系统集成、数字视听、通信及导航设备、集成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电子测量仪器、及电子推广应用设备等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产品,并形成了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到生产经营、销售和服务等方面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计算机及网络产业集群、移动通信产业集群和数字视听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外资企业主挑大梁,民营企业发展势头也在逐年增长,像飞毛腿、上润、国光、厦门三安、漳州万利达、新大陆、榕基、瑞芯等一些龙头企业生产增幅均在3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00%,有望成为今后我省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制造业关键技术有所突破。集成电路芯片生产技术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微型计算机生产达到国际水平,新产品开发基本与国际同步,高性能计算机、高速路由器等产品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显示器技术水平居国内前列。数字技术在视听领域广泛应用,高清数字电视、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新产品不断推出,数字化激光视盘机生产逐步产业化;高端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快速成长

  日前,我省在成功引进IT巨头——微软公司之后,厦门软件园二期又迎来国际IT业另一巨头——国际商业机器有限公司(IBM),微软和IBM都将在厦门设立其大中华地区的技术服务中心。在IBM公司与厦门市政府签署的《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与厦门市政府信息化合作备忘录》,包含了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软件产业等众多合作内容。

  我省的软件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80年代初开始,先后开发研制了一批优秀软件,并得到广泛推广应用。9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软件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目前全省已有各类从事软件开发、推广应用及服务的企业800多家,软件行业从业人员近3万人,经认定的软件企业266家,通过登记备案的软件产品1493件,获得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企业46家,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培训人数超到700人,获得项目经理资质的有572人。“十五”期间,我省软件与系统集成收入由最初的2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11.3亿元,年均增长34.8%,位居全国第九位,软件出口突破2000万美元。一批本土软件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共有6家企业进入2005年全国软件百强企业,4家企业被纳入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6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并培育和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软件系统和产品,其中,电信、金融、证券、电力、邮政、财税、交通、社保、政务、公安等行业应用软件、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安全加密软件以及OA(办公自动化)软件等主要软件产品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2005年,全省已有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软件和系统集成企业13家、超3000万元的32家,32家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占我省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的54%。此外,2002年5月,在省信息产业厅等单位的推动下,我省成立了“福建软件国际合作联盟”。截至2005年底,联盟企业已超过40家,拥有软件研发人员6000多人,并在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英国设立了海外办事处,产品行销日本、美国、新加坡等11个国家和地区。

    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走向深化

  “十五”期间,信息化应用和服务逐渐走向深化,全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进展,基本建成一个覆盖全省、结构完整、技术先进、门类齐全的高速率、大容量的基础传输网络,具有视频、语音、图像、数据等综合信息的传输能力。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领域广泛,为企业带来可观效益,企业劳动生产率提10%~30%,库存降低30%~60%,流动资金周转速度提高60%~200%,报表制作时间缩短90%以上,间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为明显,还伴随着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的变革。

  同时,省信息产业厅重点扶持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鼓楼便民呼叫服务中心”、“国际化多语在线翻译系统”、“福建省网店联盟”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都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12月开通的由电信运营商和软件及信息服务商联合组成的“数字福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已发展签约收费客户16000多家,注册用户达2万多家,效果十分明显。以企业信息化联席会议办公室牵头组织信息化知识培训170场,全省参加信息化知识培训的人员达40多万人次;全省各类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超过50万个,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年均增幅达30%左右;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新的突破,嵌入式软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出现了福大自动化、福光百特等一批龙头服务商;46家企业获得国家计算机系统集成资质,其中二级以上有16家;3家企业获得省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临时资质,572人获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经理资质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