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庄云锋 通讯员 程学峰)槐荫区振兴社区离退休第一党支部书记刘鸿新和丁字山社区离退休党总支副书记王序领等党员,自从参加了社区党员报告团以来,已先后作了5场党员报告会,用自己的“余热”激励着社区党员群众积极投身到社区电子党务建设中去。这是槐荫区委组织部大力推行“433”党建信息化建设工程带来的可喜变化。通过这一工程,槐荫区走进了开门搞好党建、资源与民共享的“E时代”。
槐荫区“433”工程包括4网:互联网、内部局域网、组织系统专用网、远程教育网;3库:干部信息库、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党建知识库;3平台:网站宣传教育平台、网络办公平台和智能决策辅助平台。在槐荫区,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网络应用已经渗透到办公和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党内年报工作没有了往年忙碌的场景,原来需要20多天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仅用5天时间就宣布结束,提前10余天上报上级部门,并且达到“无漏项、无错报、无返修”的“三无”标准,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史无前例。这份功劳应当记在党建信息化建设上。他们自2005年实施的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建设,将全区1.9万名党员的学历、职业等基础信息全部录入微机管理,实施支部每月、党(工)委每季、区委组织部每半年进行一次更新的工作制度,所有党员学历状况、年龄结构、职业分布、个人特长等通过轻点鼠标就能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了对党员的“无缝隙”管理。
与此同时,槐荫区充分开发利用软件的功能,对干部队伍年龄、文化、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全区干部队伍存在年轻干部、复合型干部和开拓创新型干部偏少及群体匹配不尽合理的“三少一不”现象。为此,区委先后多次选拔、提拔任用了86名35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年轻干部,优化了领导班子的年龄、文化结构;平职交流干部423名,使相关单位领导班子结构更趋合理,整体能力大幅提升。
“党建资源要与民共享、惠及百姓”。槐荫区按照“围着群众转、帮着群众算、做给群众看”的要求,积极拓宽致富渠道。在农村,老年人的补助发放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演马村今年的发放工作省劲了,也更快了。他们运用农村信息管理系统,仅一个小时就打印出了发放名单,老人们头一天刚接到通知,第二天就领到了补助,一个个乐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