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 日本企业的发展之路实录
来源:日经BP 更新时间:2012-04-14

 
 

  日经BP社董事长吉村久夫:


  主持人:我很容幸跟秦主编主持这个论坛,我从来没有做过主持人,一直是人家支持我讲,我突然发现做主持人是挺累的,写的不少的东西。如果主持得不好请大家原谅。最开始请BP社社长先介绍一下日本企业的成长。日经BP社是日本非常有经验的杂志,这几年我去日本比较多一点,第一次把阿里巴巴介绍给日本的杂志是日经BP社,我没有想到他的影响力这么大,在日本的杂志一介绍我们,我们在日本的影响力非常大。在日本的机场、火车站任何地方买到的杂志就是日经BP。


  ………


  吉村久夫:我本人是日经BP的社长。日经BP在日本经济杂志当中我们发行的四百多本杂志。今天我们的日本企业面对各种各样的课题,面临二十一世纪我们日本企业该如何前进,我们在这方面有些想法,在中国企业家面前能够谈一谈日本企业的摄像,我深感容幸。


  日本经济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跨国经济的瓦解一直处于低靡状态,我们的GDP总算到了头,经济成长率也在提高,将近2003年达到2%的成长率,失业率还在不断地上升。整个经济恢复的能力还不甚强劲。首先恢复的是企业的经济收益,企业的效率在不断地上涨,在2003年3月结算年度当中收入已经上涨了70%,取得了很大的紧张。在去年以来,设备投资都非常不景气的领域也渠道了非常好的进展,但是由于经济恢复才刚刚开始,现在消费还差得很远,上市企业的销售额才上升了0.9%。企业收益得到恢复原因主要三点,首先企业甩掉赘肉,保留肌肉,过去企业有很多臃肿的机构设备和借口,日本企业开始卖掉多余的资产,在企业内部推行信息化,寻求内部的合理化,这些经营活动的项目也逐渐出现。第二,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我们发展的重点是数字家电,首先是DVD播放机、数码像机、液晶等等,日本的产品服务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充实。第三,海外市场的开拓。因为国内市场非常低迷,所以日本不光把海外作为生产基地,也逐渐把海外作为销售基地。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托中国的福,日本借中国的东风也在逐渐地开拓新的市场。


  日本企业60年代以后,取得了高速地发展,但是每隔十年都迎来经济危机,六十年代的资本自由化,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九十年代的金融紧缩机,随着资本自由化,日本企业经营权被外资剥夺。正是当时的危机感创造了现在以丰田为主的汽车公司。在石油危机当中,日本是卡输入引进各种各样的原材料吃了很大的亏,逼迫日本走向节能的道路。日本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节源大国。日元一下子增值了130亿元,日本企业在那里拼命地进行成本的降低,即使是一对一百亿日元,也能够保证经营的顺利。金融紧缩也是如此,使许多企业受打击而破产,企业的保护一直长期接受政府保护的很多企业开始面临不景气,被淘汰出这个市场。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令世界的经济发展,经济摩擦也不断发生,过去三十日中贸易增长了80倍,日中经济关系已经到达了一种无法分开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对日本绝不是威胁,而是对日本经济的巨大推动力量,这是日本的现实。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想增强国际知名度也需要日本企业的帮助,日本企业也面临着中国企业竞争威胁,所以这对双方都是很好的关系。所以日本要和中国携手共同应对一种一样的技术。海尔公司进入日本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我们发布的这个杂志曾经做过一个特辑,中国经济在中国取胜的七个法宝,比如说如何制造周期短的产品,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培养更好的技术,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加强研发等等,是我们举的七大法宝。在新的物流体系、新的技术制度,新的经营制度,这些都是我们新的经营核心的题目。这并不是为了只办一个中国企业是日本企业今天所完成的重大课题。日本企业面对三个课题,一个是经济全球化,二是技术尖端化,三是社会的高龄化。这是前所未有的剧烈变化。在这样的变化当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努力,但是结果还尚未表现出来,今后要不断努力下去,才能够对应二十一世纪,否则我们无法生存。二十一世纪日本企业的活路就在这三个课题的解决。


  随着经济的国际化日益发展,日本各方面的国际标准化在不断地发展,现在逐渐走向国际阶段,修改日本的金融。企业工会制度等等曾是我们日本经营的三大法宝,我们现在不得不进行大手术,现在联合已经打破,我们引入美国式的公司管理形势,随着国际化的进展,日本式经营如何威驰下去呢?有很多人指出还应该在这个潮流的威胁下减持住他的优点,看来我们要面对很多的实际问题。另外,技术和高科技在不断地发展,日本想通过高科技化来解决问题,而且今后十年技术发展的重心与过去十年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向百家企业的首脑进行了调查,他们这样回答我们,纳米技术、环境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医疗技术、医药技术等等这是他们今后发展的重点。过去十年是半导体、是液晶,是加工,是精密技术仪表,发电,游戏机,手机等等。可以说今后十年跟过去的十年有很大的区别,在汽车领域、在环保领域,现在的燃料电池发展得非常迅猛,这不光是日本企业的课题,全世界正在努力致力于这个问题的解决。


  另外,日本最短期内实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龄化程度。日本人当中,四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迎来了高龄化社会。但是正在高龄人口不断上升的时候,总的人口却即将迎来转向降低的整合点。如何照顾这些老人呢?这是日本今后一个重要的课题。企业延长退休时间,活用退休者,再雇佣退休者,雇佣外国人等等,日本企业正在尝试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


  另一方面,工厂也进一步实现机器人化,所以,日本企业面临着在质和量上如何确保高质量人才的重大课题。另外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企业必须用人来获取利益,现在不够,企业必须要威驰下去,必须要持续地创造附加价值,如果造成赤字破产的话,将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麻烦。企业要想持续地盈利,首先就要不断地增加附加价值,我们重视的是品牌能力,也就是竞争的其他公司相比,通过品牌来创造我们的优异。这个图表显示奥林巴斯的,这是三角,企业价值越来越高,企业成绩会越来越好,企业成绩越来越好就会促进品牌的效益,这是一个很好的讯管,这是我们所谓的金三角。


  日本有600万以上的中小公司,跟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集易受经营环境的影响,比如中国产品的攻势非常迅猛,日本企业非常困苦,但是在金属模具等等一些日本所擅长的领域里面,日本的中小企业却拥有连大企业都不具有的优秀的技术。在特别的领域里面他们是“ONLY ONE”,他们为了快法新的产品和大的企业直接合作。比如有一个公司只有5个人,却直接和日产签定合同给他们提供产品。日本企业就靠这样一些技术,比如说数码相机,不断推出新产品才使我们占有了80%的市场。现在日本大企业并不一定非要标准第一,可能要标准“ONLY ONE”,只有我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你成为了“唯一的”,也必然成为了“第一”的。有人说日本只配成为“第一”,听到这样的夸奖,很多人日本人心里非常美,但是日本的经济泡沫马上破灭的,日本的经济迎来了困境。如果没有谦虚,国家和企业都将破产。反过来说,企业日本能够克服危机就能够获得胜利,资本自由化,日元升值等等,日本企业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就是这样的过程,克服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成长的过程。为什么危机能够带来成长?危机能够带来智慧,每逢危机企业都向员工吸收各种各样的想法和各种各样的技术,比如纳米技术从2005年的十万亿日元升到不久的将来10300日元,我们要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创造一个很好的公司含量,企业要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才是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状态,日本以后必须要经过这样的选择。


  最后,我们公司要对中日经济交流做出进一步的贡献,为此,我们首先来到北京,设立了支局,派遣了特派员,现在我们还没有直接用中文发表很多的杂志,今后打算增加用中文发布的杂志,与中国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现在也在逐渐加强我们的网页建设,希望各位能够多来我们的网页阅览,希望中国的优秀人才能够为BP公司所用,为我们服务。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


  ………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有5分钟时间,大家进行一些提问。


  提问:日本的经济环境跟我们是有关系,日本制造对中国制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吉村久夫:日本产品对中国有所影响它首先是一个示范的效应。您是想问一些更具体的问题吗?


  首先,最重要的是日本到中国的产品中国人看到这样好的产品“我们也想做”,日本的技术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所以,很多厂家会对照日本的产品会造就不低于它质量的产品。还有一种,日本企业直接到中国来设厂,和中国人一起在工厂里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在一起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当追,中国人将会学会产品技术的方法,产品质量管理的方法等等,中国的人才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在部分领域将会超过日本。


  ……


  提问:中国的家电行业跟日本的家电行业现在的竞争也越来越远,表明我们的制造水平在提高,我们的重工业,汽车制造业和钢铁业还有大型的一些卡车等等深加工的制造业和日本的企业差距,您能不能用一个年代能告诉我吗?


  吉村久夫:您的问题非常难。别说家电领域,冰箱,洗衣机,在这些领域包括电视,我觉得中日质量已经差不多了,但是即使是冰箱,用不用氟隆(音)等等,这些领域日本还是走在钱端的。在汽车领域,我不敢说日本比中国强多少年,恐怕强很多。日本的汽车在美国也和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同期较量也不输于他们。日本的汽车产业最近总算真正地逐步地进入到了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汽车行业也在迅猛发展,简单地换算多少年可能非常肯定,无法回答。尤其现在技术发展太快了,而且中国有可能率先采用最新的技术,采用后发优势走到日本的前面,反过来说,正因为日本发展过头了,如果使用新技术就要扔掉现在的东西,就会亏本,企业有可能因此而落后。所以这在日语里叫先行劣尾,正因为你先行了,你最后处于劣势,这种可能在发展迅猛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


  主持人:现在请嘉宾上台就全球品牌: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论坛


  秦朔:吉村久夫先生,日本大使馆的商业参赞千叶明先生,魏新教授,张房有先,李亦非小姐,李兴浩先生。


  马云:我跟浅说做了一个对对面,我是亲日派,他是亲中派,这是为问题而问题,不带有其他的色彩,大家谈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刚才听了吉村久夫先生二十分钟的演讲以后,大家肯定有很多的问题,先请秦朔发表意见。


  秦朔:马云先生的公司是有日本的投资,他也经常去日本,所以他理所当然要亲日一点。我在广东工作,广东很多的家电企业非常多,我会从这方面多替中国的制造人说说话。我们是讨论一个全球市场里面中国企业跟日本企业竞争率的问题,至于管理、文化等类似都可以更换的。究竟是中国制造还是日本品牌这些概念有一个更广的探讨空间。我站在中国的立场看,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是成本优势,第二是市场优势,第一有很大的内需市场,第二是对市场不熟悉。第三是有市场的优势。质量是一个很动态的概念追求一个动态的概念不断地改善比单纯追求一个非常完美的产品更重要,这方面中国的企业有一个速度的优势。最后就是学习的优势,我们在坐这么多企业家眼光和申请是其是都代表我们有很强的学习的意愿,有这样的优势可以削减技术上的劣势,也可以弥补我们国际化管理的劣势,从这几个角度衡量,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国制造型的企业应该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我看马云先生您是亲日派,您觉得日本企业哪些方面是他们的优势?


  马云:我对日本一开始不是怎么了解,三年前我对日本了解跟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一样,带有很多的古里古怪的想法,到了日本以后,我越去越发现自己不了解日本。本来我以为我们的制造业很厉害,我记得我第一次去日本的时候,有一次演讲中,我发现日本人也很好学,这么一个论坛里面90%都是60岁以上的人,不管讲什么他们都很认真地听,问他们有什么想法,他们没有想法,我批评他们你们老年化,你们年轻人去哪里了?我批评了很多,他们点头,是的,我们是比较慢。我一年之内去了四五趟,越去越不了解,包括很多日本人以为了解中国,但是也不了解。我觉得制造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服务和质量的意识是相差几十年的问题。我自己感觉买日本的电视机这么多年历,从来就没坏过,他还偶尔打个电话问你“你觉得有没有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服务就是不要服务,因为你不要服务,他打个电话问你你觉得心里非常舒服,但是中国人是人家的态度好就是特别好。日本企业今天经历过的状态刚刚经历低迷,中国有一天也会经历。我们中国企业是应该等到我们低迷的时候考虑问题,还是今天考虑我们一定有低迷的时代?日本经济是99步加一步,日本经济非常努力,这十几年来衰退不是一个经济的衰退,但是一个心理的衰退,大部分的日本人很也钱,他们越怕经济危机越不敢花钱。做很容易,意识的培养要好多年。中国企业在服务意识、品牌、质量意识方面跟日本的距离非常远。最近日本经济心理上做了一些改进,但是创新,要不断地创新。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日本东京很多的小店,我去一家小店,他的小店是卖小点心的,这个店已经开了140多年了,点心做得非常好,当年的天王买点心到他那儿买,他们的质量非常好,日本人的包装非常好,我们的包装一塌糊涂。距离可以学习。日本人在制造领域里面已经放弃了一些低端制造业,进入高端制造业,我儿子玩的游戏机看的动画片都是日本制造的,我都看不懂,我觉得这比较可怕,二十年以后我孩子一代的人他们的时代是动画制造。昨天晚上选美的动画制作是模仿人的高科技制作,这个制作是水平非常高的,我虽然不是很懂电脑,但是我知道这个距离非常遥远,我想提醒大家,制造业在不断地提升,我们不能停留在今天的制造上面。


  秦朔:请在座的嘉宾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间接。


  李亦非:我是就职于维亚康母公司,也是最大的传媒公司,公司的主要业绩来源收入就是广告收入,我发现我们很多的大客户都是日本客户,我今天向在此从我公司盈利的模式来看,日本公司在品牌经营方面的力度。我们中国也打品牌,日本的产品也打品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我们首先对品牌的认识认的是名,真正的品牌经营上更多的内涵在后面。品牌所包含的是它后面包含的许多的服务水平。当你买了一个日本的电视机十年不坏的时候,它不是通过广告打出来的,他是通过后面的服务向消费者展示了他品牌的魅力。打一个品牌最终不是为了他把它打出名就可以了,一定要跟上很多服务的内容。


  品牌一定要有持续性和长久性。我们中国的品牌常常有昙花一现。当年的“巨人”,现在的“脑白金”做得非常火爆,它一下子在电视台拿到了“标王”,他们经常讲中央电视台的标王,通常是企业的毒药丸,很多企业没有熬过三年,对一个企业的产品,背後隐藏很多的,是他的内涵,他的服务,很多的东西。


  第三包含它的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我们认为品牌只要出名,但是后面并没有研发方面、技术方面,IPR方面真正投入很多的研究。我们知道日本的随身听,在随身听之前没有人知道音乐可以拿来随身听的,这就是全新的技术含量,全新的技术,自己的一个知识产权。还有一个BS2,刚才马云讲到了孩子玩的游戏机,BS2也占领了全世界的最大的市场,这是因为它有很高的知识含量。


  品牌一个是服务水平,一个是持续性长久性,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最后是不断创新。不是停留在今天的水平上,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电冰箱,也可能发明新的技术支持这个品牌。这是品牌本身所包含的内容。


  再创造品牌的手法上,日本产业有几大优点和特点,一是大目标,他们把全世界市场作为他们的目标,他们是大胆子,他们有很大的胆子。我记得年在美国生活的时候,索尼购买了哥伦比亚的电影公司,当时的所有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等一片抗议,但是他还是做成功了。为了打入品牌不惜代价。他花起钱来非常大手笔,一笔砸得很大,日本当时很多的企业都是后来参与了奥运会的赞助。在这种品牌的赞助上一下子把自己提升到世界最一流的产权品牌。在品牌经营方面,大目标、大胆量、大手笔,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中国企业需要学习的方面。


  ……………


  张房有:今天能够参加这个会广汽中国很多的合作企业都是跟汽车合作的,广州本田占了50%的股份,还有跟丰田合作了发动机整车,还有广州50铃,还有30多家日本企业的零部件制造,这全是跟日本企业合资的,所以他们把我作为讨论的嘉宾。


  主题很有趣,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其实以我广汽集团跟日本企业合作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回答这个主题,在制造业的合资企业里面,没有单纯的中国制造和单纯的日本制造的概念。或者说至少这个概念在逐步地淡化。为了支持我这个观点,我讲一下广汽跟日本企业合资的例子。


  我们跟广州本田97年成立公司,99年投产,到今年第5年。大家一了解广州汽车工业就了解广州本田,那时候买车是买广州本田的车,不是过去的概念是买日本本田的车,买雅阁什么的。在中国很多消费者心理,首先想到的是广州本田的车,现在有很多的品牌,飞兔,雅阁,有2升等等,还有奥迪赛等等,大家不会细分哪一个类别,主要是看这个本田的牌子就很热心地买。


  说明品牌本身界定为既有产品的品牌,又有企业的品牌。广州本田为什么能够在广大的消费者在业界得到认同,在消费者里面得到认可和认知,我们主要是强调了企业品牌。产品的品牌主要是由产品的技术和质量构成,他的核心是技术和质量。企业的品牌,除了产品品牌所具有的内容之外,还有更广泛的,包括服务,包括文化,我们致力于在创企业的品牌,不是创产品的品牌。产品的品牌我们要闯一个指名的品牌不容易,但是我们要闯一个企业的品牌这有一个基点。当年我们跟目前本田谈判,大家买车的时候在后尾巴里面右上方写着“雅阁”,下面要写着“HONDA”(猜)我们不同意,打“雅阁”可以,核心技术是日本的雅阁技术,但是制造在中国制造,不是日本制造,我们一定要打“广州HONDA”。


  马云:我买的也是“HONDA”,但是我司机把“广州”两个字挖掉了。


  张房有:日本人减持不要“广州”,我们减持要“广州”,这为我们创立企业的品牌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及。后来他们的高层跟我们谈同意贴上去,他认为消费者买到我们的车以后很快会把“广州”这个字拆掉,我说那要消费者自己去做选择。


  后来他们同意了。实践证明,现在“广州HONDA”不但没有把“广州”拆掉,还认这个牌子。我们从投产的当年一直到今年的第五年,一个品牌的产品连续五年供不应求,这在中国的轿车历史上是没有的。我们创一个企业的品牌,赋予了很多的内容,包括广州本田现在我们所减持的企业的精神,企业的精神是“以人为本,实现创新,共享喜悦”,企业的核心内容是“共享喜悦”,是让制造者得到喜悦,销售者也要得到喜悦,购买者也要得到喜悦。结果我们的企业品牌打响了,现在单纯的产品品牌大家淡化了。这个实践说明,我们创这个品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根据我们制造业水平的提高,完全有可能创立自己的品牌。所以中国制造或者日本制造里面没有绝对的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


  现在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已经变为有机的结合,已经融在一体,很难分了。核心技术在某方面可能是日本的,但是它的管理还有些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在合资企业里面中方起到很大的作用,产品已经很难说是纯日本的东西,中国的成分也很多了。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概念要更新观念,要逐步认识中国制造带逐步提高,制造业水平提高所能创造的就是企业品牌。下一步我们在企业的品牌里面再增加他的技术含量,再增加他的知名度就闯出世界宾派了。我们的产品第一步得到了业界的认同,消费者的认知,员工有了归属感,这是我们的第一步。


  第二步我们要把它的国际知名度提升。在于我们的产品要出口,你的产品能够出口,尤其是轿车产品能够出口,说明企业的竞争力包括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质量水平都有相当的水平,广州正在做中国轿车工业没有人做到的,我们两个出后,一个是本田搞小型车全出口,明年底就可以投产了,出口到欧美,欧共体和亚洲,还有日本本土。并年这个企业就投产。


  第二,跟丰田合资生产发动机,从05年1月份开始出口,20万台的出口,全出口。第二步目标我们又走出去了,广州生产的汽车,广州生产的发动机,广州生产的产品企业品牌打响了,不是单纯的外资品牌。


  第三步,再增加技术含量,提升技术含量,可能在某一个时段,我们的自主开发包括整车的开发,一些零部件的开发等等,整车的开发在慢慢延伸。我们可能涉及到整车的开发,因为那个时候资金有一定的原始积累,技术笑话得差不多了,要偷的东西也偷得差不多了,第三步的目标完全可以搞自己的开发。现在世界资源的整合优化配制,现在很多外国的新的公司他的车身设计都是意大利的设计的,不是他本身设计的。只要我们有知识产权,我们一开始参与了,这也算我们自己的。


  企业品牌的我们有三个目标,第一步实验了,第二步正在实施,第三步不远的将来我们肯定也会实施。


  ………


  魏新:第一点,我们可以想想八十年代初期在我的印象当中家里头有一个日本的产品应该是家电的东西,你一定会很自豪,我们家的东西是日本的!因为我印象很深,凡是出国会带的指标都是有件的。一个指标大概一千多块钱。说明什么?说明你拿那个指标可以买到日本的产品,而且便宜。日本的产品有电视机、空调等等,数码相机也有,包括手机,中国的企业在我们的心目中,没有谁说我们买的电视机一定要买日本的产品,这点是大家看不到的。我们中国的企业跟日本的企业还差得太远了,我们在日本有一个公司,现在日本大概差不多三百多家报纸用我们的软件,我们的感觉日本的企业家非常严谨,他做的东西他在世界上就是精益求精,我在公司老跟我的员工讲,你到日本的酒店卫生间里面,他贴瓷砖都贴得像工艺品,在马路上看到马路边修的东西,水泥看完以后,你找不到任何瑕疵,这种精细欧美国家都不能比,日本企业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成绩,一个很根本的原因,日本的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是第一的,第二,日本员工认真负责的责任感,做事情非常认真。第三,前几天我去日本,《经济新闻》邀请我去作一个演讲,到那个地方很吃惊,以为只是日本的企业,香港、台湾、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巴基斯坦都是周边国家的,没有中国的企业,我是被邀请讲演的。他们讨论的是中国的市场,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如何和中国企业合作的问题。在那里面当时我下飞机晚了一点赶到会场,我是第二天讲演,他让说来说是有一个研讨,有一个日本的代表在讲,他说我告诉你们中国这几年经济,日本很谦虚,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快,我们日本应该向中国学习。其中有一个调研的结果,我后来说我不同意那个观点。他们讲中国的青年都想自己去创业,他调查的中国大学生,比如北大的大学生,80%的人想自己创业,我说你这话就是80%的人想当老板。而在日本只有10%的人想当老板,没有创业冲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我说这个观点是对的,反过来想,我问你一个问题,一个社会10个人有8个人当老板,这个社会正常吗?我们有一个说法不是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我说如果都想当元帅的话就没有工作了。日本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好才有发展,如果我们所有的中国人都好高骛远,那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好处。如果中国有10%人都想当老板,那不见得都当老板。如果我们中国80%的人都想当老板,你做的东西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想做。这是很重要的。我回来讲,你们都想当老板当然好,干脆你们不要在这儿做了,你们自己出去做好了。在心态上,你可以积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你要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条件,你有这样的聪明才智,有经验了才可以。所有的人都这样的话我觉得中国人缺乏对公司的忠诚度,缺乏对公司的责任感,我们和日本的企业还是有差距的。最重要的差距,日本的企业到目前为止都是有核心性的,我们没有核心性。


  我觉得中国人没办法这么做,我觉得他是最好的作,但是不能够看到现实,我很同意这种观点。没办法,这跟没办法这种无奈背後是什么?是日本企业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有。现在汽车不说,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占也政策导向有问题。比如我们从家电行业,日本对中国的企业影响最大的首先是家电,然后是汽车。其他的领域影响没有那么大,还有其他的问题,比如说欧姆龙,地铁进出口的票,你到日本看看他的地铁的感觉,跟我们的剪票完全不一样。日本的地铁非常先进。我从家电看,我们国家差不多在重复同样的怪圈,怪圈越来越小,周期越来越大。做到最后利率急剧下降,剩下个别的企业在活着,别的企业都死了。活着企业都是微利,但是给别人打工,大部分的钱给有核心技术的外国企业。


  第二个问题,我们怎么看中国制造。很多经济学家都在提中国制造,又提WTO以后中国被称为世界的制造基地。中国将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从此中国就兴旺发达起来了。我们主要要看这个问题,外国东西来了我加工那是最早的,中国制造给中国带来什么好处?有没有好处?太有了。我绝不否认这个好处,我觉得它的好处有这么几点。第一,它使得中国的经济规模GDP有了明显地增加。第二,它使得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三,它解决了中国大量的就业问题。第四,使得中国的企业学到现代企业的制造业系也的观念和技术。这四点是不可否认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中国的企业比较比较快。


  我们反过来看,那个时候是一点点发展的,现在大家说机会来了,我们要成为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加入WTO吗?不是。我觉得这实际上是一种转移,一种资源配制的转移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都知道资本是追逐利润的,哪个地方能让资本带来最多的收益,它就会往哪个地方去,在制造领域也是如此。取决于三点,一是本国的政治、经济是否稳定,你的政策是否开明,你要不好他没人来。我们知道你都是中国,为什么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没有人来中国呢?那个政治环境没人敢来。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政治环境有的好转,政策也非常优惠,最优惠的叫五免五减半,大家当然愿意来了,没有人愿意往打仗的地方投钱,比如伊拉克,格鲁吉亚等等。


  第二,你这个国家要有吸引他的资源,在中国就是廉价的高质量劳动力,又便宜,大家都来,否则的话谁买?这样的一种吸引使得外商进入中国。第一次转移及第一次从欧美转移到南美国家,那次转移完以后欧美的国家什么都没有,都很好,我们看到他们光在写字楼里面为赚这么多钱?这次反映到中国专业的时候,你们看看阿根廷、巴西,他们的经济怎么样?我们不要重蹈南美国家的覆辙,很有可能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国的经济会从不发达的行列到了中等的发达水平,那个时候我们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没有了,可能会往别的国家转移,转移到非洲去,那个时候怎么办?我的观点是,中国的企业还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不光是张总讲的,还要有创造性的核心技术上,政府要在这个上面给予支持。


  ………


  马云:中国里面十个里面八个想创业,混乱时期头头多,和平时期人少。


  秦朔:最近这几天真正了解钢动的制造业是南海,李总的企业在南海,他在空调的竞争越来越强,广东的制造业有可能变成南海造,这方面李总应该有很多的新的。


  …………


  李兴浩:我非常同意前面几位的观点,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我是广东志高空调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这个企业的创办人。我们公司现在已经有一万五千人,我是从零开始做起来的,从维修做起来的。我对这个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我跟日本合作有日本三菱,大金,还有三九木产(音),我一开始工厂里面就写着一个“学日本、赶日本、超日本”这几个大字。一个从三百万起家的企业写这几个字,人家一看认为是“废话”。通过8年的时间论证,我在前月5号跟广东省的省长去日本考察,日本三菱的总社的社长在领导面前总结了我们三句话。他说第一,非常感谢志高关注我们这么多的生意,因为我一年买他们几个亿的压缩机。第二非常敬佩志高,我们用的五十年的时间,我用了八年的时间就超过了三菱,总产量有50%的左右。第三,希望李总接受我们合作,希望叫日本的干部去中国接受礼的掌管,我付十万元人民币。


  他的总结我非常认同,我们中国的制造业跟日本还是有一大截的差距,但是有一部分很接近了,我们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这个品牌就是日本的,这是绝对好的。因为品牌是人做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日本的产品是非常好的,可信赖的,为什么有时候中国的产品不能超过他呢?如果刚才日本本田雅阁一台车,另外一台车摆在你面前,你有可能不要雅阁,为什么?因为它是奔驰。奔驰厂没有比丰田厂大,所以我们的出一个结论,只有核心的才是最好的。因为我们叫制造业做市场追求,并不是比我要做市场最了不起的产品,我们做企业要赚钱,我们要养活所有的人,我们要发展,要按照自己实际的情况来定自己的战略,别乱来。


  在我们中国的制造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定位的战略要学和了解的。对手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一定要尊重他,学习他,就算他伤害我们自己,但是我们还是感激他。如果是你小学的老师你有没有永远跟他一个水平,但是他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永远尊敬他,但是我们一定要超越他,这就是我们做企业的一种民族的自信,这就是做主人的自信。


  从今天的结论要得出,日本的三菱在我们这里定空调机,其他做产品最重要的是敢负责任,比如志高空调我的零配件可以终身使用,你用三菱机,他的系统接受不了。你买的日本原产的产品,你怕零部件配不上,可以买我的志高空调,我的空调便宜,也达到了效果。我们买到了核心的技术,要制作要做,不是制作什么东西,是制作市场需求。我们要满足你的需求,打个比方你要取一个老婆来管教你也许不舒服。


  我讲一个日本和中国企业的一种对比是什么概念,我们中国的体制和我们中国的技术完整,日本非常严谨,但是也非常死板。只要你有驾驶证的人都有违反过交通规则,我敢说绝对的。为什么?因为交通规则写了一条“直线不能超车”,如果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就会超车,只要我们不违规,我们不影响他人我们就可以做,但是日本不可以,规定是这样的,我宁肯半夜遇到红灯也刹车。所以他就慢了。这是最大的关键,我们遇到红灯控制价,我会不影响其他人的利益的前提下,思路决定出路。


  我有一个案例,我投资了一个铝箔厂,有一个认为自己非常棒的人,他有投资了一个铝箔厂,他比我投资早一年,从时间来看他比有占优势了,他投资了四千多万,他跟我说,我准备占领中国三分之一的市场,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是很棒的,专门跟日本合作的,我比较笨,不懂,我投资了是他的二十分之一的资产。通过两年之后,我的产量是他的十倍,我是八个月回本了,他每天没有什么生意,这是思路战略的问题,我为什么这么好的盛亦,原因有两个,日本的DVD很优秀,中国总是翻版的,买不到的总是条机,做不出好产品,系统跟不上。我用什么方法做呢?我用了一个方法我找的一个朋友,你给我查中国里面哪个最优秀的技术,在这个机器上,主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主件,外件是中国做的等于刚才的广州汽车用日本的牌子,我找了三家,我决定就用这家了,我让他们通知让他们够来投标,我说今天我要买这个车皮,但是我讲清楚我是轮流去投标的,如果你做不了了我就给第二波,第二波给第三波,今天可以交定金了。我问他为什么我会买他的东西,他没说。我问他,第一,你表态负不负责?算不算数?他说算数。第二我说你先报一个价钱,他说730万,我说有一个请求,因为你太便宜,我说给790万可以吗?他说肯定好,多给钱当然高兴了。我790万,因为我不懂,我凭什么能够认可你肯定按照这个质量来做呢?所以我就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如果你认可了我马上把这些产品给你十个月内交,如果能够兑现我开一张之行的时候拿这个钱。第二,因为我懂,你要有责任用一年的时间教会我所有的知识,我请一个专业的人你学习一年做厂长,他没有问题。第三,我说你要把所有的原材料、技术要算我的,他说没问题,因为他多了六、七张。有了他来帮助的前提下,这四千多万的厂家怎么跟我比赛呢?因为我的技术成本比他低,同时我已经有了市场。因为我是做空调的,我是铝箔厂,一年用一万顿的,天天24个小时生产,不可能不赚钱。我的半年成本回来了,我的技术成本比他低。我说这个案例,说明了中国技术和日本技术的层面,中国的成本优势,这是最重要的关键。


  第二,我们中国人灵活和变通,没有这么死板,我们要提出是一个笨蛋优势。但是我们要承认日本的东西是最好的,如果配额不好也达不到效果,因为你只有一个好,你的系统不好还是不行。比如我们比赛,你时限超期我们还去说,跑得太慢了。中国的技术优点就是,认为我一定要返销到你日本,为什么我跟三井木(音)厂做盛亦呢?因为他可以用品牌的战销往世界,如果在日本做根本没有竞争力,如果在这里做品牌有价值,可以养活他很多的工人,这是他要创造价值的东西。现在日本和中国只有坚决地团结在一起,我们共同赚世界上的钱。


  为什么要走向世界?我前一个月跟张书记去南美走访,看到了一个巴西朋友,他说巴西落后得不得了,他的电机还是铸铝的,还要刨,我们是一次性的,我们做制造业还是大有前途的。前五天中央新闻播了我们志高空调,志高空调走进世界出口是中国文明的典范。我们做空调每个月有20万台的销售,我们的产品用两年的时间可以走向全球,没有一个国家不可以接受的。今年和去年的对比,我们去年做了1.2亿,今年翻了三番,你说有没有前途?大把的前途,我们所用的人没有一个人的销售系没有前途的。日本和中国技术的成本优势,我们实实在在的东西绝对没有日本本土技术的优势,但是就是我们学本田一样,我们当时在品牌的前提上,丰田不批下来,我说风单元,我在我的田土里面做起了空调,我叫丰田,他没有办法。我当时现在还是农民。


  同志们,我们要真正看好我们的制造业,我们要真正学习日本,我们携手起来,中国和日本一定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谢谢!


  ……


  千叶明:我是两年前到中国来,日本大使馆的会计部门告诉我们,可以随便选两个杂志,可以提高中国经济的知识,我马上到书店选了两个杂志,其中一个是《中国企业家》。我觉得这个杂志果然是非常好的杂志,非常容幸能够坐在亲日派的旁边。马先生儿子看动画片比较担心,我认为不必要担心,因为动画片都是主张团结关心,对中国的小朋友没有什么坏处的。


  刚才我们听到吉村久夫先生的讲话,他一辈子从事经济的工作,水平很高,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冲击是二十年后日本人当中有四个人,一个人就是65岁以上的老头了。我琢磨一下20年以后我就是一个老人家了。我是日本外务省派来的,关于经济的水平也不高,由我个人的经验来介绍我对“日本制造”四个字的感知。


  60年代初,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亲派到美国去,我随父到美国去了。当时在美国小学讲了一个社会科的课,老师问我,从日本来的“英丸(音)”,这个船到美国来是怎么回事,这个船是专门向美国人介绍日本的产品,让美国人多买一些日本的产品,当时“日本制造”的含义就是价格低,质量也低,所以当时日本人要把自己的东西拼命卖给美国人。现在“日本制造”现在是世界名牌的意思。


  60年代初有日本首相石田访问法国,法国的首脑会说“从日本来了一个总体管收音机的推销员”,这是对日本制造的形象。60年代初日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新干线铁路的技术了。慢慢走上了世界名牌之路。


  到了70年代父亲又被派到另外一个国家去了,去的国家是苏联。当时苏联的消费产品糟糕透了,苏联人不知道在外面有更好的东西,他们基本上很满足。我作为一个小孩,在开始想为什么日本产品跟苏联产品有这么大的差距,我就想到了,刚才李兴浩先生讲的市场追求。当时苏联没有市场追求的概念,当时苏联是无市消费者。日本制造业就是想到消费者第一,因为消费者拿出一笔钱买你制造的东西,所以消费者才是你的老板。这样开始开发制造更好的东西,当时苏联是政治挂帅,政治是主观的东西,经济是可观的东西,所以日本跟苏联在这方面走上了两个道路。


  刚才李亦非女士提到了日本人胆子大,听这句话心里很美,因为日本企业家对自己的形象就是“胆小鬼”,因为决定做得慢,不敢做出决定。为什么决定做得慢,因为日本企业非常重视现场,刚才吉村久夫先生也说了,我们大量地向现场寻找好的意见,或者是建议。所以决定做起来非常慢,但是一做了决定以后,我们的反映却非常快,也这么一个特色。


  因为这种决定在现场由下往上来,这个过程中,老板签字的时候,这个决定已经变成非常可观的产物了。有很多的中国企业非常果断,判断非常快,日本很多的企业家告诉我要向中国企业家学习,我也这么认为,我们必须加快决策的速度,有的企业家做出决定都是主观的产物,不追求市场的需求,所以有些决定失败,这一点彼此可以学习。


  比如说儒家文化,朱熹或者是王扬名的思想这是主观主义。马克斯主义是客观主义,现在中国有一个自然的优势要信仰社会主义,要在学校学习唯物论和辩证法,这对企业家来说是关键的一个思想。刚才魏先生提到了精益求精四个字,这四个字非常简要描写了现在日本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侧面,不允许“差不多”,“差不多”在日本企业是行不通的。我的老祖宗是武士阶级,他们回家去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们在家里做大量的工艺品,是这样的。所以日本普遍存在“工匠文化”。领导日本国家的武士阶级也包括在内,普遍有了工匠文化。中国有一个“经商文化”,我对中国的了解不是很够,我想是不是经商文化占优势,跟日本有明显地对比。


  工匠文化的核心就是对自己做的事情的忠诚,你对自己做的事业,自己造的产物负责任的态度,所以作为一个日本人非常累,要求很高,要求很严格。我到大陆之前在欧洲大陆过了两年,在欧洲大陆生活非常情随,没有日本那么严格,但是我觉得对于制造业来说,精益求精这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关于中国企业对中国制造怎么看,或者是中日两国间将来有什么合作和前途,接下来再听大家的意见。


  ……………


  马云:接下来我们开放论坛,大家如果有任何的问题欢迎大家交流。


  提问:今天讨论的中国制造跟日本制造很有意思,有一段东西我刚刚读了,希望跟大家分享,桀黠里有一个问题问吉村久夫社长。这篇文章是刚刚出版的“财富”杂志,封面的文章叫“丰田的美国化”,上面讲是,丰田是世界上最赚钱的汽车制造商,现在要把一些不同的颜色加到他们的企业文化当中去,这些颜色是红色、白色、和蓝色。这正好是美国国旗的颜色。很奇怪,为什么丰田是全球这么成功的企业,第三大的汽车制造商,过去两年丰田在美国销售的小车跟卡车都超过了他们在本土销售的依赖,他们在美国市场非常成功,为什么还要美国化?里面讲到丰田这个公司是一个非常工程导向的公司,他们发明了所谓的“精细生产”的方式,他们在全球来说,成本和效率也是最好的,为什么他们要改变他们,要变成美国化呢?这里面讲到他们需要大幅度改变他们设计的哲学、方法理念,整体来说,消费者的反映是丰田的设计没有灵魂,这很很出乎意料之外。我认为丰田的设计不错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所发现的整个丰田的文化当中,有一点限制他们把设计得更加优秀,就是部门跟部门之间的合作。比如说,他们工程部门、设计部门、生产部门之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合作的话,限制了他们设计往更加高的方向去走。这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很多企业也是,这篇文章里面也讲到,大部分95%的事情对丰田人来讲都是本部门完成的。他们本部门可以做得非常好,但是跟其他的三大汽车公司相比较,他们部门至今的合作跟上下的合作比较差。他们希望要改变这个文化。


  我想问吉村久夫先生一个问题,你觉得在这样的文化,或者比较职能性、功能型的文化,自己的部门做自己的事情,这样的文化,而不是跨部门很多的合作,这样的文化在日本是多普遍?现在改变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谢谢!


  吉村久夫:丰田是基于日本文化的国际企业,这点没有变化。有一句话是“丰田方式”一直存在。有这样一本书,大概是两年前,丰田在世界上有27万人,有很多的工厂,但是丰田最基本的经营观念是一样的。在世界上27万人,46个大厂都也一个基本的丰田理念,如果不能把这个理念渗透到各个基本层面,丰田必然失败。丰田内部有一个“丰田方式”的小册子。大家都常说威亚康母改善等等,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方式,这种东西很容易超越人的阶级为手法,这是很容易接受的。丰田根据市场的不同而做稍微的修改。比如说丰田的某个车型在不同的市场对外型进行略微地修正。比如说室内装饰,有的时候要造得再豪华一些。有句话是“入乡随俗”,我们在生产本地化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入乡随俗这一点,这是丰田的想法。丰田在美国就是百分之百的美国企业,在欧洲是百分之百的欧洲企业的话丰田就不再是丰田了。丰田益智游自己的主心骨,有自己的基本想法和自己的基本理念。他把这种理念在美国进行实验,在欧洲进行实验,在世界普及自己的工厂,这正是丰田的长处。丰田最早在美国市场的时候,总裁是日本人,现在美国人是美国峰巅的老板,他本身也是丰田总公司的董事,现在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但是变的外表还有很多内部不变的东西。


  我没有读过财富的杂志,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从根上理解丰田的强处,就说这些,谢谢!


  ………


  李亦非:他的问题提得非常精采,他触及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中国制造业好,日本制造业好,美国制造业好,你在提问的时候提到了“灵魂”这个词,灵魂触及到了最深的东西就是文化。一些文化背景上的东西,共我个人的观察,我觉得有这样几点。首先,日本的文化跟美国的文化相比,美国的文化更多元化,日本的文化更异元化,或者说是少元化。美国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尽量把不同颜色不同种族的人变成的美国人。日本人跟我们中国一样,90%以上的人种是中国人。文化的多元性和单一性是他的一个特色。


  日本从六十年代以后也是很崇美文化,这点是无庸置疑的,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出现了七八十年代崇尚美国,我们骂他们是崇洋媚外,但是崇美崇西方的文化是存在的。


  日本在建造品牌的时候,在所有的广告和市场品牌建设的时候,他宣传的主信息,就广告的设计非常具体的设计还是更注重他的工艺和流程。美国的品牌或者是欧洲的品牌,他宣传的主要信息更注重的是精神和灵魂。他注重的是一种感觉,大家可能记得去年INTEL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广告,就是“蓝人”,他找了三个好莱坞非常有名的演员,把他们穿上蓝色的衣服,让他们拿橘色的乐器跳舞,演奏非常漂亮轻松的音乐,当时是为了推出是他的奔4的芯片。他广告的设计,他注重点是在一种感觉和精神内容上,所包含的是什么东西?你看完以后很多人问这个问题,奔4的芯片跟这四个蓝人有什么关系呢?他把他超越成一个最基本的工艺和速度。其实芯片所强调的是速度,但是他为什么用蓝人跳舞?他所强调的实际上是在跳舞的里面说,你将来的生活是娱乐,你的生活是多媒体,我要让你看到多媒体想到娱乐的时候,你就想到给你的娱乐带来价值的东西就是要高速的芯片,所有的信息是用很多层次,很深深此,很微妙的方式表现。这种表示方法和他的品牌的灵魂度和精神的传达度更注重。这是更大的一个区别。


  最后,多元化和一元化的问题。因为日本的文化是一元化,他在宣传品牌定位上面比较容易以主观的方式理解观众的。我们刚才的广东集团的志高集团的老总谈到不在于你是最好的东西,而在于你是不是正好产生了有需求。从产品的角度来讲也一样,这几点导致在整个的宣传品牌,在定位方面来说,所有品牌的经营日本,我们一说起日本来就是工艺就是流程。一说起美国的东西就是内容,美国是一个内容大国,日本是一个流程和工艺大国。由于这样的区别,使得人们说起他的产品的时候考虑了,是不是真的要把他的精神上的东西更多地传达出来,或者更多地去理解别的文化或者是别的目标。


  ………


  秦朔:我2000年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学校的停车场后面有一个商标的时候有许许多多的日本汽车,我看同学们买二手车买日本车的比例不亚于美国车。


  我们的课室有很多的电视,美国很多的电视都是日本的品牌。


  在中国,你到很多的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从最下面,最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可能是“中国制造”,从这一点来讲,日本制造跟日本品牌是比较统一的,而中国的制造跟品牌到目前为止还是分裂的,其实你买的那个东西,品牌根本不是中国的,但是制造的环节是外包给中国的。这一点首先是不同的。


  第二个不同,品牌本身所传达的核心价值。传统地来讲,日本的品牌在他做品牌传播的时候,他更侧重的功能,工艺,为什么像丰田这样的公司也开始在他的品牌传播里面要增加一些文化的东西?因为美国人的品牌他的核心价值里面传达很多的是精神、文化的东西,中国在这个意义上只是在制造,还没有制造跟品牌的合一,更没有进入到品牌传播的时候慢慢脱离到物理功能。有一句话大概可以回答你刚才的问题。


  80年代当时的美国未来学家丹尼尔出过一本书《后工业社会的来历》,他说20年后经济会转为生产,那由文化所展现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出于被迫还是主动也好,他选择的生活方式更多的是注重精神的含量,他的传播里面也要传播这种价值,否则会感觉太硬性,太物理化,这里面的层次还是很多的。


  ……………


  吉村久夫:一些发言很有意思。本周丰田公司发表了这么一个信息,今后丰田公司设计思想中要不断地引进一些日本的哲学,日本的文化这么一个价值观念。也就是说,怎么样把独特的日本精神的价值观推向世界的提法。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动向。


  ………


  提问:日本公司在海外购并还是买牌子的经验是什么样的?用买牌子的方法来得到一个牌子,能不能请李总分析一下最近TCL公司和法国汤姆逊公司合并的消息,意义在哪里。


  日本公司这四十多年在海外买牌子的经验是什么样的?目前很多的欧洲公司、美国公司是想想自己的牌子被买过来,这是一个进入海外市场的机会。(第二个问题)


  ………………


  我不太清楚你说的品牌是什么意思。日本要说技术的话,日本确实买的很多的技术,而且积极地引入欧美的技术,并且进行日本式的再加工,然后再把它融到日本的品牌里面去。所以日本在技术引进的方面投入的巨大的引进工作。相同技术在日本推出产品的时候,其实和欧美有着相当的不同。威亚康母另外一点,比如说品牌商品,包括时装等等,的确,已经在日本到处都是了,欧美的品牌皮尔卡丹等等在日本到处都是。日本吸收了欧美的品牌以后进行再加工。日本将来在时装领域会不断地推出自己的品牌,关于企业的并购问题跟欧美不同,日本这方面没有进行太多的并购,日本公司之间有很多的并购,日本并购欧美大企业的例子不是很多,我们公司一开始和迈克尔休顿(音)收购以后方针有了很大的转变,日本并购外国企业不是一个成功的经历,从技术角度来讲,日本引进了大量的技术,日本进行的是创造性技术引进。


  李兴浩:我们做企业为什么要买这个牌子,刚才李总裁说的品牌是慢慢积累下来的。因为我们是做市场追求,经过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在人们心目中日本的大牌子信用比较高,但是实际上我们做的办理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比如说日立压缩机,我认为在我心目中日立压缩机的神九(音)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国占领的股份是75%,按道理来说不应该打日立的牌子,但是老百姓还是认日立,不认过的新牌子。它每台压缩机要给他10块钱,他一年出750万,就变成7500万,如果不买他的牌子,市场上的销售没办法达到250万台,你选择哪条路呢?搞经营的要赚钱,就要理解这个方面。


  韩国现代大家很清楚了,年产值850亿美元,但是在韩国做空调做了十几年做不起来,但是他跟我们合作,我一定要做大股东,我占90%他占10%,我有志高空调也有现代空调,但是现代空调可以比志高空调卖贵800块钱,你算算我合算还是不合算?我做现代空调不是跟志高竞争的。所以这也是一种经营,也一种合作,这叫借船出海。


  ………


  提问:我来自湖南长沙,是长沙诺贝尔摇篮教育集团的董事长,刚才秦朔先生讲了,品牌最后的一个制胜在于他的文化含义,的确,我认为策划最高境界在文化,有一块砖只卖一毛,而另外一块卖100元,那是因为另一块砖是柏林墙上拆下来的,很有几纪念意义。中国自从鲁迅先生以后就没有了中国的教育,我是学西方教育的,对我自己小学、中学、大学受的教育很反感,我89年补了中国文化的这一课我才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是成的陈独秀先生以后我们的教育不是中国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是苏联模式家全盘西化。由这一帮没有文化的教育产生的,因为教育的产品是人,不管日本制造还是中国制造,最后的较量是人才较量,我们这帮人才是由没有文化的教育,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中国的教育就是要读四书,没有读过四书就是没有中国的文化。这帮教育出来的产物怎么跟世界的一流的制造业包括日本制造业进行竞争?魏新先生是一个教育家也是一个企业家,我只是一个教育家也不是一个企业家,我想请教魏新先生。


  魏新:不错,其实一个企业最后竞争到最高境界是文化,我们方正集团两年前开始做企业文化丛书的问题。我再一次干部会上提了一个问题,我说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每天大家都看得到这么多的企业在注册在成立,每天有那么多的企业在垮台在破产,你们想没想过,为什么有一些企业可以延续上百年的历史呢?像世界上非常有名的企业家,西门子等等,最起码50年到100年的历史,为什么?也有一些企业是昙花一现,辉煌一时。比如王安电脑也是非常大的企业。刚才讲的中国财富排行榜,你看像唱戏一样,今年榜上有名,明天销声匿迹。第二名的杨兵差一点当了新一周(音)特首,欧亚集团很大,上海的收复周正义企业也很大,为什么说没有就没有?我说方正有17年的历史,方正会不会幸运地庆贺他170年的华诞呢?如果我们想的话应该会实现。我的看法,无论企业、政党、学校都是一种组织,由于组织的目标不同,由于组织的总支部同,所以宗旨的性质不同,不可否认都是宗旨。这个宗旨能够延续上百年历史,我觉得克林斯写的《吉野上清》(音),你看组织理论讲的组织稳定性从哪儿来的。我前几天看报纸,北大的张维教授,他进加州大学校长写了一本书“1520年那个时候的组织到目前为止保留了相同的名声,做了相同性质的组织,从1520年延续下来有85个,有70个是学校的,剩下的25个和宗教有关系的产品。告诉我们是大学是稳定性最高的组织。企业和学校相比稳定性是差得多的。我开那个会的时候跟大家提这个问题,靠什么,有三个最基本的东西,我觉得50年以上就是伟大的企业,98年的时候北大百年校庆,日本的佳能到北大来,跟北大的一个常务副校长说“共和你们北大百年华诞”,他说,希望有机会跟你们一起庆贺你们商社的百年华诞。社长说,我现在五十年还不知道呢,我希望我们能够到那一天,说明一个企业的稳定性不是很简单的事情,现在看起来红火一时,也许几年之内就销声匿迹了。


  什么样东西保证这个企业是伟大的企业,第一这个企业要自觉不自觉,把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基本一致。比如有些企业走私,制假贩假,得益一时,但是遗臭万年。


  第二,一定要有一个核心的文化,要让企业的全体员工知道,我们提倡的是什么,我们反对的是什么,哪些东西是正确的,哪些东西是错误的,哪些东西可以做,哪些东西不可以做,你要给他明确的价值观,没有这个企业就没有灵魂。有了这些东西才有企业的文化,这些文化企业塑造他有,没有塑造也有。我当时在中央财经大学给同学讲座的时候讲,我说这个定义最好操作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是,企业全体员工行为的综合就是企业文化。一个好的文化就是企业要有一个好的优秀的员工行为习惯。日本企业有很多好的习惯,取决于他们的理念,用这些理念确定你的规范,用这些规范检验你的所有程序和规章制度,不好的全部改掉,形成一个好的制度和规矩,用这些规矩约束你的员工,做得好的奖励,不好的惩罚。


  第三,和这个企业理念和文化相配套的运营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控制工作。西门子在慕尼黑,他在中国有50多家公司,在全球有42万员工,在中国有3万员工,他是多么大的一个庞大的帝国,你靠什么?靠几个人管?不是。他有一套,除了我说的理念和文化,他有一套非常精细的运营管理体系和行之有效控制的工具。你不能讲现在不读四书五经了我们中国的文化就没有希望了,但是四书五经的文化在各个事件里面都渗透里了。台湾比我们保留的中国文化遗产要多,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可以看到台湾的电视,我觉得很遗憾,所谓的立法委员会天天大打出手,给我感觉台湾执政者就是一帮流氓,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很丢人,作为台湾还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立法院打架还是不合理,不能说你学了四书五经就可以了。中国有一些学校也在读四书五经,你们要觉得台湾的东西好,你们也可以讲你们的意见,没关系的。


  千叶明:你们可以可以用笔跟吉村久夫交流,世界上有两个民族可以陌生人交流,就是用纸,就是日本人和中国人,我们有黄河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分享的一个文明。中国现在有日本这么一个邻邦,我觉得中国非常幸运,日本是庞大的市场,也是技术的来源,也是资本的来源。再加上一个共同文化的一个国家,中国和日本都有各自的文化,但是都是共动的黄河文明。我在北京念的日本的合计道,两年前我找到一个中国朋友也是学武术的,跟他比武,我发现他的功夫比我还要高,我立即百他为师,这意味着什么呢?有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大地上向一个中国人请教,这表示什么呢?刚才马先生说的生产的“广州本田”有个别人把“广州”摘下来,但是我认为将来广州本田就是广州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