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物流路标准是"航标"
来源:中外物流 更新时间:2012-04-15

       行业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就如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绊绊,免不了“伤风感冒”。4月19日、26日谋略周刊推出针对物流行业的系列报道,从剖析“病症”、寻找“良药”入手,揭示出行业存在的顽疾以及医治的“良方”。然而,“良药”还需“药引子”。物流行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追溯根源,还是低标准“惹的祸”。行业要做大做强,借鉴、吸收、采用先进标准是出路。

  ■比对差距 本土物流“肩挑背扛”

  “去了澳大利亚,看到的是工业流水化作业,而咱们大部分企业却停留在手工小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上。”在物流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杨先生去年10月去了一趟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对物流过程进行考察后感慨,“在那里,车辆装卸货的速度非常快,大约5分钟,而我们却要用半小时!”

  因为对比太明显,杨先生直言国内物流业的管理和硬件设施远远落后国外,“看看我们的运货的车辆,储货的仓库,至少落后10年以上!”

  “的确,相比发达国家的物流业,我国的物流呈现出落后的状态。”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锦曾出访德国、日本等国,在对这些国家物流业的实地考察中,张锦发现货物都是采用统一的国际化标准集装箱装载运输。而在国内,各运输企业之间的运输工具完全不统一:除了少部分基础实力强一点的企业能采用标准集装箱外,绝大部分物流公司采用的是中小型货车、敞棚车等,“两相比较,当然前者更能保护货物的安全和运输质量。”

  “国内企业不仅运输工具简单,在货物装卸的设备和技术方面也同样原始和落后。”在张锦的述说中,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烈日下,一群搬运工挥汗如雨,他们有的拖,有的抬,正使尽浑身的力气将货物搬上货车……而当货车到达目的地卸载货物时,同样又有一大批的装卸工团团围在货车的周围,再次费尽周折,用尽力气,把物品卸下车,一旁的货主既焦急地催促又小心地提醒:“快点!小心点!”“而在发达国家,我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硕大的工厂或者货运场,竟显得那么空旷,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人,他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叉车、铲车,这些自动化设备轻松自如地完成了货物的装箱和卸载。”

  ■标准缺失 设备尺寸难统一

  张锦的描述正如杨先生在澳大利亚考察中的发现,“之所以他们装卸货速度非常快,是因为那里大到集装箱的尺寸,小到集装箱中托盘的尺寸、卡车的大小、仓库的货架,都标准统一地配套。”杨先生告诉记者,千万别小看一个小小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托盘是现代物流中最普遍使用的装卸搬运器具,使用标准统一的托盘直接影响着所有物流供应链,但是,就是这个小小的托盘及其规格问题却是我国目前物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瓶颈。”

  杨先生向记者介绍,在澳大利亚,运输是以1×1.2米的托盘为单位,可以在全澳洲随货走,因为全国都是统一的,也便于统计、计算托盘的数量和价值。同时,箱子尺寸也是按照托盘的尺寸成比例地设计、制造的,这样一只托盘上可以正好放得上若干只某一比例的箱子,不会有浪费的空间。

  “因为托盘是按照集装箱的尺寸实行统一标准,箱子又按照统一标准的托盘进行成比例的设计和制造,所以集装箱里正好可以装下成整数量的箱子。这种设计特别适合于叉车这样的机械作业。”杨先生形容说,货车的载货区也是按照托盘来设计的,一层正好能够装得下若干个托盘,这样叉车很快就能够将集装箱里连托盘带箱子一块儿装到货车上。商场里的货柜也是按照托盘的尺寸进行设计的,货车来了,用机械将托盘、箱子装到货架上。托盘和箱子从集装箱到货柜,整个过程都不会分家,就这样提高了整个运输的效率。

  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托盘国家标准,因此,使用托盘的企业往往根据自己产品的包装设计、订制托盘,而托盘制造商则是有订单就生产,结果有的企业托盘采用欧美标准,也就是澳大利亚采用的标准,也有的使用日本的标准,使得托盘规格混乱,难以统一。

  “由于缺乏统一的托盘标准,装载的货物也无法被归成整齐划一的单元,因而与运输车辆、仓库、集装箱等不配套,无法实现机械化,反倒使无效作业增加。”杨先生不无遗憾地说,仅仅一个托盘的非标准化,就带来了运输、仓储、搬运等各方面巨大的效率差异。”据介绍,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了有近千种规格非标准托盘的情况,致使其在托盘标准化方面尝尽苦头,其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集装箱尺寸与国际不接轨

  不仅仅是托盘标准没有与国际接轨而严重影响整个物流的速度和成本,集装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省现代物流协会综合处处长汪元友以集装箱运输为例称,“集装箱运输是目前主要的运输方式,国际上主要采用的是海运集装箱,而国内则主要是以铁路和以前使用的空运集装箱为主,铁路集装箱与海运集装箱相比,在尺寸上有较大差别。”

  据了解,海运集装箱以英尺为主,目前主要使用的有40和20英尺两种规格的国际标准集装箱,而我国铁路集装箱标准以吨为单位,多以1吨箱、5吨箱为主,因此,当货物由铁路运输转为水运时,就需要有一个“掏箱”的过程,不但浪费时间、增加成本且容易带来货物损失。但由于这些集装箱分属于不同的运输技术系统,有各自的技术标准,因此很难将它们完全整合。

 ■追溯根源 物流标准上演“春秋战国”

  据了解,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都实行“一单到底”。就是客户购物只需要一个订货单,所有的运输方式不管是跨国的还是跨省的、跨城市的,都可以靠相互之间的转换来达到最终的目的。而由于我国物流标准化的缺失,目前要做到“一单到底”尚不可能。

  物流专家指出,物流标准化的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性标准、现场作业标准、信息化标准和物流服务规范四部分。我国物流缺乏标准化的典型例子除了包括集装箱、托盘等基础设备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外,还涉及物流信息不能共享,物流服务缺乏统一标准等。

  据介绍,美国运输部主要职责就是整合各种运输资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每个商品都要实现标准化,即运输的标准化、车厢的标准化、车胎(牌)的标准化,在这些实施标准化后,最终达到物流的现代化。然而,谈到我国的物流标准,专家却感慨:很有点“春秋战国”的味道。

  张锦告诉记者,现代物流要求一套标准通行各个相关行业,但现行的标准化体系以部门为主,制约了物流各相关产业间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据了解,一方面,我国物流企业目前执行的标准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难以与国际物流市场接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物流业脱胎于传统运输业,不同领域间往往各干各的,相互割裂。铁路、公路、海运、航空,都各有自己的物流标准,相互之间难以交流和配合,也形不成统一的规划和监管。

  “技术标准缺乏导致企业恶性竞争,引发超载、交通事故、卷款逃跑、货物受损等现象,最终影响整个物流市场。”张锦表示,正是因为缺乏一个系统的标准,造成了目前物流市场形成了一根不良的链条。

  ■自咽苦果 没有“规矩”的代价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管从一开始就知道标准化的重要,但是‘良药’毕竟‘苦口’,为如此庞大的行业定一个规矩,谈何容易!”然而,正是由于目前各类标准的不规范,导致了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愈拉愈大。统计显示,物流业的“非标准化”状态,让国民经济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统计显示,我国目前每万元GDP产生的运输量为4972吨公里,而美国和日本的这一指标仅分别为870吨公里和700吨公里。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也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以2003年为例,我国物流总成本达24974亿元,占GDP的21.4%,这一比例高出美国和日本等物流发达国家一倍多。目前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物流总成本仍然占GDP的16.9%,而德国等物流发达国家只占11%—13%。

  据专家介绍,如果物流费用占比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节约近900亿元。我国工业企业的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则占了40%。联合国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的物流过程所占的时间差不多是物流和生产全过程的90%左右。国内的物流专家调查也发现,我国每年在物流过程中产生的损耗大约是3000亿元人民币,由于物流过程时间过长、装载次数过多,造成包括资本、场地、车辆的浪费。

  记者了解到,在所有标准化不完善的受害者之中,感受最深的大概还是来自一线的物流企业,毕竟,他们损失的是看得见的“真金白银”。一家家电物流配送公司经理告诉记者,由于货物条码没有统一的标准,公司每天有1分多钱要花在为每件进出仓库的货物更换或者贴上统一的条码上,以便录入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实时监控。而每天进出公司的货物至少也在1万件以上,单此一项,一天就要损失100多元。而这还只是直接损失,公司因此要花费的人力、时间以及降低的效率则是无法估算的。

  物流标准成了贸易壁垒

  记者了解到,尽管物流业对建立统一的物流标准大声疾呼,但物流企业真正具有标准意识并能“学以致用”的却不多。据悉,目前我国已有了《商品条码》、《储运单元条码》、《物流术语》和《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等国家标准,但它们还没有能够真正融入物流业的“血液”。以《储运单元条码》为例,这项国家标准实施后,有关部门原指望藉此规范物流的条码应用,但实际正确应用的并不多。同时,这些标准多为推荐性标准,效果在短时间很难体现。

  正因为如此,在外贸活动中,由于我国国内物流技术标准和法规不完善,出口企业在国内物流活动中就可能会养成不良的习惯,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法规比较健全,因此,当这些企业出口产品时就会受到其他国家物流技术法规和标准的限制。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或出于其他目的,经常会在运输工具、包装尺寸、包装材料等物流环节上限制我国产品的出口,从而使我国的出口企业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前景展望 300项物流标准将与国际接轨

  “不过,物流业标准缺

  失的状况将得到改观。”张锦告诉记者,目前国家的《物流标准体系表研究》、《物流信息标准》、《物流服务标准体系表》等征求意见稿已经几易其稿,很快就会出台。“届时,物流业将有标准可依。”同时,国家也加强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据介绍,目前全国约有160所高等院校设有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而西南交通大学也于日前成立了专门的物流学院,开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采购与供应管理3个系,培养物流管理、物流技术装备、物流信息、物流经济和物流规划与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

  此外,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国家标准委等部门也联合发布了以“物流标准体系表”为中心的《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规划》围绕物流通用基础、技术、信息、管理和服务五大物流标准项目提出,到2010年完成300项左右的物流标准制定和修订,实现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