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电话报上信用卡号就能预订机票;用手机上网交水电费;刷卡电话可实现数万元随时支付……网络银行等电子支付工具迅速渗入并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近日在北京举行的“2006年银行卡产业创新研讨会”上,电子支付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及其安全规范问题成为会议的讨论热点之一。
迎来快速发展期
2005年被业内称为“网上支付年”,也被称为网上支付的破冰之年,我国电子支付市场开始迅速发展。这一年,我国电子支付市场规模达到了161亿元人民币,增长率超过100%。与会专家认为,2006年将是电子支付市场的“洗牌年”,业内的竞争开始日趋激烈。
据介绍,我国的网民目前约1.23亿人,从1998年3月第一笔网上银行进行的电子支付交易成功开始,这项业务发展十分迅猛,2004年电子支付交易额约74亿元人民币,2005年便增到160多亿元。网上支付手段开始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众多来自相关监管部门、商业银行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参会人士纷纷表示,中国是全球潜力最大的银行卡市场,多种形式的卡基支付将是今后消费支付的主流工具。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互联网、手机、智能卡等各种新兴电子支付渠道和工具将在未来几年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关注安全问题
银行卡与互联网,在电子支付渠道上找到了双方的结合点,如果彼此能够成功借力,将共同促进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自身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利润源。面对电子支付渠道和工具的兴起,银行卡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银联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的挑战是如何抓住契机,前瞻性地开发新产品、新渠道和新业务,满足各个领域各种应用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如何提高我国电子支付产业的安全性问题,规范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
“与迅速发展相对的是,电子支付的安全问题也相当突出。”一组数据显示,网民不使用网银的原因中,61.2%的人担心交易的安全性,其中42.7%的人担心个人隐私安全。一份来自美国eMarketer的2005年分析报告也指出,网民对于银行卡网上支付的安全性依旧持不信任的态度,以及产品配送的物流问题,都是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瓶颈。
改变消费习惯
消费者对电子方式的不习惯、对安全性存疑成为束缚电子支付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和全球的网上消费在主要支付方式上还存在很大差别。就全球而言,信用卡支付方式占了59%,银行转账占23%,货到付款方式排在第三;在中国,选择的支付方式,前三种依次是:银行储蓄卡占29.1%,信用卡为24.6%,银行汇款是15.0%,手机短信、虚拟币等排名靠后。
在银行卡作为主要支付介质的前提下,如何影响和改变现在的消费心态?银联有关专家表示,电子支付的优势便是经济、方便、开放,银联将依托现有的跨行交换体系、沿用传统的POS机业务模式、适应国内银行需要,把银行卡联网通用范围扩展到互联网、将银行网银系统拓展为新的联网通用渠道,去有效满足各行各业对互联网支付的需求,同时培养持卡人用银行卡进行互联网支付的习惯。
与会专家表示,只有拥有强大“电子支付网络”的银联公司带头建立“安全门”,同时辅之以法律规范,才能在市场发展的同时保障安全。而据中国银联有关专家介绍,中国银联正在积极促成此事,近期推出的CUP Secure服务就将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互联网支付的安全性。可喜的是,在金融机构等的推动下,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支付的保障也在加大。可以预见,银行卡与互联网通过互通互联,双方将合力开拓更加广阔的电子支付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