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竿头,这句祝福在广交会踏入第100届之际,让压力的意味更浓重。
国内的会展业,如今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每年全国举办的各类展会有3000多个,出国办展近800个,广交会已经不是唯一的进出口贸易平台。如果说会展业的极大丰富对广交会形成的分流,是国内经济客观演进的产物,那么外界对广交会被边缘化的议论,则是一种让人不安的论调。
这表明,不再年轻的广交会,迫切需要考虑如何迎接变化中的会展业市场,以求焕发更上一层楼的生命力。可以肯定的是,对于这个官方背景厚重的会展而言,开放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有贸易专家称:“如果说第100届广交会有什么特殊意义的话,就是要认清其背负的开发更广大市场的使命。”
向外贸投资平台延展
“张广宁市长曾对我说过,广交会不单属于广州,更是国家的一个窗口。”欧中联合商会秘书长王海曦说,“张市长认为,广交会不应只局限成为一个贸易平台,还应成为中国招商引资的投资服务平台。”
而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EMBA主任、会展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过聚荣更坦言,成立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广交会,当时只是作为国家扩大外贸的一个尝试,而目前所面对的竞争,其实更属于一个自我重新定位的认识问题。
问题的关键在于,广交会再也不是唯一的窗口。尽管2005年春秋两届广交会的成交额累计达586.6亿美元,占去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的7.7%,但越来越多的专业会展,正在瓜分广交会的份额。此外,全国各地以外贸为主题的综合性大型会展,如哈洽会、乌洽会等亦愈发成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左连村指出,全国各地的外贸会展群雄并起,分流的后果,是广交会贸易规模的弱化。
“广交会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没想好自己想要扮演什么角色。”王海曦说,“论会展场馆,广交会琶洲国际会展中心要比欧美许多会展场地都要先进,因此,这不是客观条件的原因,而是观念问题。”
让新市场为展会造血
事实上,王海曦认为广交会在面对成交额下滑、影响力下降的问题上,应该积极“开源”,通过拓展新市场来为广交会注入新鲜血液。“以欧洲市场为例,中国的大部分企业仍然对其相当陌生。广交会能否成为两者间相互投资的一个信息服务平台?”
有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曾经有英国大型采购商来华大量采购CD刻录机,几经周折,找到一家大中华区最大的贴牌设备生产厂商,最后却发现对方生产的只是DVD机。“这证明国际渠道与中国制造业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盲点,这为相关的展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该人士这样评价说。他强调,广交会要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认真思考每一种转型的可能性。“从这点看,毗邻的香港能带来相当多的启示。从很多年前开始,香港人就在国内外设立了一系列办事机构,主动走出去。广交会也应该学习他们,走出去。”
左连村对此亦表示赞同,他指出,广交会的交易模式与展览模式都需要探讨改革的可能,“比方说,广交会能否走出去,到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各地办区域展”。他认为,广交会在面对行业竞争加剧时,做法必须更加灵活主动。中国经济与WTO研究所所长单忠东与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伟亦指出,走出去,到外省市开分会,直接为地方服务,与其他“会”捆绑式联合,与其他省份“捆绑”,是实现共赢的好方向。王海曦亦称,走出去是获得更广泛知名度和打开国际渠道的最佳方法。
展会联动提升影响力
尽管从目前广交会的基础看,走出国外办展的可行性仍不明朗,但王海曦认为,与地域临近的展会进行统筹联动,是现阶段就能实现的设想。他介绍称,法兰克福、巴黎等欧洲城市都有会展中心的美誉,几乎一年365天都有大型会展举办,这些城市都采取了展会联动的办展模式。“以法兰克福为例,就有专门的会展集团公司,负责对该市及周边城镇的各大会展进行统筹。由于采取民办机制,会展业的活力也得到充分调动。”
过聚荣的意见更为谨慎。他指出,目前专业展会越来越多,综合型展会的比例反而有所下降。然而,“自2004年开始,专业型展会也在为适应市场而不断变化,往综合性的方向靠拢,例如设立主题展会、加强产业间的融合,都是加强综合性的表现”。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对广交会等综合型展会是一种优势,为广交会与专业展会的互动提供了可能。
至于城市间的会展合作,例如近年热议的广交会与深圳高交会的联动,过聚荣表示,合作和互动都不能笼统地去分析,而是要具体到什么行业,如何合作。“至于区域间的合作,还要看对方是否愿意,需要双方的商讨。”雅式展览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会长朱裕伦就此问题表示,香港的展览一直都依靠内地发展,可考虑与内地展览业进行“战略联盟”,与广交会结成良性互补关系。
■专家观点
官办会展仍有其生命力
在第100届广交会来临之际,对于其如何转型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种意见:其一为政府合作型,其二为客户导向、政府坐阵。对此,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EMBA主任、会展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过聚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市场为导向的官办展会应该较为可取。
“但要强调的是,这种可取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下的。”他指出,政府要大力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参展企业的知识产权,建立好诚信体系;还要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安全保障;此外,政府应提升市场导向的作用,不要管得太多。
“不论从交通、基础设施还是人才资源看,广东仍然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过聚荣认为,作为外商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平台,广交会的品牌优势仍为其他展会难以比拟。
■ 相关报道
网上办展
加快广交会转型步伐
“在网络上,没有任何会展是孤立的,如果说广交会与深圳高交会要实现联动,最好的试验平台,就是网络。”贸易之窗网CEO王卓如是说。该网站由深圳市贸促会、深圳国际商会与深圳世贸中心会共同发起,目前正运营三维虚拟会展。
这只是会展业进入网络时代的一个缩影。2003年,广交会也推出了网上广交会,据悉,当时网上广交会是作为与现场广交会同步举行的网上洽谈平台,为会展客商提供信息发布、贸易撮合、网上洽谈、辅助成交等电子商务服务。单在开通当天,网上广交会就吸引了368万次访问量,证明了网上办展的无限可能。中国经济与WTO研究所所长单忠东与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刘伟均认为,增加电子服务等现代化服务手段,提升会展经济的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王卓认为,相较传统会展,虚拟会展能提供更好的控制手段和效果评估。“在信息发布上,我们能采取创新性的手段,例如通过我们的客户终端软件直接向会员发送针对性的信息。”他透露,网站还利用与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工商界的关系,建立一个双向信息通道,例如外国采购方只能看到中国供应商的信息,中国供应商则只能看到外国采购信息,以此规避不公平竞争。此外,如果中国企业在开拓新兴市场上遭遇困难,网站背后的贸促会也会为企业寻求当地机构的协助。
“参展企业现在关心的不再是钱的问题。企业愈发实际,他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效果,网站就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王卓认为,网站能帮助广交会向投资服务平台转型,同时提升广交会在闭馆期间的影响力。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覃羿彬 实习生 李越弦 陈双庆 本版摄影 吴伟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