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部相关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的手机产量有望突破4亿部,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2006年上半年我国手机产量就已达到2.1亿部,同比增长了64%,手机出口额达到了133亿元。
然而,在这些数字的背后,国产手机厂商自2004年以来,一直处于市场的下漩急流中。从2003年市场份额50%急降至现在的不足20%,国产手机厂商更多感觉到的是市场的逼压。如果说2G时代,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无论是系统设备还是终端产品,大多在扮演追随者角色的话,那么,3G时代,产业格局重新洗牌,国产手机能否赢得更多市场?国产手机如何布局才能赢得市场?
四大问题影响国内3G终端产业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3G终端产业规划与发展咨询会”上,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邓寿鹏发言时认为,我国的终端产业目前面临四大压力。一是产销失衡,2004年我国有40多家手机厂商,产能已经达到1.7亿部,但是当时国内市场只能消纳50%。二是研发空缺,多数手机厂商不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创新空缺,产品处于低端。三是面临市场全面开放的压力,从去年开始手机牌照制度已经取消,手机市场全面开放,更多的国外企业涌入,竞争进一步加剧。四是产业整合,我国的手机产业已经渡过起步、分立时期,正进入集聚、联盟时期,现存的多数企业将通过兼并、收购、协作形成8—10个大型集团。因此,在3G时代,需要从产业布局上全面规划国内终端产业的发展。
而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陈金桥认为,将来影响我国3G终端产业的四大问题是技术标准选择、厂商力量、产业协同和产品层次,而我国3G终端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应该是量质并重,创新发展。
陈金桥说,产业界目前都非常清楚,中国未来的3G市场将是一个多网并存的局面,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的3G终端必将以多模的形式出现,因此各个标准终端产品的兼容性和操作性必将是政府主管部门和运营商关注的重点问题,这对于终端厂商来说影响巨大。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手机已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了,它更是一个多媒体终端。这一特性在3G时代将更为突出,它将对未来3G的产业结构和规模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由于处于移动通信产业的末端,它的带动力还是比较强的。因此,进行终端产业规划非常必要。
陈金桥建议政府在移动终端产业规划方面应该下大力气。不过从目前的态势来看,虽然从产品研发、产能形成、入网许可等多个环节,有多个政府部门在做相关的规定,但我国移动终端产业规划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和发展时间表。陈金桥认为,政府在3G市场没有启动之前,主要的精力是放在研发、标准化等两三个环节,但对3G终端后期的流通环境、消费保障环境的新措施,还没有太多的考虑。因此,未来面向3G终端市场发展应该避免单一政策的脆弱性。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怎样激励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二是对市场行为要进行及时调整。比如在研发激励机制上,原来的产业扶持资金是不是还要用;在终端产能核准制上,有没有与它配套的其他机制,有没有退出机制。
运营商释疑手机定制策略
其实影响未来3G终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还在于运营商的定制策略。从目前全球发展趋势看,3G终端基本上都由运营商定制。虽然国内运营商还没有开展3G业务运营,但对于未来3G终端的定制,各大运营商基本上已经有了各自的策略和标准。
中国电信移动产品处副处长苏晓明表示,运营商对3G终端的定制其实也有不同的策略。第一种是浅层的品牌形象的定制,这种方式基本上不会动终端产品的原有设置,或者打联合品牌,或者只打单独品牌,最后加一个开关机的动画,对运营商来讲也是成本最低的。第二种是业务组合定制,主要是针对业务菜单,在一些快捷键上加一些定制,这可能需要终端厂商在UI上有一定的配合,这种方式中运营商的介入程度也是比较低的。第三种是业务设计定制,这可能就要针对新应用和新解决方案对终端做出定制,通常需要对软硬件做出有限度的定义。第四种是完全定制,是对终端的硬件规格、操作系统等做全方位的定制,终端型号往往具有排他性,运营商需要买断销售。
随着四种定制形式的由低到高的介入,运营商的成本是递增的。终端的定制其实是有利有弊,利是会丰富终端的种类和功能,弊就是会增加一定成本,因此运营商无论选择哪一种定制方式都是有自己的考虑的。苏晓明说,在3G时代,运营商可能都会定制终端,关键在于它选择哪一种定制方式。中国电信对3G的终端定制目前已有三套体系。一是定制体系,通过考虑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制定高中低档一些概念的模型,定制高中低不同功能档次的手机,以尽量涵盖用户群需求。二是对终端测评的体系,对所有的定制终端也好,非定制终端也好,都要考虑相应的测评,通过评测检验是不是符合原先的需求,建立一些相应的终端库等。三是3G终端的管理体系,这主要是指一些终端的采购、销售、渠道、运作、售后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