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专题 种养加工技术专题 茶叶糖酒食品专题 食品安全专题 饮食科学专题 乳业饲料专题 新农村专题 科技专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题 每日滚动新闻 社会娱乐专题 乳业专刊(第1期) 乳业专刊(第2期) 乳业专刊(第3期) 食品包装专题 中国特产之乡专刊(第1期) 农产品加工网
“随时与农业专家通信、聊天”,武汉东西湖慈惠农场慈惠大队菜农王继斌,这几年苦心经营出一个记在小本本上的“专家网络”。耕作、施肥、杀虫,遇到难题就翻本子,找出武汉有关农业专家的电话号码,远程请教。
王继斌所在的慈惠农场是武汉重要的蔬菜基地,常有各方面的农业专家过来。他遇到专家总是热情攀谈,请对方留下联系方式。日积月累,小有规模。
王继斌深有感触,如此建立专家咨询网络,耗时太长,而且不是每个农民都有那么好的运气和条件,能结识到各类专家。
王继斌还有个体会,找专家咨询农业问题,自己得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否则在电话里双方都难以说清楚。另外,电话来去,专家找资料、查证,效率低,误了农时的事也间有发生。
王继斌希望,信息“村村通”不仅是给农民提供上网硬件,还配套搭建农民急需的专家咨询平台,开设各种农业新技术知识网站,把个人的“专家网络”小本本变成全市农民共享的“大本本”。他希望,有一天能够轻点鼠标随时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随时与农业专家通信、聊天。
“信息点不要停留在村委会,要进农家”
新洲双柳蔬菜运销大户孙红星,有10多年卖菜史,闯荡东北、西南市场,主要靠经验和人脉。聊起网络信息,他说家中上学的小孩在学上网,自己只有耳闻,“还没把网络用到生意上去”。
孙红星在武汉农民中,算是个视野开阔、信息灵敏者。但身处信息化时代,他与那些长年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广大农友一样,对信息化所知寥寥。
但是,孙红星经营的事业,对信息“村村通”有强烈需求。
孙红星说,人际网络的缺陷是惰性大,多年可能就那几个朋友。如果朋友那边的市场不行了,生意就会受重挫。“别小看蔬菜运销这个行当,如今东南沿海、山东等地不少蔬菜基地、企业都上了网,信息及时发布,你要是晚了几天知道,可能就错过一年的机会。”
孙红星热情赞扬政府的信息“村村通”工程,希望这件为农民办的大好事早日落实。他有个愿望,政府兴办的农村信息传播点,不要“一村一个”,只建在村委会。有需求的农家,有实力的大户,愿意参与共建,分担成本,将网络和硬件引入家中。
“盼培训,盼有用信息”
虽说互联网上信息丰富,容易查询,但是否给农民一台接上互联网的电脑,农民就实现了信息化?记者走访多户已拥有电脑并开通宽带业务的农民,他们说,即使农户上了网,农村信息化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洪山区左岭乡一位农民告诉记者,他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上网知识,但也只晓得电脑的基本操作,浏览的网页源自技术人员为他收藏的一些网站。如何查找其他网站、利用搜索工具查找有用信息?不知从何下手。
缺乏电脑应用知识,导致农民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较低、范围较小。这位农民盼望有关方面组织技术培训。
黄陂区李集街农民陈龙华,浏览农业信息网站发现:国内很多网站发布农业信息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信息不完整,过时信息较多。网页内容,宣传本地农业、宣传服务项目的信息较多,指导经营者生产营销,对农民真正有用的信息太少。有的信息农民很感兴趣,但网站多半只是提供简单的文字信息,农民最易接受的讲解和演示视频太少。
有的农户接上了互联网,但对于网上的信息始终半信半疑。网络存在虚假信息,农民害怕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