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兵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科学布局快速发展铁甲炮火阵阵覆盖,岸滩狙击层层布防。10月11日,30名分别扮演红、蓝两军的学员,在装甲兵工程学院装备作战仿真中心,通过数字化作战实验平台,进行了对抗激烈的“装甲营对防御之敌突袭”模拟攻防课目演练。据装备作战仿真教研室教授王精业介绍,这套系统可以模拟营连级战术对抗的全过程,并能对作战结果进行科学评估,该室通过信息化改造和多学科融合,使传统的仿真学科焕发了新的青春。这是院党委提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转型,使学科专业建设实现科学布局快速发展呈现的新气象。
近年来,随着我军装甲装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该院首创的驾驶模拟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装甲部队作战训练的需要。他们着眼未来作战需要,现在将火控、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业与仿真学科相融合,创建了‘军用仿真工程’专业,不仅实现了装甲装备性能仿真,而且能实现多种装备仿真和作战系统仿真。这样的变革,遍布全院多学科领域。他们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兴学科蓬勃发展;通过体系结构优化,更加促进了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
梁永生院长告诉记者,院党委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结合学院近年来数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认为学科建设是学院发展的龙头工程,必须紧紧围绕我军使命内涵的拓展和学院承担的教学任务转变,大力构建综合化的学科环境,拓宽学科专业体系。近年来,该院坚持以人才培养和武器装备建设需求为牵引,通过优化学科结构、改造传统学科、创新交叉学科,实现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科学发展。几年前,学院还只有只有3个专业系、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2个硕士点。到目前,已拥有专业系7个,10个博士点和28个硕士点,还建成了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有5个学科被列入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
他们注重追踪作战前沿和装备最新发展,培育、创新新兴学科。前些年,该院从装备维修工程的边缘方向,发展了装备表面工程。2004年,又在全国率先把再制造技术运用于装备维修,创建了“装备再制造工程”这一新兴学科,短短两年,就在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纳米颗粒自修复技术等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去年,该学科带头人徐滨士院士主持开发的“坦克履带板新材料研究”,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该院还坚持以信息化建设和教研任务牵引改造传统主干学科,使之保持升级、焕发活力。2004年,他们通过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车辆研究软件,搭建软件仿真平台,建成了“车辆工程研究中心”,实现了“军用车辆工程”学科的资源整合;去年,他们又通过优化战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构建全电战车试验研究平台(千龙军事注:“全电战车”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是设想坦克的三大要素——火力、防御和机动全部基于电能驱动:电磁炮或电热炮、电磁装甲和全电驱动。虽说这一概念还远未成为现实,但某些部分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实现了“军用控制工程”学科的智能化改造;依托这些研究平台,学院在全数字化目标自动跟踪、火控与指控系统仿真评估等领域保持了传统优势,先后参与了某新型坦克和步兵战车等杀手锏武器装备的改型、研制任务,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6项,其中,“高效能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开发与应用”等6个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丰硕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该院教员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10项,并有1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