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是电信转型的主战场,研究信息化市场的现状、特点、规律对于电信企业顺利实现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我国各行业信息化市场处于新的上升阶段,需求旺盛,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现实的信息化市场又刚刚起步,“广而泛、散而薄、不均衡、不完善”的特点十分突出,蕴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和市场风险。那么,风险到底表现在哪里?究竟应该如何把握信息化市场?本报记者在进行深入调研采访后作出如下分析——
我国信息化市场发展到底如何,是否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电信切入信息化市场前景怎样,这是全行业普遍关心的问题。今年上半年,本报对我国32个行业近千家信息化应用主体开展的信息化应用市场大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信息化市场总体上呈现“希望与风险并存”的特点。一方面,各行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处于新的上升阶段,层次越来越高,市场风风火火,充满希望;另一方面,现实的信息化行业应用市场又处于这个上升阶段的起步期,“广而泛、散而薄”的特点十分突出,市场分布不均衡,市场发育还不完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把握信息化这个转型主战场,如何正确看待市场机遇和潜在的风险,采取正确的思路、方法、步骤有效开发信息化市场,这对电信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我国信息化处于新的上升阶段的起步期
分析信息化应用大市场,首先需要对我国信息化推进和应用所处的阶段进行定位。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面临着一个难得的转折机遇,电信企业必须认清产业的整体发展趋势,抓住需求升级市场扩大的历史机遇,适时切入信息化大市场。
第一,国家推进信息化的工作处在一个从高度重视到规划落实的上升阶段。
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对整个信息化工作都非常重视,国家对信息化的规划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应该说是落实得越来越积极,今年5月正式发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首个中长期的国家信息化战略,提出了要用15年奠定迈向信息社会基础的目标,标志着国家信息化开始从高度重视进入规划落实阶段。
第二,我国信息化建设正处于从第三次浪潮向第四次浪潮过渡的上升时期。
我国信息化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主要解决办公自动化、文档信息化等问题。第二阶段是应用系统建设阶段,核心的标志是“金字工程”。工商、税务、财政、公安等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部门开始了自身业务系统的建设。企业也开始在局域范围内架设网络,采用一些应用软件。第三阶段是互联网阶段。原先封闭的政务网、企业网纷纷与互联网连接,并面向互联网进行网站架构和应用的重新设计。我国电子政务专家汪玉凯指出,随着电子政务的目标朝着构建服务型政府转变,电子政务的下一个趋势是信息进行共享交换,建立互联互通、跨地域、跨行业的统一平台。而企业在经历了单一部门信息化、跨部门信息化、企业级信息化的前三次浪潮之后,基于产业链级信息化的“第四次浪潮”正在风起云涌。
第三,信息化应用市场正处于新的上升阶段的起步期。
经过对全国32个行业近千家信息化应用主体的调查发现,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应用正处于转折关头,一个新的向上周期逐步启动,发展潜力巨大但市场尚单薄。
目前我国在政务、农业、交通、企业、能源资源、科教文卫等主流信息化领域都出现了“信息标准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信息网络一体化”的趋势,信息化应用开始从单点应用、局部应用、行业应用向成片应用、系统化应用、全局性应用转变。比如,政府信息化正在从以政府内部为主转变到内外互动,交通信息化正在进入一个从局域向广域发展的阶段,企业信息化也在从产品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转变为分布化的、广域网的信息服务。
然而此次信息化大调查的结果也显示,尽管我国信息化需求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但信息化应用市场仍处于起步期。具体表现在应用主体对前几轮信息化投资“烧钱”过多心有余悸,对新一轮信息化投入效益信心不足。几大主流信息化领域应用热点需求多,成片需求少。农村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信息化市场目前还很单薄,对终端和信息服务的价格极其敏感,需要长期培育。总体而言,信息化大市场呈现出“希望与风险并存”的特点。
信息化大市场起步阶段具有四大风险
信息化处于上升拐点的定位,决定了信息化大有可为,但现阶段市场尚单薄。信息化在从局部尝试到全面整合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信息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理念滞后以及社会公众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约,用户对信息化综合服务的自发性需求(相比硬件、软件需求而言)比较少,市场有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电信企业对市场大环境有一个深入的分析,采取合适的开发策略。
第一是信息化需求不平衡,信息化服务对象不容易定位。
面对信息化大市场,电信企业往往有“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就在于信息化应用的行业范围广泛、门类众多,找不准切入点,摸不准其特点和规律。调查涉及的8大信息化门类,每个门类的特色都非常鲜明,需求差异明显。具体到这8大门类所属的成百上千的小行业,差异就更大了。信息化市场应用面很广,但每项具体的应用其用户规模还是相当有限的。
以制造业为例,根据国际通行的产业分类原则和我国的具体国情,2002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我国制造业划分为食品、纺织、石油、医药等29个行业,细分类别有300多个,再细分的行业超过1000个。由于不同门类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行业特点以及发展情况千差万别,他们对信息化需求的迫切程度、服务模式也各不相同,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进展情况也差别很大。如果按照这些行业对信息化需求的紧迫程度进行排队的话,我们可以发现,那些技术含量高、现代化程度高、在国民经济中分量重的行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就更强烈些,反之,对信息化的敏感度就会低些。诸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对信息化就有强烈的需求,信息化已经成为他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产业结构、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成为他们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像造纸及纸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对信息化的需求相对就弱些,信息化对他们而言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那些较传统的、技术含量很低的行业,如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粮食加工业等,对信息化的需求就更弱些,在现阶段还不会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二是信息化市场不丰厚,投入回报较低,粗放式开发面临挑战。
信息化应用大市场比较单薄既表现在城市信息化服务面临的高价值信息源的匮乏问题,又表现在农村信息化市场需求趋旺但购买力尚弱小等方面。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尚未出现一个像话音市场一样需求稳定、利润丰厚的信息化应用市场。目前,互联网在我国大中城市的普及率较高,互联网上的信息也比较丰富,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源比较少,可收费的信息服务更少。由于互联网QoS低、可管理性差、收费渠道不完善不方便,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专家学者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科技成果等高价值信息,都不会轻易放到互联网上。而社会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创造出来的影视内容资源,目前在我国受体制的约束掌握在广电部门手中,广电部门也不愿将其放到网络上交流。这就使得信息化市场的基础比较淡薄。
此外,目前我国很多山区和农村,缺乏和外界沟通联系的纽带,信息化需求十分强烈。但在这些地方,电信企业进行网络建设提供业务的成本大大增加,而用户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也难以承受信息服务的费用。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下,农村信息化正在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但调查显示,农民信息消费能力很弱,月人均支付意愿在5~10元之间,整体市场还比较薄弱。农村信息化之外,还有大量的信息化应用的投入产出比还在海平面上下。这样的市场如果涌入两到三家竞争者,不仅将带来巨大的重复投资,长期运营将带来更多的亏损。那么,这些市场做不做,怎么做,如何面对这种高风险的市场环境,就需要电信企业仔细研究应对策略。目前几大运营企业分别在固定和移动通信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竞争优势。面对蓬勃兴起的信息化大市场,其中一些市场需求比如交通物流更适合移动企业发挥其优势和作用,而另一些市场,比如宽带和综合接入平台等方面固网的优势更为明显。电信运营企业在为这些信息化大市场服务时,如果不能立足自身优势,实施差异化策略,有针对性地为某些信息化市场服务,势必重蹈红海市场粗放式竞争的覆辙,最后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第三是信息化诉求不定型,业务变化快,电信传统商业模式渐趋失效。
传统话音业务,用户需求简单,业务模式也很简单、直观。因此,长期以来,电信企业无须对用户市场进行细分研究,制订市场策略时也无须考虑什么商业模式。而信息化市场无论是用户群的定位还是用户的需求本身都比较模糊,很难定型。多数用户信息化意识并不成熟,往往不能明确提出其需求,需要应用体验过后,逐步形成联动效应,才能进行规模推广。同时很多信息应用又具有替代性,并非刚性需求。这就造成信息化市场很难找到像话音通信一样的杀手级应用。在需求还不明确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拓展有可能导致电信企业的资源浪费,投资无效益。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应用不仅刺激着用户需求的快速升级,更不断打破着传统电信产品的商业秩序。用户免费向上游收费的商业模式对电信来说极不适应。电信企业在切入信息化市场时不仅面临着满足用户需求与保持业务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更面临传统商业模式渐渐失效,新兴商业模式又没有建立的尴尬境地。
第四是信息化产业链不配套,贸然涉足基础性投资市场带来很大的投资风险。
传统的话音市场产品形态非常简单,制造商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简单的“交钥匙”式的合同采购关系,一方提供设备,一方运营维护设备,几乎不存在围绕客户端合作开发新业务创新服务等问题。信息化设备、产品研发的主要职责和风险都由设备商承担。与传统的话音市场需求不同,信息化市场不仅要求实现特定的通信能力,更要求服务方积聚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资源和应用,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通信需求,信息化需求的复杂性带来了业务流程、产品形态的复杂性,很少有企业能够独立开发出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产品。而且由于市场的不确定和产品的复杂化带来巨大的建设投资风险,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制造商都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单打独斗赢得市场。为了保证产品或服务对客户需求的高适应性并不断提高用户体验质量,电信运营企业与合作方必然从“采购关系”走向深度合作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并不断拉长加宽信息服务业产业链。运营商超前提出技术要求,并参与到设备制造商的研发中去;设备制造商全程参与运营商开发业务并推广给客户的过程,乃至平台开发商、内容提供商等等,各方形成紧耦合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合作效率。
此外,信息化推进缺乏顶层规划和底层设计,也制约着信息化大市场的发展。当前政务信息化的网络结构、整体框架不明确,公网优势还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的落实迫切需要加快出台一些更具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信息化子战略和部门规划。交通信息化正在形成一个遍及全国、横跨多个交通体系的大市场,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有关标准建设滞后于市场发展,在频率设置等方面,也迫切需要信息产业主管部门为交通信息化大市场的开辟创造条件。
有位著名电信专家在总结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规律时发现一条类似“N”字型的机理曲线。他认为,几乎每种主流信息技术创新都经历了启动、追捧、幻灭、实际应用和稳定发展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我们认为,这一曲线对于电信企业把握和分析信息化应用大市场的走势很有指导意义。在经历互联网高潮和泡沫破灭后,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和社会各领域,“水泥”和“鼠标”正加快融合,我国信息化应用已重新走出低谷。当前信息化应用市场的主要特征是,矢量方向向上,但仍处于上升曲线的较低点。
农村市场是电信企业开拓蓝海市场的一个新增点。2006年信息化应用大调查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加强信息服务,但89.58%的农户能接受的信息费服务价格只有每月5~10元。这表明农村信息服务市场的基础仍然很单薄。
某电信公司转型后,2006年上半年综合信息应用收入规模占业务总收入的不到2%,但同比增长却超过100%,远远超过了其它业务的收入增长。这组数字表明,信息化市场现实规模还比较有限,但其发展空间非常广阔。